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易地搬迁“挪穷窝” 后续帮扶“拔穷根”
——柞水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三
文章字数:2716
  周雯
  嘉禾小区、罗庄移民新村、朱家湾新村……柞水大地的一个个移民新村,道路宽敞、房屋崭新,呈现出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千家迁入新居地,万分欣喜感党恩。”这是柞水县所有易地搬迁群众的心声。“十三五”期间,全县建设了集中安置点21个,2979户11555人搬离“穷窝”,住进了新房。如今,搬迁入住的居民有的从事公益性岗位,有的经营店铺,有的在扶贫车间就业,生活越来越幸福。
  三分在建设,七分在后续。搬迁工作重心从“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如何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柞水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攻克这道难题。“实施易地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村‘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柞水脱贫攻坚的重大工程。”柞水县委书记陈璇说,实施易地搬迁,必须跟进就业产业和配套保障措施,才能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
  稳定就业 鼓起钱袋子
  稳定就业是搬迁群众生计保障的根本。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门路。”对搬迁户张伟来说,易地扶贫搬迁给他带来的不仅是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帮他摘掉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为了让搬迁群众更好地就业,柞水县采取“劳务输出就业一批、现有岗位就近就业一批、创建扶贫车间和社区工厂等带动就业一批、护林员和公益性岗位等政策托底就业一批”等措施,为搬迁群众找到了“金饭碗”,实现了户均一人就业的目标。
  胡正香是易地搬迁政策的受益者,她激动地说:“刚搬来时,我担心自己没文化也没技能,无法养活家里人。政府考虑到我的特殊情况,安排我做保洁员,离家很近,可以照顾孩子,工作量也不大,生活也有了保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紧扣就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积极推进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让搬迁群众有一技之长;对已创业和有创业意愿的群众,在提供创业培训的同时,还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服务,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目标。
  据了解,搬迁户王强在县人社部门和镇办的组织下参加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掌握了种植技术后,他不仅在木耳基地务工,还承包了两个木耳大棚,一年收入超10万元。
  为进一步加大搬迁群众后续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县上还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奖补政策:县内企业每吸纳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00元岗位补贴;社区工厂每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1年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00元岗位补贴……
  “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创业一人、带动一片、激励一方。”当前,就业创业的热潮涌动在各个安置点,搬迁群众有技能、有活干、有钱赚,对战胜贫困信心十足。
  壮大产业 铺就致富路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易地搬迁,改变的只是贫困群众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后续产业发展,才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搬迁工作启动之初,就将后续产业发展纳入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之中,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将安置点向城镇集市、美丽乡村建设点和产业发展条件好的地方靠拢,为后续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人挪活,树挪死,搬出穷山窝就是好。现在不仅住上了新楼,而且还入股了扶贫产业园,每年分红就有1万多元,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说起新环境、新住房、新生活,易地搬迁户个个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搬得出”就要“稳得住”,“稳”的关键是发展,发展是甩掉“穷帽子”的总办法。该县因人因户施策,精准精细帮扶,出台奖励扶持办法,对搬迁户发展产业进行补助,引导搬迁群众发展与自身相适应的特色种植、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脱贫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扶上马,再送一程。该县大力培育扶贫产业园带动搬迁群众增收,提升宁商外贸服饰产业园,在沙坪社区、仁和社区新建就业孵化扶贫产业园,新发展盘龙医药、西川木耳、营盘旅游、石瓮溶洞旅游、小岭工业和金米农业扶贫产业园。
  扶贫产业园带来了工作岗位,带来了年终分红,带来了租金收入,带来了成熟技术,正在一天天鼓起搬迁户的荷包,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红红火火,精气神焕然一新。
  为了让搬迁户群众增加更多的收入,下梁镇党委书记王治安心里早就有了盘算。他说:“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支持搬迁群众发展壮大产业,缺资金就帮忙办理贴息贷款,缺技术就组织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缺销路就建好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帮助群众走上‘搬出大山门前挣钱’的幸福路,确保实现‘安居乐业梦’。”
  强化服务 开启新生活
  易地搬迁,搬的不只是房屋,更重要的是后续的生产生活保障问题。综合配套服务是搬迁户长期“稳得住”的重要保障。
  “搬来遇到的问题,政府都给解决了。”搬迁户郑秋华喜滋滋地介绍,水、电、路、视、讯全进屋,旁边200米就有学校,路边有公交车可以直接进城。
  针对搬迁户环境不适应、后顾之忧多等实际问题,柞水县围绕提升群众幸福感,强化安置点基础设施、精神文明、就学就医、社区管理、权益保障等工作,引导搬迁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公共服务到位,群众的生活质量才会提升。在有条件的搬迁社区,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卫生室等便民设施,周边配套学校、文娱休闲广场、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搬迁群众的需求,“矛盾纠纷调解不出社区、基本医疗不出社区、基本购物不出社区”基本实现。
  据悉,在6个800人以上的安置点成立后续扶持工作队,开展送知识、送政策、送技能、送关爱、送服务“五送”活动,帮助搬迁户协调解决就近就业、就学、就医、物业管理等方面困难,帮助搬迁户融入社区生活,引导搬迁群众发展陪护、餐饮、劳务、保洁、家政和物业服务等第三产业。
  近日,热心公益事业的搬迁户吴琦,凭积分又在小区爱心超市领到了日用品,乐得合不拢嘴。爱心超市是改观念、树新风的抓手,管理有制度、运行有人员,依托居委会开展文明卫生、孝老爱亲、团结邻里等先进典型户评选活动,按照积分定期开展爱心超市物品发放活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文明新风逐步形成。
  村民变居民,观念要改变。以楼栋为单位,社区“居民公约”新鲜出炉,同时完善“一约四会”,破除陈规陋习,提高居民素质。同时,在搬迁点开展“院落扶志汇”活动,通过开展宣讲员送政策、文艺队激活力、示范户传经验、贫困户谈打算等活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保障搬迁群众基本权益。将搬迁群众及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养老保险、慢性病范围,全面落实各项参保政策,确保所有搬迁群众参保率100%,切实保障参保人各项社会权益。
  “搬出来”需要决心勇气,“稳得住”“能致富”需要用心用力。值得称赞的是,柞水县正努力举全县之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下半篇文章”,实现“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