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九旬老人满满的爱国情
陈丹娅
文章字数:2142
  开栏语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来,广大离休干部在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今日起,本报联合商洛市委老干部工作局推出“难忘的新中国记忆”栏目,通过老干部的亲身经历和见证,热情讴歌伟大祖国70年来的沧桑巨变,颂扬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充分展示老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以此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创新美丽幸福商洛凝聚智慧,为商洛追赶超越贡献力量。
  现年92岁的赵中统,1947年参加革命,1990年3月离休;当过兵,打过仗,挨过饿,从吃不饱睡不好的战火纷飞年代走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不忍心回忆过去的酸楚,更不敢想象如今生活的富足。70年风雨同舟,70年春华秋实,70年一个老人的艰辛成长,70年难以抹掉的岁月印痕,回忆历史,老人热泪纵横……
  山西兵娃的心愿:
  睡一夜好觉吃一碗捞面
  走进赵中统的家,三室一厅的房屋里装修呈现出现代化的生活,但屋里陈设的家具将人一下子带入了历史。“这是我参加工作时候常用的箱子,这是五十年代初我找人打的家具,这是……”赵老介绍着家里的老家具如数家珍。这些老家具在我们看来,说是老古董也毫不夸张,而在赵老心中,这些都是他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美好。
  说着他打开了记忆的匣子,当年20岁的山西运城少年赵中统跟随刘邓大军南下,在鄂、豫、陕三地打游击,随着大队伍的转移,他们来到了商洛,当时正值兵荒马乱,老百姓生活非常艰辛,为了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赵中统扛稳了肩上的钢枪,和战友们一起完成保家卫国的使命。“当时打仗走到商洛的时候,我们人数已经很少了,基本上就是五六个人一个旅,为了不让敌军知道我们真实的人数,我们一会儿换成三旅,一会儿换成五旅,换来换去其实就是我们几个人;白天还好应付,一到晚上就不安全了,我们不能睡觉,害怕被敌人发现就轮流值班放哨,一点儿都不敢含糊,有时候一晚上要转移十几个地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下来。”讲起这段艰苦岁月,赵老的泪水就没有停过,“我是山西人,在这边很不适应。就拿吃的来说,我们那边不种玉米,习惯吃面,而商洛这边的人喜欢吃玉米糊汤,我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什么时候不打仗了,我能睡一夜好觉,吃一碗老家的捞面,这就是我幸福的生活。如今,别说是一碗捞面,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比过去的皇帝吃得还要好。”
  人民公仆的责任:
  建一座水库为一方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赵中统也走向了新的工作岗位。从县委文书到地委秘书处,又从秘书处调入供销社,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而在他记忆深处,丹凤龙潭水库的修建是他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这一辈子让我最难忘的就是在丹凤修建龙潭水库的日子,水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资源,也是庄稼成长的必要条件,而那时候整个丹凤城区吃不上水,没有了水还谈什么发展,所以当时组织把这个事情交给我的时候,我就暗自下决心要早点修好水库,造福群众。”在他看来,作为人民的公仆就必须要为老百姓解决实事,当时负责修水库的干部一共有6个人,水库修建是24小时不停歇的施工,一天3班倒,所有干部吃住都在水库上,日日夜夜都在赶工期,别人还会轮岗休息,赵中统有时候1天1夜都不睡觉,就是为了让水库早日建成。因此修水库的3年,赵中统基本上很少回家,“我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我们修水库只花了453604.21元钱,修了整整3年,用了75万个工时。大家都是一心为公,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你看现在几十年过去了,龙潭水库依然是丹凤的主要饮用水源地,还在继续为丹凤人民服务,想到这里,我觉得曾经吃的苦都是有意义的。”讲起龙潭水库的修建,赵老一身正气。
  丹凤龙潭水库,是丹凤的一级饮用水源,兼具防汛灌溉之用,滋养着整个县城。该水库位于丹凤县城东北部,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库水清冽丰沛,水质极佳,总库容27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8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5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54万亩。40多年来,该水库在防洪、灌溉及县城供水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丹凤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离休老干部的希冀:
  有一颗恒心做一个好人
  从睡不好吃不饱的年代,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改变,赵老觉得就是穿越了一个时代;从打游击的居无定所,到吃上公粮的喜悦,赵老不相信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从“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的富足,到如今电气化的普及,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让赵老感觉比中了五百万彩票还要精彩!
  “我爸今年90多岁了,穿的还是30年前的衣服,平时也不让我们给他买东西,家里的家具我们都好几次要求换了,他硬是不让换。平时吃饭也响应光盘行动,就连我孙子把饭掉到地上了,他都要捡起了吃掉说不能浪费,他艰苦朴素地过了一生。”说起自己的父亲,赵老的儿子有些许无奈,但更多的是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感到骄傲。
  “和过去相比,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是我们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所以我希望这一代的孩子们能保持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作风,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拥有一颗恒心,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多作贡献。”提起对新一代的希冀,赵老说得很是认真。
  跟随着赵老回忆的轨迹,那些峥嵘的岁月,那些深深的爱国之情,在老人回忆过去的瞬间被点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穿越世纪的老人内心深处对党和国家的忠心,对人民和下一代的爱心,对中国未来和中国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