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在“汉字故里”寻踪仓颉造字传说
本报记者 方立
文章字数:1508








   
  洛南仓颉造字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文化瑰宝,影响久远,洛南也因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被誉为“汉字故里”。近期,围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报道,记者将其列进采访要目,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在洛南寻访仓颉造字的遗迹和传奇。
  据传说,仓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资料确认,仓颉故里为陕西白水,造字于陕西洛南。《荀子》《河图玉版》《策海》《史记》《路史》《述异记》《辞海》《中国通史》《白水县志》《洛南县志》等文献史料对仓颉在洛南造字均有详实记载。历史事实证明,仓颉是中国汉字的首创人,洛南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
  洛南县洛河源头的洛源街是我的故乡,仓颉造字的故事在40多年前上小学时,就听父母和老师说过,且传说造字的遗址距洛源只有10多公里。后来我去县中上学时路过此地,但仅仅是看别人指了指大体的位置。这次专程采访,才有机会寻访仓颉造字的遗迹。那天,还下着雨,我们驱车从县城西行20多公里,来到地属保安镇的洛河黑潭,首先看到的是“灵龟负书”,神形兼备的大石,倒也符合“灵龟”负重前行的姿态。
  向导继续带我们去了“墨染黑潭”的景点。在一个已保护起来了的院子里,有直径10米的圆形水池,看上去颜色乌黑,但实际上清澈干净。向导说,这是仓颉洗笔形成的,所以叫“墨染黑潭”。当然,我没有信,那时还没有发明笔墨,若说是洗木炭笔,还是可能的。
  史料记载,仓颉造字遗址包括阳虚山、元扈山、墨染黑潭、灵龟负书等。阳虚山与元扈山隔洛河对峙,传说为仓颉造字处。《策海·大书》载有:“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传说元扈山峭崖石壁上仓颉所造28字,被各路官员数遍拓印。每次拓印时,盘踞搭架,研墨洗笔,竟将山崖下一汪碧绿的潭水染黑,至今混浊,难于澄清。这是“墨染黑潭”传说的另一个版本。
  显然,去阳虚山造字遗址更为重要。我们沿河上行两公里,镇上干部领我们过河来到山下。时雨时雾,给这座神奇山岭增添了一点神秘。我们冒雨穿过村庄,来到山底,看到一面巨大的崖壁,由下向上向外伸展,虽然下着雨,但崖壁下仍像石屋般干净且无落雨。向导指着一个石碑说:“仓颉就在那儿造的字,后来把28个字刻在崖壁上。因长年风化,有关方面把28字用颜料复原出来,便于游人识别。”我注视着崖壁上的字形纹理,不由得对仓颉肃然起敬,如果这些传说是真的,那需要多少脑力和意志。如果没有仓颉在此造字,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又从何说起、如何书写。
  寻访完仓颉造字遗迹,镇上的同志又热情地带我们看仓颉小镇。这里依托仓颉造字、河洛文化及仓圣湖等山水生态资源,融合保安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建设的滨河景观休闲带、中华仓颉汉字文化博览园、主题教育拓展基地以及康体养生度假区等呈现出“一带三板块”的格局,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交相呼应,街口一块四目仓颉“龙山授书”石雕吸引着过往的游人。
  实地采访完成后,记者更多的是寻找仓颉造字的史料和传说。事实上,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洛南代代相传,也散见于我国各种古籍版本和民间口头文学,形成了系列民间故事。几十年来,洛南地方政府和史学者、文人等,努力挖掘这一文化资源,延续光大了仓颉造字精神。2008年、2009年,洛南仓颉造字被列入洛南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