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2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以科技创新成就商洛蝶变
文章字数:3674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改善创新环境,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回眸过去5年,我市一大批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技术攻关力度,在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全市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创新活力正在充分迸发。
  一张成绩单清晰可见:先后建成商洛、山阳2个省级高新区,商洛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进入审批阶段;相继建成商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及7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全市组织申报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09项,立项408项,申请资金1.43亿元;累计注册科技型企业231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3家,培育认定瞪羚企业26家;全市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0.22%,全要素生产率38%,创新指标增效明显……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链条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近年来,我市柞水县大力实施木耳产业“1153”(在全县发展木耳1万亩1亿袋,年产木耳5000吨,实现产值3亿元)工程。为了助推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县上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多渠道引进专家团队、广领域争取科技项目、深层次开展科学研究,为全县木耳产业发展提供了全链条、闭环式科技支撑。
  2019年,柞水县建成李玉院士工作站、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柞水分中心、木耳技术研发中心、菌种繁育及深加工产品研发示范基地、木耳大数据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为木耳产业发展提供了从原种培育、大田栽植、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一条龙、全链条、闭环式科技支撑。
  “木耳大数据中心是全国首家木耳大数据云平台,平台包括‘市场信息、生长监测、农事咨询、质量追溯、科技金融、扶贫分析’6个模块,为全县木耳产业‘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怎么卖’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木耳大数据中心负责人王维智向记者介绍道。
  走进柞水县西川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区,一眼望去,一排排黑木耳菌棒密密麻麻地镶嵌在田间地头,大棚里一串串菌棒错落有致地从棚顶直挂下来,菌棒上一个个新鲜的黑木耳长势喜人,个个耳大肉厚,形如弯月、色似墨玉,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木耳。
  为进一步促进柞水木耳生产走向标准化,县上委托吉林农业大学编制了柞水木耳生产标准,制定了黑木耳菌包生产、玉木耳菌包生产、黑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玉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等4项技术规程,开展了木耳产业管理和菌包生产等人员的技术培训。同时,县上建设了木耳深加工产品研发基地,已开发出木耳脆片、木耳冰激凌、木耳超微粉、木耳菌草茶、木耳汤等多种产品,全面提升了柞水木耳产品附加值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对柞水木耳扶贫产业提出的重要指示,着力打造柞水“小木耳、大产业”的“升级版”,经科技部挂职柞水的利斌副县长与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商定,2020年9月17日,由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陕西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柞水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科技助力柞水木耳创新发展推进会”,会上成立了由20位专家组成的“柞水木耳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助力团”。助力团将通过定期研讨、调研指导、技术对接、平台支撑等机制,为打造柞水木耳“升级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智力支撑。同时,为全市的食用菌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乡村振兴必有科技支撑。利用科技创新手段统筹科技资源,从产业的点、片、面上提供专业服务,推动三产融合,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
  2021年1月15日,全市重点项目视频拉练活动上,位于山阳县电子信息产业园内的陕西雷博创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光学盖板项目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在公司的展厅内,蓝色背景的墙面上陈列着一层层高科技产品,手机屏幕、ipad屏幕、车载显示屏等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精致透亮。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柔性玻璃,它的厚度只有0.03毫米,可以反复折叠100万次,主要用在可折叠、可穿戴电子产品的显示屏上。”公司董事长张陆锋在镜头前展示着。
  山阳电子信息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14栋15万平方米,引进雷博创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电子类企业10家以上,建设智能穿戴、智能水表、手机、平板电脑、电视、车载显示屏、电子白板、工控医疗等触控显示玻璃盖板及复合板材盖板自动生产线80条,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50亿元,带动就业3000人。
  山阳电子信息产业园仅仅是我市建设创新型引领平台,打造实体经济发展新引擎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我市持续跟进商洛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审批进程,积极实施专班推进商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推动山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柞水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和山阳省级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不断加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洛南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获批,认定省级科技示范镇1家、星创天地2家、“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1个。组织商州区电子产业园等2家众创空间申报省级孵化载体房租减免补贴项目,共减免租金89万元。加快培育“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陕西省秦岭山地环境与生态资源”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市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机构重组,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市级科技业务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
  增强创新驱动力,不仅要打造好创新型引领平台,还要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聚合产学研优势。多年来,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企业研发检测中心;加强校企合作,建成博士工作站和健康养生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数字化菊芋制造中心,创新五步纳米纯化、膜分离技术,菊芋粉产出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含量达到95%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公司收购菊芋2.56万吨,为种植户带来收益3200多万元。
  2020年,我市持续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荐省科技奖参评项目1项,登记科技成果2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项,完成技术交易合同25项,成交额1.67亿元。召开科技金融座谈会,全年引进、转化、推广功能食品加工等科技成果30项。
  科技创新人才促进企业发展
  西红柿、辣椒、黄瓜、茄子、西兰花……在丹凤县竹林关镇宏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近日,正逢螺丝辣椒的成熟期,工人们穿梭在大棚里有说有笑地摘辣椒。“这辣椒颜色好得很!个还大!人家技术员就是厉害。”一个工人说道,其他人也随之附和着。
  工人口中所说的技术员就是市上驻基地的科技特派员党文丽。“2017年,党文丽就开始联系我们基地,路特别远,但她始终坚持一个月来三四次,一有不懂的技术难题,就会给她发微信视频,她总是不厌其烦,非常耐心地给我们答疑解惑,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可以说,她是我们基地的恩人。”宏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经理王书堂说。
  党文丽是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在驻基地之后,了解到大棚里的蔬菜一遇到阴天、下雨天,就生长得非常慢之后,多方协调争取,为基地装上了补光灯,还给基地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解决了基地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基地刚建成时,专门请了外地的技术员,一年给发七八万元工资,现在不仅省了工资,特派员还给争取了好项目。”王书堂高兴地说。
  2020年,市科技局全年选派科技特派员379人、“三区”人才158人,开展技术培训90期,培训6000人次。“十三五”以来,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1472名、“三区”科技人才650名、首席工程师61名、首席农艺师100名,分别进驻全市7县区200多个产业基地和50多个龙头企业,先后建起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点300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540多项,引进新品种500多项,推广新技术460项,辐射带动农民50.68万人。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讲话的重要内容。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把绿水青山的“好颜值”变成金山银山的“好价值”?市科技局局长赵绪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将‘好颜值’变成‘好价值’的抓手就是科技创新。市委四届十次全会把‘特色农业、新材料、大健康、大旅游’作为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四大产业增长极’,未来5年,我们科技创新的发力点就在于此。经过与相关专家共同研究,‘四大产业增长极’可以分解为20个产业链进行推进,如果用一首诗来概括的话,就是‘山水林城峪、钼铁金钨钒、萤石钾硅墨、药果畜菌泉’,这首诗里一个字就代表一个产业链,这些产业链有千亿级、百亿级、十亿级的,累计起来,产值可以达到万亿元。若把铜、镁、茶几个产业链渗透其中,我市的‘十四五’科技创新任务非常繁重。商洛科技工作者将依托商洛籍院士和博士团队,依托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队伍,依托西安西部创新港‘飞地’孵化器和省内外高校、科技院所,尤其是南京市科技局和西安市科技局横向交流合作,当好产业‘侦察兵’,抢先把各地好的科技成果引进到商洛来,让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专家结对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把商洛的优势产业做精做实做大,让科技创新成为商洛三产融合发展的‘大力士’和‘发动机’。”(李亮 南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