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房子的变迁
周丹丰
文章字数:1368
  商洛山的小村庄犹如天上的繁星多得数不清,而我的家便在商於古道上的棣花两岭。爷爷奶奶勤苦忙碌了一生,只留下一座三间土木结构的院落,外带一间茅草苫着的猪圈。
  三个姑姑没有远嫁前,一大家人挤在狭小的屋里,得亏小院还有一间灶房,灶房的里间是个小卧室,那是姑姑们的闺房。20世纪70年代,到了伯父成家立业的时候,太窄太小的老屋已经容不下多余的人,家里实在是太需要一两间像样儿的婚房了。然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根本没法儿满足这一朴素而又简单的愿望。
  伯父结婚的时候,没有新桩基,也没有钱修新房,爷爷就把那三间破旧瓦房用高粱秆从中间东西向隔开。房子被分割成为面南的正间和面北的里间,卧室也从中间隔开,重新开一个门,挂上门帘,伯父便有了婚房。三间瓦房原先有个后门,后门口有一条窄巷子直通大路,才不至于没有出路。到了父亲结婚的时候,家里实在是没法儿了,爷爷只得提上“四色礼”,找到本家的一个大伯,因为他家有多余的房子,好话说了一箩筐,最后这位大伯才勉强同意临时借住。在艰苦的环境下,父母生养了我们兄妹三人,就这样将就着生活了好几年光景呢。
  改革开放多年后,伯父一家勤劳致富,虽然也生养了三个孩子,但是生性心灵手巧的伯父,吃得苦,受得罪,硬是省吃俭用,攒了些钱,在村组申请了312国道边上的桩基地,自盖了三间两层的小楼房,看起来又气派又新潮。新房盖起的时候,爷爷笑得合不拢嘴呢。后来,父亲外出打工赚钱,到80年代后期,我们家在大队戏楼院子附近申请了新桩基地,也自盖了三间土木结构的大瓦房。至今我还记得,房屋上梁的时候,很是热闹,又是响鞭炮,又是用升子从房梁上撒糖果、花生、小馒头、硬币等,惹得周围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上前争抢。长大了以后,我才知道那是上梁仪式最热闹的程序“抛梁”,意为“财源滚滚来”啊。
  记得我结婚的时候,因为工资低,没攒下钱,父母慷慨地拿出了他们的积蓄8万元,帮助我们缴纳了买房的按揭款。我在小县城里有了自己的婚房。结婚的时候,亲友们前来祝福,直夸房子宽敞漂亮,说父亲有成绩。父亲高兴地跑前跑后,不停地端茶让座散烟敬酒。多年以来,我和弟弟小妹的几次购房换房,父母都如出一辙地支持帮助我们,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在他们的眼里,子女们好了才是真正的好啊。
  如今,在外漂泊大半辈子的父母回到村里,因为旧房常年不住人,年久失修,开始漏雨,成了危房。这不,刚好遇到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在镇村统一规划的移民聚居点内,父亲盖起了三间三层的小“别墅”,盖房加上装修等花费了近40万元。父亲的房子周围是乡亲们新盖的一排排“豪宅大院”。村里翻修了原来的大戏楼,还规划了一个宽敞的小广场,里面栽种了绿植花草,是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呢。“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面貌一去不复返。父亲说,故乡是根,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我回到故乡,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心里踏实呀!和父亲一样,不少乡亲们住在宽敞舒适的新房里,心里升腾起的是一个个崭新的希望。
  “新房已盖好,你爷地下有知,也该欣慰啦!你们兄妹得空多回家住,铺盖你妈都添置好了,崭新干净。”父亲说着说着,略有所思,忽然就作了一副对联:“好日子称心如意,美生活幸福安康”,横批“不忘党恩”。父亲说,搬新家的那一天,一定要把这副对联张贴在大门上。我想,父亲的这副对联言简意赅,直抒胸臆,道出了他和乡亲们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千言万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