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山海村褪去旧貌展新颜
田琳 董志鹏 马泽平
文章字数:3239
 烟农看着金黄的烟叶露出笑容
山海村易地搬迁点排列整齐的楼房


  初秋时节,前往镇安县永乐街办的山海村,车在蜿蜒曲折的山路间辗转而上,感觉就要到山顶时,突然方向一转,地势豁然平坦开阔起来。一排排整齐的搬迁房映入眼帘,宽阔干净的水泥路向远处延伸,两旁的山上,核桃林、板栗林、中药材、烤烟连成一片,满眼苍翠。
  “老房子在对面坡顶上,不通公路,干啥都不方便。特别是遇到干旱,涝池里没了水,挑水都得走好几里地。”47岁的陈金荣坐在窗明几净的新家里,感慨万千。如今,她不但搬进了设施齐全的安置小区,还当上了村保洁员,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陈金荣家的生活只是山海村诸多巨变的一个缩影。
  5年前,山海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1%,村民靠天吃饭,整天在土里刨食。如今,村里家家有产业,户户有钱赚。易地搬迁房鳞次栉比,新房白墙红瓦,院落里鲜花斗艳,道路平坦宽敞,村民们精神抖擞,生活越来越幸福……
“搬”走贫困 “迁”来幸福
  在山海村村委会两旁,崭新的搬迁房错落有致,硬化的水泥场院一尘不染,一字排开的太阳能路灯延伸到远处。
  “我都不敢相信,山海村现在建得像街道了!”村民王得礼发出这样的感慨。
  山海村共425户1592人,虽然距县城只有10公里,但因处高山深处,道路不便,并没有享受到县城城区发展红利,一直是大家眼中的“穷乡僻壤”。
  “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吃苦受累还挣不到钱,遇到天公不作美,生活几乎难以为继。住的是土坯房,吃水靠手提肩挑,50%的村民靠涝池水生活,出村没有像样的路,生活封闭困顿。”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峰说,现在的一切都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开展,“四支队伍”拧成一股绳一起想办法,村里变化也就是短短几年光景。2018年,山海村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2019年,山海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7%。
  中午时分,刚刚打扫完村委会卫生的陈金荣回到自己的新家,喝水休息片刻后,便把刚刚买来的大米分装到油桶里。“最近天气热,米一时吃不完就得装在油桶里,不易生虫。”她笑着说。
  环顾四周,只见陈金荣家里干净整洁,彩电、冰箱、洗衣机、燃气灶等家电一应俱全。
  陈金荣家有4口人,以前住在山顶时,两个孩子上学单趟就得花费两个多小时。为了拉扯两个孩子上学,她干农活儿、养牛,吃尽了苦,但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家里一贫如洗。2013年,她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后,通过教育帮扶、易地搬迁、村上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政策,家里于2018年顺利脱贫。
  “去年,丈夫因故去世,对我们一家打击很大。庆幸的是孩子们陆续毕业找到了工作,我在移民小区居住还有稳定的收入,日子过得和城里人没啥区别,人也变得乐观了很多。”陈金荣说,如今,她养成了晚上提着音箱去村委会跳广场舞的习惯,她还做了领舞。
   随着全村 97 户村民搬进新居,针对大部分搬迁户有劳动力的家庭,山海村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99人,技能培训157人,自主创业3人,开发公益岗位5人,10人在扶贫工厂(车间)就业,家家有事做,人人去挣钱,世世代代的穷日子一去不复返。
活”了产业 “鼓”了钱袋
   在山海村2组,烟农聂迪停正忙着采摘烟叶。在他的身后,村里的1000多亩烤烟连成一片,成了村里的“绿色银行”,年产值230万元,带动60多户农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前些年,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务工,靠种小麦和玉米维持生活的聂迪停,一家6口人年收入还不到4000元,日子过得艰难。后来,村上组织发展烤烟产业,为了改变命运,聂迪停不顾家人反对毅然种了50亩烤烟。第一年,因缺乏技术和经验,烟草开了花,平均亩产不到2000元,但聂迪停没有放弃,村干部也积极帮忙找问题想办法。
   “2018 年,我们家门口打了3.5米宽的水泥路。在采收季,县烟草公司还下派技术员上门指导,全天在地里巡视,现场解决问题。”有了专业技术支持,聂迪停乐开了花。
   2019 年,他家烤烟亩产达到3000多元,净收入超过10万元。
   “ 我 们 这里地理条件优越,烟叶品质非常好,根本不愁销路。烟叶分类烘烤完后,直接送到县烟草公司指定的烟站就可以了。这些对于种了一辈子地的庄稼汉来说,像做梦一样。”面对脱贫攻坚的重任,既要实现精准脱贫,又要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彻底抛开传统产业另起“炉灶”,还是想办法解决发展瓶颈,让“老树”焕发新生?
   在永乐街办的帮助下,山海村“两委”班子与村民反复讨论,因地制宜制定了“六个过千项目”产业发展思路,确定了板栗、核桃、蚕桑、烤烟、中药材、养殖等6个主导产业,分别达到核桃1000亩、板栗1000亩、烤烟1000亩、养猪养牛养羊1000头(只)、养鸡5000只的发展目标。
    此外,山海村还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2.42万元,其中:“三带四联”贷款投入国投公司860万收益分红68.8万元;苏陕协作投资22万,年收入1.76万元;扶贫局投资互助资金50万元,年收益分红1.86万元;山海村已建900千瓦光伏发电站带联三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以上,30户贫困户年户均分红1000元。
   “如今,山海村196户均实现了拥有2个以上长短期产业,产业覆盖贫困户达100%,有效提升了脱贫质量。同时,为全村408户购买了农业综合保险,有效防范了产业发展风险。”永乐街办党工委副书记储召辉说。
美”了乡村 “好”了风气
   想致富,先修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山海村以前的道路简直糟透了。
  “农产品卖不出去,化肥拉不进来,产业发展无从谈起。建个房子,要提前半年准备材料,全靠人工搬运。”村党支部书记师礼金回忆起当年的路况,显得很无奈。
   实干托起美丽山海梦。为实现“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目标,全体干群行动起来,由村干部牵头,党员带头,打响了村容村貌提升攻坚战。
   山海村尽最大努力节约耕地,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经过科学论证和规划,凭借“两房”改造东风,决定采用分批分类改造的方式,强化村容村貌整治。村上建立“党建+村容村貌整治”机制,成立以村里党员和致富能人为主体的领导小组,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发动广大群众参与、自觉行动。如今,3公里的硬化路延伸成25.3公里,进村入户的路面干净整洁,通向5个村民小组。危房旧房改造提升123户,自来水厂、两处移动基站、卫生室建起来了,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配建齐全,亮化、绿化工程覆盖到1组、5组……一个“水清、河畅、路通、景美”的生态宜居山海村呈现在人们眼前。
   农民的幸福看哪里?有人说,要看腰包,要看变化,要看笑脸;还有人说,要看精神……山海村老百姓说,这“变化、腰包、笑脸、精神”一个都不能少。
   29 岁的山海村二组村民柯丽,因父亲20年前患重度精神病,从小靠社会力量关爱长大,她坚持完成了大学学业后,一边挣钱养家糊口,一边照顾重度精神病的父亲,多年如一日的穿梭在镇安、西安两地从来没有怨言,一直细心地照顾着有病的父亲,成为村里孩子学习的好榜样。
   48 岁的山海村四组组长陈建朋,百忙中也不忘照顾老母亲,孝心敬老的事迹被传为佳话。现年33岁的李峰,他于2003年入伍服役,退伍后在镇安县公安局上班,为了发展家乡事业,他于2015年回村担任村干部,经常奔走在山间小道为民谋利益,带头成立了合作社,四处奔波,为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忙前忙后;项目落地后,他又全程监督工程质量,协调群众关系,处理矛盾纠纷,成为心系群众的实干家……
   曾经的山海村,群众一有空闲时间,不是打麻将赌博就是喝酒、闹事。山海村党支部认识到,要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用文化活动来杜绝不良风气。
   近年来,在帮扶单位的资助和协调下,村里争取项目资金100多万元,建成1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党群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长廊、农民健身工程等文化阵地也相继落成。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组建舞蹈队、志愿服务队、道德评议队,组织开展文艺汇演、道德讲堂、星级党员评选、孝道红黑榜等,既宣传了党的政策,又为群众提供了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逐步形成了淳朴勤劳诚信的民风和积极上进的村风。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村民们在这里辛勤耕耘、挥洒汗水。2019年,山海村被商洛市委评为市级文明村,村里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大幅度提高。“创业无止境,如今的山海村百业兴旺,群众奔小康的劲头十足。”村党支部书记师礼金说,山海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正在描绘更加美好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