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的父亲
文章字数:1644
周末回家,发现年逾80多岁的老父亲没在家里。我赶到地里,看到父亲佝偻着腰,手里拿个小锄头正在吃力的锄着杂草。我这才发现,父亲背驼了,腰弯得更厉害了,四肢关节也增生变形,曾经高大而又壮实的父亲真是老了。
父亲刘有善,人如其名,生于1937年6月,祖上本是商州孝义刘塬村大户。无奈世道维艰,清朝末年,祖爷爷时携带一家6口从刘一村迁居到老山沟安家。
1957年,父亲年方20。他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投身西北铁路建设,先后在宝鸡虢镇修建西宝铁路,青海海西修建康藏铁路。1960年,因修建铁路,多年历经饥饿、寒冷、潮湿环境的侵袭,父亲的身体出现了健康问题,为不给国家造成负担,他要求回家务农,从此,当了一辈子的农民。
二十世纪数十年间,农村人用架子车拉送货物风靡一时,自我记事起,那辛苦而又幸福的架子车就套在父亲肩上了。用它,父亲在七十年代初为五郎沟建疗养院拉运石料、门窗、玻璃;用它,父亲到商南、淅川拉运货物;用它,98、99年父亲和几个乡党在大雁塔周边拉运楼板。如今,我已模糊了父亲长年累月弯腰弓背呼哧呼哧拉车的样子。记忆中只是父亲一次次、一年年外出拉车后从西安带回来水晶饼的美味,从商南带回来大梅子的酸甜,以及带我到丹凤县城拉青稞盐时买的那一牙锅盔馍的香酥亮脆,至今呀,还留在肚中,记在心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包产到户,人们的温饱问题逐渐解决,住房成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从那时起,二十多年里,在十里八乡人的眼中,父亲从一个只知出瞎力的体力人变成了即需出力更讲究技术的匠人。从那时起,东到商南,西到沙河子,农闲时节,每每见父亲挑了筑墙板,在房主的引领下,下川上山,在一板一板的脆响中,父亲为十里八乡的友邻筑起了一座座“豪宅别院”,满足了人们居者有其屋的美好心愿。而其中最经典的便是我家院子里那座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小土楼,它用板棚泥盖,上边加了一层水泥,最奇特的是用泥塑的烟囱,用一节节一尺多的泥管连接而成。那个直溜、光滑,既美观又不跑烟漏气。逢年过节,父亲亲笔在上边重描刻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警示我们一粒粮食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那时,父亲是匠人,更是人们心目中了不起的能人。
但父亲最挚爱的还是土地,在生产队也好,分田到户也罢,父亲对土地的深爱无人能及。他的执着、细心、用心,也影响了我们。
父亲种地那个用心呦!我是无法完全体会的,他讲究深翻,为此,1986年五一假期,我随他挖了几天地,晒得脊背起了水泡。他喜好施用农家肥,把生产队分的那一头小黄牛看作宝贝。上初中的我和上小学的弟弟妹妹们,放学后首要任务便是给猪牛寻草、割草。牛吃的多,猪踏的多,那时的我们兄妹几个,心里恨着父亲,恨他耽搁了我们的学业,又怕他凶,只得天天上坡寻草、割草。到现在,那一幕常常映现在我们眼前。
父亲为这个家也算操碎了心,他留意每一个可能发财致富的门路。打草鞋、编条框、浪金子、吊挂面、磨豆腐,他一一入行经营。他的实诚、厚道,每每收益微薄,况且这些都是需要帮手的,我们以读书为名,每每躲避这些劳动。每到无米下锅的窘迫时刻,他眉头的皱纹更深更密了。看到他无奈而又哀怨的眼神,我们内心充满了愧疚。
晚年的父亲是幸福的,又是煎熬的,我们兄妹5人,先后成家立业。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大家庭不断添丁进口。现在,父亲有四子一女十二孙,两个外孙,三个重孙,早已是四世同堂。孙子好几个都参加工作了,真正到了吃不愁,穿不愁,用不愁的地步,儿孙们都孝顺,这些年带老人到京、珠、港、澳、陕北、西安等多处散心游玩。两位老人常常高兴地对人说,他们这一辈子值了。但早年参加铁路建设及修建南秦水库、二龙山水库时野外生活落下的风湿疼痛,使他常年服药,他的手总是抖得厉害,这在他农闲时坐在那里抽烟和端饭碗时更加明显,看着父亲的手在抖,我们的心更加抖得厉害,为父亲受的艰难,为生活的不易。
近七八年来,服药产生的影响,老父亲先后经历了左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胃炎、贫血、脑梗、冠心病等疾病的无情折磨,但他每一次都能坚强面对,总是勇敢而又微笑着挺了过来。
父亲刘有善,人如其名,生于1937年6月,祖上本是商州孝义刘塬村大户。无奈世道维艰,清朝末年,祖爷爷时携带一家6口从刘一村迁居到老山沟安家。
1957年,父亲年方20。他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投身西北铁路建设,先后在宝鸡虢镇修建西宝铁路,青海海西修建康藏铁路。1960年,因修建铁路,多年历经饥饿、寒冷、潮湿环境的侵袭,父亲的身体出现了健康问题,为不给国家造成负担,他要求回家务农,从此,当了一辈子的农民。
二十世纪数十年间,农村人用架子车拉送货物风靡一时,自我记事起,那辛苦而又幸福的架子车就套在父亲肩上了。用它,父亲在七十年代初为五郎沟建疗养院拉运石料、门窗、玻璃;用它,父亲到商南、淅川拉运货物;用它,98、99年父亲和几个乡党在大雁塔周边拉运楼板。如今,我已模糊了父亲长年累月弯腰弓背呼哧呼哧拉车的样子。记忆中只是父亲一次次、一年年外出拉车后从西安带回来水晶饼的美味,从商南带回来大梅子的酸甜,以及带我到丹凤县城拉青稞盐时买的那一牙锅盔馍的香酥亮脆,至今呀,还留在肚中,记在心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包产到户,人们的温饱问题逐渐解决,住房成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从那时起,二十多年里,在十里八乡人的眼中,父亲从一个只知出瞎力的体力人变成了即需出力更讲究技术的匠人。从那时起,东到商南,西到沙河子,农闲时节,每每见父亲挑了筑墙板,在房主的引领下,下川上山,在一板一板的脆响中,父亲为十里八乡的友邻筑起了一座座“豪宅别院”,满足了人们居者有其屋的美好心愿。而其中最经典的便是我家院子里那座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小土楼,它用板棚泥盖,上边加了一层水泥,最奇特的是用泥塑的烟囱,用一节节一尺多的泥管连接而成。那个直溜、光滑,既美观又不跑烟漏气。逢年过节,父亲亲笔在上边重描刻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警示我们一粒粮食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那时,父亲是匠人,更是人们心目中了不起的能人。
但父亲最挚爱的还是土地,在生产队也好,分田到户也罢,父亲对土地的深爱无人能及。他的执着、细心、用心,也影响了我们。
父亲种地那个用心呦!我是无法完全体会的,他讲究深翻,为此,1986年五一假期,我随他挖了几天地,晒得脊背起了水泡。他喜好施用农家肥,把生产队分的那一头小黄牛看作宝贝。上初中的我和上小学的弟弟妹妹们,放学后首要任务便是给猪牛寻草、割草。牛吃的多,猪踏的多,那时的我们兄妹几个,心里恨着父亲,恨他耽搁了我们的学业,又怕他凶,只得天天上坡寻草、割草。到现在,那一幕常常映现在我们眼前。
父亲为这个家也算操碎了心,他留意每一个可能发财致富的门路。打草鞋、编条框、浪金子、吊挂面、磨豆腐,他一一入行经营。他的实诚、厚道,每每收益微薄,况且这些都是需要帮手的,我们以读书为名,每每躲避这些劳动。每到无米下锅的窘迫时刻,他眉头的皱纹更深更密了。看到他无奈而又哀怨的眼神,我们内心充满了愧疚。
晚年的父亲是幸福的,又是煎熬的,我们兄妹5人,先后成家立业。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大家庭不断添丁进口。现在,父亲有四子一女十二孙,两个外孙,三个重孙,早已是四世同堂。孙子好几个都参加工作了,真正到了吃不愁,穿不愁,用不愁的地步,儿孙们都孝顺,这些年带老人到京、珠、港、澳、陕北、西安等多处散心游玩。两位老人常常高兴地对人说,他们这一辈子值了。但早年参加铁路建设及修建南秦水库、二龙山水库时野外生活落下的风湿疼痛,使他常年服药,他的手总是抖得厉害,这在他农闲时坐在那里抽烟和端饭碗时更加明显,看着父亲的手在抖,我们的心更加抖得厉害,为父亲受的艰难,为生活的不易。
近七八年来,服药产生的影响,老父亲先后经历了左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胃炎、贫血、脑梗、冠心病等疾病的无情折磨,但他每一次都能坚强面对,总是勇敢而又微笑着挺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