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雪,让我看到春天的希望
文章字数:1725
水灾之后的第一个冬季。
立冬日,下了一场雪,雪下得大,厚厚地裹了整个小镇。镇子变得安静而冰冷。
灾后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轰轰烈烈的场面让人感受到水灾似乎并不是一件坏事,也许在一年或者三年之后,这个小镇会比以前更加美好,当初暴露的一些问题在这次水灾之后得到解决,一些硬件设施得到完善。这不,街道的水沟加宽加深,街面得到硬化;街后河沿312国道边的排水沟高标准建设;南沟河加宽,河堤砌垒坚固;移民搬迁点着手绿化;一些倒塌的房屋已开始重建;南沟三个村以及秦政、秦岭的道路、土地在恢复中;水毁的香菇大棚,每天都有上百人在捡拾垃圾,那些被洪水冲得凌乱在满世界的香菇棒子被捡回来,在天平沟集中堆放,并运往外面集中处理,以防止灾后出现食用菌病毒感染或者疫情之类的事发生。
农业部门开始组织人力及机械修整土地,特别是香菇地基,平整后的土地建香菇大棚,这种受益老百姓的政策无疑对受灾损失的群众是难得的。政府建设,群众免费使用。交通和水务部门已经全面规划道路、河流的整修重建,拉土车、挖掘机、铲车轰鸣,制造着特别的声音。
水毁的电力电路及配变在很短时间得到了抢修。近百个电力工人,散布在牧护关水灾后的沟壑间,倒杆断线的水泥杆冲了再栽,栽了又冲,冲了再栽,总有一种精神感动着我们,让光明再一次照亮灾区,照亮群众的心田。路通了,灯亮了,手机恢复了原有的功能,信息可以连通,心就可以沟通,可以变暖。一场水灾,犹如一个噩梦,梦醒了,我们开始新的一天。
相信政府——国家的力量还是强大!这是洪灾后所有人的共识。
在这块几乎被遗忘被边缘化的小镇,一场水灾的发生,犹如当年312国道的建成通车,再一次把世人的目光聚集在这里,曾经繁荣过,曾经萧条过,但始终没有被放弃。一场水灾,正在改写着牧护关的历史,把秦岭之巅的千年小镇建设成“生态山水乡村”的目标,正在紧张有序的施工中一步一步地落地。
街道显得更加冷清,两排冰冷的房子很少有人走动,门都是关着的,雪肆意地乱窜。街西和街东的路被挖开一米多深一米多宽的沟,下面埋了管道,上面又修了水沟,原有的石板正好用在修水沟上,看起来很美观。而这样一挖,车子是不能进入街道,人也很难行走,街中间部分原封不动,但却空荡着。一场雪的到来,注定了今年腊月街道上不会有多少人。水灾造成312国道蓝小段水毁,两个月过去了,听说便道还没修好,地形复杂,工程巨大,要想恢复畅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一来,很多商铺进货渠道受阻。要去西安,或者从西安到牧护关,需要从商州绕一圈从沪陕高速走,要么从北边福银高速走。这一绕无形中加大了交通费用。当地熟悉地形的司机,也多从蓝关古道出入,这当然要开车技术好的。蓝关古道在坡梁顶,绕来绕去的弯道一波接一波,虽然是水泥路,但路窄弯道急,时不时对面来车,相互让车都是难题,稍不慎磕磕碰碰常有发生。一旦堵车,就是一长串,群众期盼国道能早日恢复通行。而这一场雪的到来,更让交通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镇子上沿国道有几个饭馆,生意出奇得好。灾后重建的项目多,修路的、修河的、修地的、建房的,来这里承包工程的多了,认识不认识的民工男男女女蜂拥到这里,饭馆的生意就红火起来,一天到晚吃饭的人很多。农民工成了香饽饽,工价也在升高,想在当地找个人干活,一天200元的工价已经成为行规,没有可以讨价还价的可能。
这个冬季来得有点早,雪花伴着寒风不断袭来,秦岭的沟壑银装素裹,路上少了车流人流,虽然寂静了许多,而河边的工程依然继续,地沟中依然有民工在风雪里绑着钢筋,一场水灾把镇子上产生的垃圾运到界牌的坑地,堆成了山。水土流失,在洪水中沉淀的淤泥无法全面清理干净,曾是一片狼藉,如今在狼藉不堪中重现崭新的一面,需要的是时间。
水灾无情,人间有爱。天灾人祸的背后,总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思考,更有付出和代价。一场洪水,颠覆了过去的一切。人们常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是的,它是我的家乡,有过喜悦有过忧伤,有太多记忆太多期盼。水灾的发生,正在改变着牧护关的命运。犹如一个人生病了,正在做一个大手术,手术后的生活,应该是生命新的开始。立冬日,一场大雪,轻盈着洁白的身躯缓缓走来,对于受灾后的父老乡亲,这个冬天毕竟有点寒冷,但我相信,春天并不遥远,春天的家乡应该是美好的,更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