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三变”激活新梅庄
——丹凤县梅庄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益探索
文章字数:4263

报记者赵有良 汪瑛


争取财政资金建成的 140 千瓦光伏发电站已并网发电

村干部带头集资,流转土地发展香菇产业。 
   
  梅庄,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然而,它和花瓶子一样的花而不实,花瓶无花,梅庄没梅。
  东边是山,西边还是山,中间一条河,河边一条路,河与路争挤着一路向南,梅庄村就被牢牢地夹在这高山深水间。
  两山夹一河,打工讨生活。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梅庄村的产业发展迈不出大步子,村级集体经济更是空壳子,2017年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41人,贫困发生率达23%。
  可令梅庄人也没有想到的是,始于这一年的一场“三变”改革,竟然引来了改革的活水,浇旺了梅庄村的产业壮苗。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梅庄村初步形成了“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贫困户(农户)”“四位一体”集体经济发展路子,盘活资源成资产,折算资金变股金,促使农民变股民,预计到今年底,梅庄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可达37万元,贫困户户均将增收8000元以上。从而实现由“空壳村”向“富裕村”的华丽转身,为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脱贫致富提供了借鉴。

变山变水先变人

 
  中伏是一年天气最热的时候,梅庄人往年这时相对农闲一些,而今年他们却格外忙碌。“浇水、翻棒、卷帘、通风……一点也轻省不得,否则,就会因为高温而爆袋。”7月26日,在梅庄村的香菇基地大棚里,刘孝有一边翻动着架子上的菌袋一边介绍着。刘孝有是村监委会主任,也是丹菇公司基地的技术员。“他吃住都在这儿,不用在办公室坐班,村上有啥事打电话叫他再回去。”随行的村支书阮联航说,刘孝有不认真负责都不行,因为他是公司的股东之一,这里面有他的3万元股金。
  2017年全市“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后,梅庄村积极行动,开展清产核资,摸清集体“家底”。经核查,确定经营性资产152万元,非经营性资产399.88万元,耕地1485亩,林地1.96万亩,界定出合作社成员258户1002人。2018年4月,梅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村党支部书记兼任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村监委会主任兼任监事长,其他5名村两委成员兼任管理人员。
  说到村办企业丹菇食用菌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阮联航坦言当初也是被“逼”出来的:“总要想办法干点啥,否则就是个‘空壳’。”财政专项资金尚未到位,钱从哪里来?阮联航脑子里迸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村干部带头出资入股。“我出10万元,你们6人各出3万元,一年最少能分得3000元!”阮联航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说。即便如此,有两名村干部还想打退堂鼓:“一年的工资还不到两万元,这一下子就要拿出3万元入股,赔了可咋办?”“不愿带头出资,就是不敢承担风险,那当村干部还能干啥?”阮联航狠狠地怼了回去。
  一个月后,7名村干部筹资入股的28万元全部到位。接下来,阮联航和其他村干部又动员全村40户无产业贫困户在村互助资金协会分别贷款5000元入股。至此,梅庄村以村集体、企业、大户、贫困户入股经营的股份制模式正式形成,其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出资60万元占股55.6%、干部出资28万元占股25.9%、贫困户出资20万元占股18.5%。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2018年初村级换届,在坚持政治标准前提下,梅庄村重点把有致富带富能力的人选进村班子。现任6名两委成员中,致富带头人3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1人,其中林有华、屈志银是发展香菇产业的能手,阮联航任该村支部书记23年,也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干部不出头,群众没劲头。”武关镇农业干部彭小平联系包抓梅庄村8年,他认为,梅庄村村集体经济之所以能快速掘得“第一桶金”,是启动伊始就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作用,为村民搭建起了致富平台。

产业栽下“摇钱树”

  产业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贫困地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资源整合,调优产业结构是关键。梅庄村选择最先在土地资源整合上发力,利用山地资源较多、山场面积较大、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谋划了“春季有茶、三季有菇、四季有光伏”的产业布局。
  说起前些年村子的状况,阮联航直摇头:“村里主要就是玉米和洋芋,没有其他产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
  怎样解决“脱贫无产业”的问题?阮联航想到了种植香菇。2018年5月,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一次性流转了土地60亩,建成香菇大棚60个,建设容量400立方米的气调库一座。之后,公司统一购买菌袋,统一种植,聘请县食用菌研究所技术人员担任顾问,注册了“秦岭丹菇”商标,将村民零散发展的香菇整合起来,制作了干菇、鲜菇两种包装,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通过与3家大客户的竞争性谈判,香菇售价稳步上升,从每公斤52元提高到64元。“去年20万袋净收入10万元,用于今年的扩大再生产,今年百万袋预计净收入在40万元左右。”
  “规模经营效益很快显现出来,公司按每人每天60元至80元支付劳务费,增加了当地劳动力的收入,同时,本村在外打工的香菇‘土专家’也被吸引回村,组建了技术指导队,而且规模种植期间,还获取了一些农业项目扶持。”阮联航说。
  据介绍,合作社通过公司规模化生产与运营,采取“土地租金+基本分红”的方式分配收益,土地租金按照年均价600元/亩直接由公司支付给农户,基本分红按人头分配。集体经济经营收入每年按利润的40%提取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管理费,今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十五六万元。
  除此之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还流转阮岭组、梅子洼组土地1000亩,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各农户自主经营,建设茶园,发展茶产业,两年后可见收益。 
  

多元发展“鸡下蛋”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选对路子是关键。梅庄村资源匮乏,村班子坚持因地制宜、深挖潜力,多措并举、多元联动,积极采取“借光发展”“借体发展”“借地发展”“借企发展”“借会发展”等模式,最大限度地确保集体经济增收保值。2018年,利用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机遇及苏陕协作集体经济项目支持,争取财政投资建成140千瓦光伏发电站,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直接运营管理,目前已并网发电,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增加稳定收益9.5万元以上。
  兴办集体企业丹菇食用菌开发公司,注册资本108万元,全村香菇产业发展到109户100万袋。
  流转土地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阮岭组、梅子洼组土地1000亩,自主经营,建成千亩茶园,发展茶产业。
  按照“村集体资金-企业-分红”模式,今年,村党支部将争取到的上级扶持村集体经济100万元资金临时注入华茂牧业公司,按照6%的定比分红,年底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
  另外,梅庄村自2009年成立互助资金协会来,先后吸纳78%的农户入社,累计发放借款781笔次金额395.5万元,解决群众发展产业中的资金匮乏问题,同时集体经济每年从利润中提取公益金1.5万元,目前累计收入11.69万元。
  通过“五借”多元化发展途径,梅庄村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无鸡下蛋”问题。在村多元化发展格局的支撑下,带动40户贫困户和15户群众发展香菇产业,68户贫困户发展茶产业,实现贫困群众160人就业。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737元,高出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从23%下降到1.4%,累计脱贫59户230人,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贫困户户均将增收8000元以上,可实现6户7人脱贫,有力加速了脱贫攻坚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梅庄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可达37万元。“村集体经济基础坚实了,办事有钱了,百姓口袋鼓了,村干部自然腰杆硬朗、说话也硬气。”阮联航说。 
  

联股联利“定心丸”

 
  “别小看我只是个普通农民,我也有股份,是一名股东呢!”说起目前的身份,村民李道文颇显自豪,“现在全村人都有干劲了,干得好公司效益就好,大家收入就高。”
  从“干多干少一个样”到“齐心协力为着自己干”,村民的工作热情被极大调动起来。“从分红的角度来说,现在全村村民都是公司的股民,没地没钱的村民有‘人头股’,没钱有地的村民在人头股的基础上还有‘土地股’,公司的员工都是‘持股’的村民,这种从给老板打工变为给自己干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阮联航对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前后的变化感受颇深——梅庄村村级经济体制性质从单兵作战的个体经济变成了集体所有制经济,运行机制从行政指令向企业法人治理转变。
  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梅庄村还制定了《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办法》,其中明确,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净收入,提取40%作为公益金、公积金、风险金和管理费,其余60%按股权向群众分红,其中在脱贫攻坚期内,将70%给全村241名贫困群众按人头股分红,30%给全村1002份按人头股平均分红;脱贫攻坚结束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资金对全村所有股东平均分配;村办企业(丹菇公司)每年从纯收益中提取10%,作为领办干部和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作出贡献的党员群众奖励基金,通过公司董事会民主评议,按各人的参与度和贡献率大小,经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同意后发放奖金;村集体经济获得纯利润后,每年提取10%作为风险防控基金,用于自然灾害及不可预测灾害的应对支出;对建成的60个香菇大棚,产权归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所有,其中36个大棚由丹菇公司直接经营,24个大棚在脱贫攻坚期内供15户菇农免费使用,从2021年开始向群众出租,所得租金纳入丹菇公司收益;对贫困户务工人员,采用记工取酬,对务工不积极、管理分包代料香菇不负责任的取消参股资格。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愿意留在村里,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家干事创业。”梅庄村村主任张勇说,发展村集体经济,不仅解决了村民增收问题,还进一步激发了农村活力。 
  

抱团发展滚雪球

 
  “现在我在香菇基地务工,每天收入80元,加上还担任村里的护林员,每个月的收入有2000多元。”贫困户曾元林告诉记者,从没有经济来源到如今每月有固定收入,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回忆起以前靠种粮为生,曾元林说,一年把全部土地都种上苞谷,只能勉强养活一家四口人。去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把5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入股到公司,年底享受到了4000元的分红,并得以脱贫。
  比起曾元林,贫困户黄桂凤生活更加艰难,丈夫生病长年需要治疗吃药,上大学的儿子每年的学费也是家里的一笔大额开支,另外还有两位年迈老人需要抚养。“以前一个人靠着家里的两亩土地,连生活都难维持。”黄桂凤说,现在村里搞起香菇产业,心里踏实了,觉得有了个“靠山”,今年她在丹菇公司里认领了两棚香菇,“差不多能挣两万块钱,年底脱贫肯定没问题。”言谈中黄桂凤对脱贫充满了自信。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梅庄村通过搭建村企平台,使农村分散的资源要素实现整合,走出了一条产业化、规模化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突出村集体领办特色,增强抱团发展的抗风险能力,结合现有产业,开发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在发展食用菌和茶产业上下功夫。”村支书阮联航表示,要把集体经济的雪球越滚越大,让村民分享到更多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