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认牛
丹影
文章字数:1657
   
  父亲一生爱牛,他不但视牛为知己,而且以牛自喻。其早年间的诗作《无题》便是最好的证明。我本是头牛/没有马之志/只知踏犁行/哪管耕外事。正是这种爱牛情节,在他的书房里,才有了四头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牛,它们或站或卧、或忧或喜,虽来源于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却拥有着温顺、勤劳、执着的凛性,是父亲不同时期精神状态最好的诠释。
  走进父亲书房的第一头牛,是1976年10月由书画家李志贤先生和戏剧评论家田涧菁先生合赠的。那头牛身材高大伟岸却温顺善良,头上有一双盘角,那双眼睛透出一种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凄婉感情。它正视着无尽的前方,内心仿佛充满了惆怅。那时,因外界的一些原因,父亲很是忧心。这时,李志贤先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遂与田涧菁商量,送给父亲一头牛做安慰。他把牛画好后,田涧菁填了首《诉衷情》的词:“浪卷泥飞绿满洲,俯首踏犁沟,两岸花丛草济,耕地无异求,名也否,利也否,任评头,只为孺子,甘反潮流,角如甲胄。”词填好后,由李志贤先生装裱,挂在了父亲书房的显眼处。从此,这头牛便与父亲朝夕相处。
  时隔三年后的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拨开乌云见晴天。父亲加入了党组织,抚今追昔,他一时感慨万千。父亲的这一变化,让李、田二人欣喜。这时,他俩又送父亲一头大水牛。这头牛刚刚干完重活,在水中作短暂歇息,它态度温顺,那双大眼睛透出一丝感恩之光。这头牛问世后,再由田涧菁先生填词,词的内容与上次的词有所不同,为《诉衷情近》,很显然,这个“近”字有点苦日子已尽的意味。“残雪初消,登寒梅,望春处。阅尽水色山光,时如流序飞逝。遥想耕田踏犁,昂然泪滴湿。曾几时,默默低头喘息。黯然伤神,自有深心如痴。秋风已过,故人情思,莫忘俯首词。”
  当两人把填好词的水牛牵到父亲的书房里,父亲一字一句地品着,不由得热泪盈眶。
  又是一年芳草绿。1990年初的一天下午,在商的几个作家书画家聚在父亲的书房寄寞庄里喝茶聊天,聊着聊着话题便转到墙上的两头牛身上。
  画家王军强先生说,他要送给父亲一头更柔情、更俱人情味的牛。话音刚落,作家贾平凹先生就接着说,题款由他承包。说完两人就告别大伙,去了王军强先生的创作室。半个小时后,两人又回到寄寞庄,只见两人牵了这样一头牛——老牛卧在田畔,分明是刚脱犁径,安静地躺着歇息。一只小鸟落在它的牴角上,唱着属于自己的歌。题款是贾平凹先生的小楷:“耕余卧田畔,静听山鸟细,老牛不舔犊,一心爱戏文。题军强画屈超耘先生《劲牛柔声图》。”有意思的是,耘字抹成了黑疙瘩。原来,贾先生误将耘字写成了耕字,就反复用笔改,结果越改越成了黑疙瘩,不承想就是这一笔,却成了真正的墨宝。每每有人走到那头牛前,需细细品才能品出味儿来。
  时序到了一年后的1991年夏天,王军强先生被调到省文联当专职画家,临行前他再次送父亲一头牛。这一次,他送来的是一头犟牛,这头牛虽已显老态,牛头却高高地昂着,一副不屈不挠的气魄。但透过那双眼睛,还是给人以温顺和可爱之感。题款为:“牛乃农家宝,力大无穷,终身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性情温顺,形容无华,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古今文人雅士多以牛自喻,鲁迅以孺子牛自比,郭沫若主张把牛当‘国兽’,柳宗元赞牛是‘利满天下,物毋逾者’。然牛也有强犟不驯之时,因其犟更显温顺之可爱也。”
  至此,在父亲的寄寞庄里,栓了四头牛,从第一头到第四头,前后经历了十多年时间,至今陪伴着父亲已有30多个春秋。
  今年夏天的一天,父亲突然通知我们姊妹四个回家,有重要事情宣布。于是,我们趁礼拜天休息时间从丹凤、商州、安康、西安等地赶回家,这才得知父亲要给我们分牛。原来,他感到自己年龄大了,对书房里的牛已无力照看,他想将不同性格的牛分到各自名下。父亲的意图是不言而喻的,他多么希冀我们也能像他那样,做一头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的牛。我因家里至今没有贾平凹先生的墨宝,父亲便把贾平凹先生题款的那头牛分给了我。只是我们感到,这四头牛与父亲朝夕相处30多年,早已有了割舍不断的感情。我们决定,父亲分给每人的牛,我们只做个认领而已,还是拴在父亲的书房里为好,让它们陪伴父亲度过愉快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