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隔离病区最美“逆行者”
文章字数:6094
本报记者 李小龙 刘媛 张雯靓
这里是直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及疑似病人的地方,是最危险的区域。
这里是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是为每位患者点燃生命希望,让广大市民树立信心、看到胜利的神秘之所。
这个地方就是我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市级定点医院商洛市中心医院,该医院东区隔离病区门口树立的警示牌,以及门外拉起的隔离带赫然醒目。近日,记者专门采访了这里的医护人员,了解了这群最美“逆行者”的战“疫”故事。
关键时刻,冲在前面战“疫”到底“我们给患者送生日祝福去了!”2月9日13点30分,正在吃午饭的市中心医院感染科二病区主任李艺,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原来,医护人员早上查看病历时,发现今天是患者郭某某50岁生日,得知这一情况后,李艺立即联系后勤,让给买来了蛋糕、准备了长寿面和荷包蛋等。“进去给他庆祝生日时,他还没反应过来,说都忘了自己今天过生日了,激动地连声感谢。”李艺高兴地说。
经过交谈,我们了解到,今年52岁的李艺,毕业于延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市中心医院从事感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已有30年,疫情发生后,她负责的感染科二病区被设置为隔离病区。
从1月17日到现在,李艺几乎忙地就没停过。
1月17日,她接到医院通知后,安排腾空了二病区,制定严格的流程,规划好医护人员的进出口、人员调度安排,布置办公室、休息室……通宵达旦为收治病人做着准备。
1月19日,李艺在市行政中心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就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一版)里面提到的诊断、治疗部分,为全市医疗系统作了专题辅导。
1月21日开始,李艺和同事为医院抽调的所有医护人员,培训防护服穿脱、相关医护知识等,完善工作流程,就连大年三十、初一都是主动在病区度过,一起做准备,一起吃烩菜、饺子。
1月27日凌晨,李艺接到医院应急办电话,赶紧从宿舍起来,和同事接收了全市首例确诊患者,从这以后就再也没离开过病区。她每天早上8点上班,凌晨1点左右才能休息。特别是刚开始那几天,由于事情多、经验缺乏、人员磨合不够,作为负责人她每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
“说实话开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害怕的,但看到李主任,我瞬间就踏实了!”医生们说,李艺的专业知识、丰富经验给了他们莫大鼓舞。
在隔离病区的日子里,李艺作为党员医生、科主任,她始终以身作则,带头到污染区(这里说的污染区就是隔离病房,确诊的患者就住在这里,是整个隔离病区的核心区、危险区。 另外,还有清洁区,是医护人员办公室、穿戴防护装备的地方。半污染区,是医护工作站、脱防护装备的地方。)为患者采集样本、查房会诊、开展治疗;病区管理、院感防控、对外工作沟通、数据上报、患者心理疏导;向上级专家组提供实时资料,与他们进行会诊,听取、执行上级专家组会诊意见,到处都会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每天的工作紧张满满。
特别是查房时,由于防护服紧缺,加之为避免交叉感染,他们每天只能确定一名医生进行查房,这个任务基本上都由李艺和另外年龄大的医生高春燕、林文利抢去了。
虽然很危险、很忙碌、很疲惫,李艺却毫无怨言,她说这就是自己的战场,是自己担起使命、实现价值的关键时刻。
“但说没有委屈那是假的,曾有患者试图抢夺我的口罩,说要拉着我们一起死。”李艺告诉我们:“当时多亏反应快,及时躲开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原来,有一名确诊患者住进来后,非常恐惧,认为自己活不了,所以一直很抗拒治疗,为此李艺多次开导。1月30日下午,李艺查房时,带着饭菜再次来到该患者身边,进行劝解。“没想到,她不戴口罩,不停地骂人,还将饭给我们扔了一身。”李艺回忆到。
从病房出来后,李艺在缓冲区刚脱完防护服,正思考着如何给这名患者做思想工作时,突然该患者从污染区的隔离病房出来,一边喊着:“我活不了了,我要感染你们,都别想活了”。一边跑过来抢李艺的口罩,反应过来的李艺赶紧从二楼跑到一楼,鞋子都跑掉了。
事后才发现污染区门上的锁子坏了,才导致该患者跑了出来。虽然受到患者这样的对待,但李艺并未气馁,仍义无反顾地救治患者。特别是与这名患者有过10多天接触的妹妹,作为疑似病人一直在这里接受观察、治疗,在李艺和同事们的帮助下,肺部病灶已经消除,咽拭子检测四次都呈阴性,目前已解除隔离。
除此之外,最让李艺高兴的是,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月6日晚间,我市首例确诊患者15岁的冯某某治愈出院了,这给了他们极大的鼓励,证明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
由于冯某某年龄小,又是第一例确诊患者,而且家人不在身边,李艺总是在查房时多和他聊聊天,在办公室时也会用语音系统和他说说话。“患者被隔离,多少会有些焦虑。我们的工作除了治疗,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李艺说,对患者而言,这里没有家人陪护,也不能被探视,医生既是病情的治疗、护理、观察者,也是日日夜夜的陪伴者,生活上的照顾者。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李艺最大的欣慰。“妈妈加油!等你凯旋归来!”“一群人,一条路,坚持一直走下去”看到女儿发过来鼓励自己的视频,李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女儿一直在柞水工作,过年回来,她才见了一面,都没给女儿做顿饭吃过。
特别是当天上午,她老公发微信说:“你要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做好工作,不要考虑其他的,发挥特长,实现自己价值,这是好事、善行。”看着这些话语,李艺心里感到踏实多了,身上的压力也减轻了。
同时,由于长时间戴双层手套、口罩,李艺他们手上、脸上勒出了伤痕、长出了疹子,医院护理部的同事在微信上看到后,专门给送来了药物,医院领导也给送来慰问品。李艺说,全院上下及社会各界给予隔离病区的支持,让他们备受温暖。
采访快结束时,李艺告诉记者,当天上午,医院发文件,让大家休息15天再上岗,可大家都签字申请继续再战,病区的7名医生没有一个人退出,他们表示一定不辱使命,坚持战“疫”到底。
据了解,目前李艺他们所在的区域为市中心医院第一隔离病区,是“非典”过后,我市建立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感染病区,此次疫情发生后就直接启用了。另外为了进一步适应形势需要,商洛市中心医院加紧对东区的改造,经过五昼夜奋战,建成了第二、三隔离病区,目前东区已全部改建成新冠肺炎专用隔离病区,可收住确诊患者30例、疑似病人31例,为全市打赢新冠肺炎防控战提供了有力的医疗救治保障。
多次请战,全身心投入不松懈
“芳,你去一线已经5天了,本应全家欢度元宵节,而你却和同事们在前线战斗,为家人、亲人、商洛所有人的幸福安康,用生命赌明天。我们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你务必保护好自己,我们坚信一定能打赢这场防疫战……”
拖着极度困乏的双腿走出了市中心医院感染科二病区,晚上回到宿舍已经快22点了,郑芳拿到手机看到婆婆发来的微信,忍住让眼泪就掉下来,因为她的身后还有她所带领的坚守在一线的伙伴们,她必须坚强。
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以来,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护士长郑芳是最早一批报名想要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医院综合考虑,将她留在了院本部。在得知医院感染科二病区隔离病房人手紧张时,郑芳再次递交请战书:“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基层党支部书记、科室护士长,我有义务并且责无旁贷,第一时间奔赴抗战新冠肺炎一线……”多次请战的郑芳感动了大家,也鼓舞了大家。
2月4日清晨,丈夫和两个孩子还在熟睡中,郑芳已悄悄爬了起来。客厅一角,母亲正面带慈祥地等着她。“妈,从小到大,我的头发都是您剪的,今儿这次对我最有意义,您可一定剪漂亮点……”顶着一头齐耳短发,郑芳全身心地投入到隔离病房的战斗中。
因为患者病情的特殊性,进入隔离病房需要全副武装,包括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脚套。穿戴防护服需要严格执行院感标准,时间大概在半小时左右,穿上防护服工作八小时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护目镜的作用是防止细菌、病毒通过皮肤黏膜侵入人体,镜内是安全的,镜外是绝对不能碰的。戴的时间一长眼睛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即使用了很多种防止起雾的方法,镜片仍然起雾,有时候汗水流入眼睛感到辛辣,也只能用力眨眨眼睛,强忍住不适。
每天进入病房,首先要做的是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给病区全面消毒。他们会依次进入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整个过程只能向前进,不能退后走。在病房中,他们做的和普通病房的护士无异,有时候也需要帮助行动不便的患者进食。但由于工作时带多层手套以及全身的防护设备,手部动作会变得迟缓,使得她们整个操作显得格外笨拙,诸如给患者做皮试、测量体温和血压、采血、静脉输液等这些简单的工作都变得很费劲。因为防护服不透气,一个班下来汗水会浸透衣服,再靠自身热量烘干,一热一冷这么反复持续着。
工作中的突发事件也是常有的。据郑芳回忆,有一次在为一名确诊患者静脉采血时,针头刚刚扎进去,患者忍不住咳嗽起来,因为用力过猛,患者的口罩掉了下来,方向正好对着她的脸部。在确保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她迅速完成手上的动作,与此同时,患者很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憋着不敢咳嗽,怎么没控制住,真是太抱歉了。”郑芳安慰着说:“没事,我理解,有时候是忍不住的,别往心里去。”走出病房后,郑芳按照院感科的处理流程立即给予处理。这种突发事件并没有让她产生恐惧或者厌恶,因为院感科的提前培训和有力的防护措施让她充满信心。
除了日常护理工作,她们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患者做心理疏导。一次上夜班,23点多呼叫铃声响起,对方是一名疑似患者,情绪十分低落,一直问郑芳他是不是确诊了,病情是不是加重了,总觉得浑身不舒服,还想出院。郑芳耐心反复地解释并告诉他:“请你相信医护人员,不要有心理负担,调整心态,积极配合,你的家人、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支持你、等着你,暂时的分开是为了以后长久的相聚。”郑芳告诉记者,在病房里这种情况很常见,她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所能做好安抚和解释工作。
谈起团队工作者,她最敬佩的就是王建云。“王老师从事护理工作28年,踏实能干,从不叫苦叫累,还总是耐心地给大家传授经验和护理技巧,在疫情发生需要医护人员的第一时间,王老师张开细长的双臂挡住大家,她说:‘我是你们中年龄最大的,你们别去,让我去,我年龄大了,真要有个啥意外也没事,你们80后90后是医院的未来,以后路还长……’”郑芳说,“王老师2月9日晚就要结束她第一梯队的工作任务,进入15天的隔离期,但她总说,忙习惯了,突然闲不下来了,工作需要了她随时回来上班。我想,这就是医护人员的天职。”
数一数,郑芳进入病房6天了,和3岁半的小儿子却没打过一次电话,没发过一次视频。问及原因,她说:“以前加班的时候,和儿子打电话,他总是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想和我一起做游戏,让我给他讲故事,可这次,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明天,我要迎来第二梯队的战士们,作为带队者,我要开始新一轮的工作,带大家尽快熟悉环境,然后指导她们进入病房,15天护理工作结束后,需要度过15天的隔离期,如果需要,我会继续留下来,我不忍心看他失落的表情,更不想随便允诺,所以只能不打了,有什么想说的就靠孩子爸转达吧。”
采访接近尾声时,郑芳告诉记者,对于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说,尽早控制疫情发展是大家最大的心愿。“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携手打赢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在温暖的阳光下,与家人团聚。”郑芳满怀信心地说到。
时刻待命
做守护生命的“眼睛”
医院成为战场,医护人员是冲锋在前的战士。我们知道,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诊断时,要通过肺部CT影像做筛查,原本作为辅助团队的CT室,一跃成为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关键科室。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并开始蔓延后,我当时就意识到,我们科室会与传染科一样处在关键位置,肯定会有压力,但是我们全员都递交了请战书,做好奋战一线的准备。”市中心医院CT室主任刘海洋告诉记者,大年初二,医护人员全部到岗,刘海洋紧急为科室人员分配工作,开启24小时应急值守,全员奋战抗疫情。
刘海洋1998年毕业于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今西安医学院)的医学影像专业,同年被分配到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工作至今。他通过不断学习和进修,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2013年成为CT科室主任,在他的带领下,CT诊疗技术水平全市领先。
采访是在20点左右,刘海洋正准备吃晚饭。这样的备战状态对医护人员来说已经习惯了,他们何时下班,何时吃饭,早已没有固定时间。趁着休息的间隙,他向记者讲述了疫情发生后工作的变化。
此次抗击疫情的时间紧、任务重,刘海洋所在的科室又是一道关键防线,他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第一时间投入工作。CT室的所有医师都可能会接触到新冠肺炎患者,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做好整个科室的消毒工作,避免交叉传染,是摆在刘海洋面前的首个难题。
刚开始,医院的防护用品必须要每天登记领用,刘海洋冒着可能被传染的风险,在医院里来回奔忙,以保证科室员工的防护用品必须到位。紧接着,他需要对全员进行培训演练,一遍遍亲自示范如何穿戴隔离衣,做好个人防护。同时,他要带领诊断组学习各大医院发布的新冠肺炎CT表现及诊断要点,查阅相关资料,并联系到武汉和西安的一些专家进行沟通交流,确保任何环节都不出纰漏。
此外,刘海洋还是此次新冠肺炎会诊专家组的成员。他告诉记者:“我们要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不定期会诊,必须随时待命。最近有一次会诊持续到凌晨3点才结束。”如今,医院成了刘海洋的第二个家,从收假至今,几乎每天都待在院里,午饭经常吃的是碗泡面。
妻子任英红是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主任,同为医生,她能理解丈夫的辛苦,两人经常因为工作原因,把孩子放在家里,顾不上做饭时,只能让孩子自己买点吃的。从疫情发生至今,刘海洋抽空回家吃顿饭的次数屈指可数,经常因为紧急情况,随便吃两口就得走,抑或是妻子做好饭等他回家,等到饭菜都凉了,还不见他的身影。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春节前那几天,刘海洋一遍遍刷着手机,等待命令。包括刘海洋在内,科室的所有人在这次疫情面前全力以赴,毫不退缩。党员们自愿加入援驰武汉的队伍中,其他成员都争先报名加入医院一线进行支援。他们在科室的微信群里,互相加油鼓劲,充满斗志。
刘海洋动情地说道:“我们科室里是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但是穿上隔离服,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一直在里面忙碌,他们没有一句抱怨,每次检查完就开始不停地用消毒剂擦拭床面、机架,大家都在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努力着。”
1月26日做完检查后,病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CT室的一名技师被隔离观察。其他人的心里都难过极了,可是这名技师为了不让大家操心,轻松地回复:“我没事,一切安好。”1月27日,刘海洋再次向科室人强调了防护工作的重要性,立即培训人员使用新机器,避免交叉感染。
据了解,市中心医院现在共有三处CT室,其中两台专门为疑似、确诊和发热患者做检查。如今有了符合防护标准的CT室,就避免普通患者与发热患者的交叉感染,并且每例病人做完检查,都会有至少30分钟的全面消毒,技师们也会穿戴好隔离衣、护目镜、手套和N95口罩。CT室的工作从开始的紧张忙碌,到现在的有序行进,离不开刘海洋的协调管控,也离不开科室所有人的齐心协力。
人们常说,CT影像科是临床一线的“眼睛”,它能提供准确的诊断,告诉医生接下来如何治疗。医护人员们用这双“眼睛”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信任。我们坚信,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定能战胜疫情,迎来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