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青 梅
王德强
文章字数:1415

  

元滩子

 
  青梅是个地名,是镇安县青铜关镇的一个村。
  初秋时节,我们一行从镇安县城出发,顺乾佑河自北向南驱车20多公里到青铜关街镇,再沿乾佑河南行10多公里,到了一处由狭窄突然变得宽阔开朗的地方,就像是乾佑河下游的一块冲积平原。向东拐过一座桥,我们停歇在一片房屋密集的河岸,这儿便是青梅村的中心地带,名叫元滩子。乾佑河在这里围着对面一道山梁绕成一个U型,然后向南流去。河边垂柳依依,岸上花果飘香,所有人家依河岸而居,不少人家都是三间两层水泥楼房,房屋周围是果树、蚕桑以及中药材,山坡上是核桃、油桐树。
  这片被四周高山团团而围的圆形河滩,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青梅村的400多户人家,近三分之一集中在这里。站在河东岸望去,对面那道山梁酷似一条巨龙,211国道从龙尾下绕过,龙身蜿蜒向西再缓缓向南,山势渐渐升高,龙头伸向对面的山峰,当地有人把这条山梁称为龙山,有一处像龙嘴的地方,叫龙嘴子。我们到青梅时,一场秋雨刚过,雾霭升腾,云烟缭绕,龙头在氤氲中若隐若现,便有了一种神话般的感觉,一种只可感触意会不可言传的山水气象,让人想到旧时地理中所讲的风脉。在当地人的潜意识里,这里风调雨顺,居住在一河两岸的人家,多少年来没有遭受较大的洪水灾害,当与这条龙山的护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青铜关地处巴蜀故郡与商洛西隅交界处,是巴蜀进入镇安的最后一道天险,地势险要,素有“据秦楚要道,扼兴汉咽喉”之称。当地民间有“关见关,八十三”的说法,意思是青铜关境内关隘重重,有八十三道关口。而从巴蜀进入镇安的第一关,就在青梅村与安康市旬阳县小河镇的交界处,从元滩子沿211国道向南不到两公里。自北向南的乾佑河流经青铜关境内,河谷两旁山势陡峭,地势险要,自古是镇安的南大门,镇安旧县志载青铜关沿线“两岸夹峙,人畜沿乾佑河而走,水势之玄盘曲,路亦随之”。而这第一关,两岸之间的河谷更狭窄,河流更湍急,道路更险峻。古时这里为朝廷驿道,即旧县志上的“向系塘驿官道”,但也只是一条骡马小道,新中国成立后才先后有了省道和国道。就在这个地方,过去路边有一个长方形的巨大石柱,称为界碑石,也是出关入关的一个标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当地人至今还记忆犹新,遗憾的是70年代修建镇旬公路时,界碑石被炸毁。
  相传自清朝时期,这里就有一棵大药树,树干有两人合抱之粗,树上挂着一口大钟,风吹钟声起,响声传两县。民间传说这口大钟是从四川一处庙上飞来的,因此便有了“飞来之钟”的说法,这个地方也有了另一个名字“挂钟坪”。大钟的来历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而大药树与大钟却是当地老一辈人真真切切见到过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大钟连同大药树一并毁于那场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
  兵家必争的关隘早已成为历史,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古老传说,也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里成了连接两地经济社会的大通道。虽然镇安到安康先后有了西康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但211国道依然是镇安连接外面的大动脉,每日都有车流人流物流熙来攘往。青铜关镇与旬阳小河镇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人员交流日益密切,小河人常将当地的土特产品带到青铜关镇销售,每当小河二五八集日,青铜关人也带着当地的核桃、中药材等去赶集交易。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历史源流,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地理风貌,一个地方也有一个地方的现在和未来。当地人在向我们讲述青梅的古往今来时,不时流露出一脸的微笑和爽朗的笑声,他们的笑容和笑声,将青梅这个独特的地方诠释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