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耄耋老人满香沟
王荣金
文章字数:2206


  山阳县板岩镇的香沟村,山大沟深,生活条件简陋,村民却大多健康长寿。全村530多户1600多口人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46人,其中85岁以上14人,90岁以上4人,长寿、高龄人口比例显然高于其他乡村。
  快乐老人刘远兰
  7月31日,笔者在县移民集中安置点丰东新区的宏祥小区34号楼,见到了94岁高龄的刘远兰老奶奶。老人非常热情,又是让座,又是握手问候。
  刘远兰本是香沟村狮子沟大等组人。狮子沟地处香沟村的东南角,距离宏祥小区20多公里,是一个非常窄狭的山沟,而大等组又地处狮子沟最深处。由于这里地势窄狭,几乎没有一处可供盖起三间土房子的平展地势,家家户户都是后挖山坡、前垒石坎,方可建起房屋。
  1927年6月,刘远兰出生在与狮子沟相邻的沈家沟,长大后嫁到狮子沟车家,和丈夫车文炳在大等组的正沟垴生儿育女,膝下有三女一儿。
  在山里,生儿育女不仅是传宗接代,还是为家里增添劳力,老了有个依靠。刘远兰生了3个女儿,盼望生一个能干体力活的男丁,却不料唯一的儿子出生后,却因幼时受伤没能及时治疗,致使一条腿残废,至今行动不便。
  女儿相继出嫁,1998年,丈夫也去世了。20多年来,刘远兰一直与身有残疾的儿子一起生活。作为母亲,她不仅撑起这个家,还给儿子找了媳妇,并生下一男一女。后儿媳妇离家出走,是她拉扯大了两个孙儿。儿子身体残疾,但脑子灵活,跟人学会了做纸扎,能挣些零钱帮补家用。
  风风雨雨近百年,刘远兰不管是在娘家,还是出嫁后在狮子沟生活,始终过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日子。年轻时上有老下有小,刘远兰和丈夫既要起早摸黑耕种瘠薄的坡坡地,还要照看家里老小、喂猪养鸡。农闲时,上坡挖药搞副业,一年到头也没有闲暇工夫。狮子沟里的人都夸奖她“拿起锄头能种地,拿起绣花针能绣花”,而且是有名的女红能手,经常帮别人裁剪衣服;邻居家有了红白喜事,她又是主力帮厨,冷烹热调,样样能干。由于她年龄大了,儿子又是残疾,儿媳出走,留下一儿一女尚在读书,脱贫攻坚中被列入贫困户,享受移民搬迁政策。2019年,政府在宏祥小区给他们家分到两室一厅安置房,一家4口人进城安居。
  虽然搬迁进城,有了低保,但老家那点坡坡地她还是舍不得撂荒。好在公路已经修到了家门口,老人和儿子在坡坡地里种了药材,只要按照节候回家除草管理,秋后采收就行了。近日,儿子回老家为药材除草,孙女车玉淼外出打工,城里只留下了老人和读中学的孙儿车玉鑫。老人除了给孙子做饭、洗衣,督促他完成暑假作业,有空了还要下楼转一转,遇到亲戚、熟人,拉着手问长道短,热情地邀到家里作客。我们是熟人了,见面后她总是不停地说:“如今的社会就是好,生活好,啥都好!”说到兴奋时,老人禁不住哈哈大笑,真正是一个健康而又快乐的老人。
  四代同堂的傅堂明
  从宏祥小区二期西行不多远,就来到一期。这里的18号楼上也住着一位从香沟村杏家沟移民搬迁来的老人,名叫傅堂明,今年91岁。
  杏家沟是我的舅家,这个生产小组没有二姓,二十来户村民全部姓傅。傅堂明是舅舅的叔伯兄弟,记得小时候去舅家,每次总要到他家坐一会。农闲时,他也喜欢翻山越岭来我家串门,父母总是热情招待。后来,他的二女儿嫁给了我的叔伯大哥,来往越发频繁,我对他的了解也就更加深入了。
  杏家沟一沟两边都是盐砂皮地,薄薄的一层土壤下面是粉石岩,稍遇干旱,这里的庄稼就最先干枯;雨下得稍大一点,那层松软的土壤就会被流水刮走。生存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杏家沟人特别能吃苦,而傅堂明则是这条沟里最能吃苦的一位。
  傅堂明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把这些孩子抚养成人可不容易。他不仅为自家的生计不遗余力地拼搏,对集体的事情也一样甘于付出。20多年前,杏家沟人想修建通村公
  闲暇时,小区游玩。路,可他们组没有项目,傅堂明就带头组织村民,用洋镐、铁锨、八磅锤、钢钎等简单的工具,自己动手开山破石,经过连续几年的努力,修出了一条简易通村公路。当时,傅堂明虽然已年过古稀,每天总是去得最早,回得最迟,干活吃苦一直冲在前面。他的一句口头禅是:“力气出了又来了,怕啥!”当时,多家报刊报道了他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修公路的事迹,《商洛日报》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
  现今的傅堂明视力很好,读书看报不用戴眼镜;身体硬朗,据儿子傅林朝介绍,从来没有住过医院,没有打过针。傅堂明也说,他记事到现在吃过药,但没有打过针。现在,虽然酒肉节制着吃,但熟人相聚,还能划拳喝上二三两白酒。老人日常生活丰富充足,天天早起早睡,或看电视,或与同龄人打一会骨牌,遇到亲朋好友家的红白喜事,也去赶个热闹。
  健康长寿有秘诀
  和香沟人闲话长寿秘诀,大伙都认为:虽说寿命与先天遗传和医疗水平提高有一定关系,但生活环境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坚持劳动锻炼也是很关键的要素。长期生活在空气好、水质好的地方,吃的喝的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自然少生病。那些长寿老人都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具有在困难面前不妥协、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心态,遇事看得开、不争究,时时处处总是向着好处想;儿女孝顺,家庭和睦,生活简朴,也是他们健康长寿必不可少的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村里的46名长寿老人,无一不是勤劳的典范。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小劳”不仅锻炼四肢,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衰老,而且能使气血旺盛,肌肉结实,还能让一个劳动者增强对生活的乐观情趣,鼓舞斗志。所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坚持劳动锻炼,这样不但能为家庭、社会创造价值,还能延长自身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