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文章字数:891
本报讯(梅林海)近年来,柞水县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20字方针”,聚力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产业兴旺,激发发展动力。始终将发展产业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大力发展“一主两优”脱贫产业。抢抓总书记点赞“小木耳、大产业”带来的历史机遇,建成年产2000万袋木耳菌包厂5个,发展木耳产业基地44个,累计带动6944户群众户均增收5000多元。同时,建设连翘等中药材种植基地15.85万亩,建成休闲农业示范点12个、农家乐集群9个,全县10213户产业扶持户户均有1-2个中长期产业项目。
聚焦生态宜居,释放乡村魅力。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开展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全力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持续打好“四大保卫战”,用力抓好“五乱整治”,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化院落2373户、室内外涂白1485户,新建卫生厕所4463个,完成改厕1047个,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85%,全县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聚焦乡风文明,增添农民内力。坚持扶贫先扶志,大力实施精神文化脱贫行动,把爱心超市作为激发“我要脱贫”动力的重要载体,全县累计发展爱心超市88个,供应物资价值近600万元,开展“精神文化巡讲会”“院落扶志汇”等2300多场次,红黑榜公布1243人次,开展道德评议358场次,评选孝子、孝媳等310多人,县级及以上文明家庭16个,评选诚信村民1160多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聚焦治理有效,焕发强大活力。深化“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大力推进“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完善“六型联结、三七分配”脱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针对农业产业发展中迫切需求的人才类型开展技能培训,累计开展培训3000多人次,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
聚焦生活富裕,增加群众财力。按照“三建三带”就业创业扶贫模式,成立村级劳务队79个,实现就业创业16939人,全县10068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推广旅游扶贫“四联模式”,就地解决就业近2万人。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全覆盖,所有贫困户与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连接,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产业兴旺,激发发展动力。始终将发展产业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大力发展“一主两优”脱贫产业。抢抓总书记点赞“小木耳、大产业”带来的历史机遇,建成年产2000万袋木耳菌包厂5个,发展木耳产业基地44个,累计带动6944户群众户均增收5000多元。同时,建设连翘等中药材种植基地15.85万亩,建成休闲农业示范点12个、农家乐集群9个,全县10213户产业扶持户户均有1-2个中长期产业项目。
聚焦生态宜居,释放乡村魅力。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开展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全力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持续打好“四大保卫战”,用力抓好“五乱整治”,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化院落2373户、室内外涂白1485户,新建卫生厕所4463个,完成改厕1047个,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85%,全县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聚焦乡风文明,增添农民内力。坚持扶贫先扶志,大力实施精神文化脱贫行动,把爱心超市作为激发“我要脱贫”动力的重要载体,全县累计发展爱心超市88个,供应物资价值近600万元,开展“精神文化巡讲会”“院落扶志汇”等2300多场次,红黑榜公布1243人次,开展道德评议358场次,评选孝子、孝媳等310多人,县级及以上文明家庭16个,评选诚信村民1160多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聚焦治理有效,焕发强大活力。深化“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大力推进“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完善“六型联结、三七分配”脱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针对农业产业发展中迫切需求的人才类型开展技能培训,累计开展培训3000多人次,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
聚焦生活富裕,增加群众财力。按照“三建三带”就业创业扶贫模式,成立村级劳务队79个,实现就业创业16939人,全县10068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推广旅游扶贫“四联模式”,就地解决就业近2万人。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全覆盖,所有贫困户与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连接,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