长沟席面
文章字数:1828
山阳长沟人把随礼赴宴叫作“吃(qia,近似二声)席(sei近似一声)面(mie,近似二声)”。长沟席面不像县城川道的流水席,过事待客要集中“摆大席”,之前之后的坐席招待不算正席。正席上菜为“盘子顶碗”,首先一个汤碗,接着上一个热菜盘子,上一道,撤走一个碗或盘子,反复轮流,周而复始,桌子上只看到一个碗或者盘子,直到上完所有的菜。一般九菜九汤或者八菜八汤,讲究人家也有上十菜十汤的。最后一道菜为“红薯丸子”或者“油炸面角”,“丸”谐音“完”,吃到这道菜,意味着菜上完了,客人就明白席面马上要结束了。压席的汤一般是“酸菜豆腐条”或者粉条、豆腐丝等,滋味清淡,爽口宜人。
过去人们办席,食材单一,荤菜只有猪肉、鸡蛋等,素菜有洋芋、红薯、豆腐、豆芽、萝卜、白菜等。大厨根据主家的实际情况,列出菜单,荤菜以猪肉为主,能做成回锅肉、猪肝、瘦肉丝、冻肉、肉丸、糟肉等等,有汤有盘。素菜做成凉拌酸辣洋芋片、洋芋丝素炒、红薯粉墩墩、萝卜丝素炒、烧豆腐、豆腐条烧汤、豆腐丸子青菜汤、凉拌豆芽、红薯粉皮烧汤、油炸红薯丸子、油炸面角、扁食(咸味和甜味馅儿)、油炸红薯角,可以烧汤,可以出干盘。
长沟席面有专门为素食者置办的斋席。荤席为主,斋席为辅,荤素夹杂,并行不悖。斋席分为清斋和一般斋席两种。一般斋席,除了明显的肉菜不用,鸡蛋可以上席,所有的素食调味料都能参与烹调。在荤席基础上,按素食客人数量安排专人做斋席。食材全部为素食材,跟荤席里的素食一样,上菜方式有所不同,不是严格按照盘子顶碗模式出菜。清斋席全部为素菜,不用作料,鸡蛋排除在外,不用葱姜蒜,只有油盐酱醋。日常三大调味料葱姜蒜缺席,香菜更是不能用,可想而知,这样炒出的菜该是一种啥味道。纯斋席一般是吃素的事主过生日或者亡故之后,所办的席面必须尊重其信仰和饮食习惯“三年长斋,一盆狗血”,说的是吃斋的人生前再积德行善也会因为死后一场荤席而前功尽弃。
喜事席面,碗碗不离红色。包好的面角扁食用洋红点缀颜色,红萝卜擦成丝,装盘装碗之后,放入少许,显得喜庆。一般开席大菜是热菜汤碗,把鲜猪肉或腊肉切成方块或者切成片,红烧或者清炖,烩入豆腐角(豆腐片油炸不规则切开的小块)或萝卜片(也有用洋芋小块代替),味道很纯正,比起城里食堂的味道有过之而无不及。白喜事安排丧夫席吃大肉,这是本地特别风俗。最早的肉有九寸长二指宽,肉质酥烂,入口即化,油而不腻。金刚们(当地把丧夫叫金刚)十分豪爽,真应了古代绿林好汉所崇尚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遗风。“碗面子”是一道特色菜,先把肉切好排在小碗里,肉皮朝下,下红曲红糖调制好汁液,浇于碗底。再铺上红薯角或者豆腐角,放进蒸笼里大火蒸焖,蒸熟后扣在盘子上,也叫做“扣碗”“翻碗”。如果是斋席,碗面猪肉就用豆腐代替。手头不宽裕的人家,荤席这道菜也用豆腐代替猪肉做碗面子,其实口感一样美味。全部菜上完后要上米饭。过去上的是苞谷干饭(黄米饭),下饭菜每桌四小碗,也叫“坐碗”,豆豉、腐乳、豆芽、洋芋片、炸面角、腌咸菜等,还有一盘炒肉片,一个扫席汤,大多是酸菜豆腐条。
过去过席做菜必须要有蒸笼若干“格”(当地习惯叫法),用来加工丸子、面角、糟肉、碗面子,蒸焖时间都不能太长。厨房大厨一个,负责席面菜谱总设计,都是做过许多大席口经验丰富的乡村厨师。帮厨的人叫内杂。过事之前要备上礼品前去恭请能人总理事务,头一天先招待包括管事大厨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总管在大家酒足饭饱之后,举行分工仪式,谁管礼房(账房),谁管桌凳、借碗筷、上茶水、发烟、上酒、端盘上菜、厨房烧火、安排住宿、冬天生火、老人入殓、叫客(过去开大席当天,要派专人到门上一家家请到,后来不再请)、拉席等等,一一安排到人。厨房的大小事务全权交给大厨具体安排。
长沟席面最大的特点是上菜慢,客人需要耐心“等”菜,战线拉得长。也难怪,以往的烹调方式非蒸即煮,厨房的火显得尤为重要。主管烧火的人技术好,灶火旺,炒菜就快。如果席口多,厨房火工不好,每道菜之间间隔很长时间,肚子里积累的东西存不住就消化掉了,断断续续,总觉得吃不饱。一场席面需要两三个小时,性急的人等不及中途退席走人,回家赶紧让媳妇做饭,媳妇笑着说:“一顿席面管三天,你连一顿没管过,吃到狗肚里了!”现在,食材丰富,烹饪方式与时俱进,无论数量质量都是今非昔比。上菜形式也有变化,首先同时上四道凉菜,大大缩短了坐席时间。现在有了乡村服务队,过事待客拉席事无巨细交给服务队,人员工具全包,主家只做“甩手掌柜”,实在方便得很。管中窥豹,我国农村社会进步发展也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