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怎么锻炼才算是科学的
文章字数:2136
  科学运动要求安全、有效。在运动处方指导下,付出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并达到预定的锻炼目标,还体现了投入产出比高的特点。运动处方指导下的锻炼,主要包括了锻炼内容、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以及注意事项几个要素,下面我们看看如何科学安排运动。
   1、锻炼内容及运动负荷
  以预防健身性运动处方为例,运动处方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为主要目的,也就是通过运动锻炼提高人的健康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是人体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健康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健康体适能主要包括心肺耐力。肌力及肌耐力、身体成分、柔韧性这几个指标。所以,为了提高健康体适能,运动锻炼的主要内容也要围绕健康体适能进行设置。锻炼要以有氧运动为核心,以力量锻炼为辅助,以柔韧性锻炼为补充。针对老人,建议再增加一些平衡训练,可以减少跌倒和骨折的发生率。综上所述,一个较为完备、科学、适合大众的健身运动处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氧运动。可以选择快走、慢跑、游泳、骑行、广场舞等有氧运动,运动持续时间至少达到30分钟以上/次,3-5次/周,到达中等运动强度,就是在运动中,主观上感觉到有点累,气喘,没有多余力气说话或唱歌,心率约在110-150次/分钟。在有氧运动中,要求运动时达到目标心率,并持续较长时间,没有锻炼基础者的目标心率通常可以用“170-年龄”来推算,有锻炼基础者的目标心率通常可以用“180-年龄”来推算。如果一次不能完成预定的运动计划,也可以分几次完成,但最好每次运动时,达到目标心率的时间不低于10分钟。
  (2)力量锻炼。可以选择杠铃、哑铃、组合器械、弹力带以及自体重量训练法,以发展全身大肌肉群力量耐力为目标(胸大肌、背阔肌、斜方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腹直肌、臀大肌、股二头肌、股三头肌、小腿三头肌等),中等负荷练习,每块肌肉完成动作12~20/组,2~3组/次,2~3次/周。
  (3)柔韧练习。可以选择瑜伽、武术、舞蹈、体操等项目来发展柔韧性,以静力性拉伸为主,建议在每次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结束后的整理活动时进行练习,主要针对颈、腰、肩、髋、膝、踝等关节进行,以静态拉伸为主,在关节充分伸展时,以不出现明显的疼痛为度,保持10ー30秒放松,重复3ー5次。注意:以发展柔韧性为目的锻炼,最好是在充分的热身运动之后进行。
  (4)平衡练习。可以通过平衡垫、平衡球、平衡板、单足站立等来进行练习,重点以发展下肢平衡能力为主。如单足站立练习时,单足站立后尽量保持较长时间,能达到3分钟以上时,可以增加动作难度,比如做闭眼单足站立,或者使用平衡垫,增加不稳定性,进而再增加半蹲等动作。平衡练习可以在运动后的放松整理活动中穿插进行,也可以练习10ー30分钟/次,2~3次/周。
  2、注意事项
  (1)运动负荷要恰当。运动负荷大小是相对而言的,主要受年龄、性别、锻炼基础等影响,个体差异性较大,所以要根据锻炼者在锻炼中的主观感觉、运动后人体生理生化指标的情况来综合判断,比如运动后的疲劳恢复情况、饮食、睡眠、体重、安静心率、血压以及血红蛋白、睾酮、免疫能力等。
  (2)遵守科学训练的基本原则。如健身需要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动机激励原则、系统健身原则、适宜负荷原则、适时恢复原则等。
  (3)健身地点的选择。首先考虑安全、便利的环境,尽量避免场地过硬、不平、车辆较多等不利因素,以保障运动安全、人身安全、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4)健身时间的选择。不要空腹运动,避免发生低血糖休克;饭后不宜马上剧烈运动,最好能间隔1小时;锻炼最好在睡前lー2小时结束,以免影响睡眠。在城市里,相对早上而言,下午或傍晚运动空气质量好一点,适宜进行锻炼。在打雷、大风、大雨、雾霾、高温、高湿、过冷等不良气候环境中都不宜进行户外锻炼。
  (5)准备活动。用中小强度的运动来使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使得人体血液循环速度加快,氧和营养物质能被输送到全身肌肉,保证物质和能量代谢的顺利进行。热身活动充分的重要标志就是:身体微微出汗、体温略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变深变快。通常准备活动时间5ー10分钟就可以。
  天冷时,热身时间要长,并多穿些衣服。准备活动分为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前者是通过慢跑、拉伸等常规热身运动让机体进入运动状态。后者是根据专项需求,以专项技术动作为主,让躯体活动适应专项运动的需求尽快进入比赛状态。有很多人为了节省时间,不热身就直接进行高强度运动,这样的话,由于心肺功能都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内脏的惰性没有被克服,体温也比较低,肌肉的延展性不足,在运动过程中,就容易引发运动伤病。
  (6)放松和整理活动。放松与热身有同样的作用,在剧烈运动后,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身体大量的毛细血管开放,特别是下肢毛细血管开放量可以达到安静时的25倍以上,在运动中,下肢肌肉不断收缩,肌肉会起到“肌泵”的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但是,如果运动后马上停止不动,“肌泵”的作用消失,大量血液由于重力作用,会囤积在下肢,导致回心血量不足,继而影响大脑供血,出现头昏、眼花甚至晕厥,出现“重力性休克”。运动后及时进行放松和整理活动是一种积极性休息,有利于消除运动中产生的代谢废物。所以,运动后应该有5~10分钟的放松和整理活动,通过较小强度的运动,慢慢地使身体恢复到安静状态,通常以慢跑、走、拉伸等方式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