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丹凤县资峪沟村创建人才驿站,增强群众“造血”功能——
激活“小细胞” 释放“大能量”
本报记者 白志鑫
文章字数:1775
    在乡土人才的引领下,资峪沟村建成以312国道沿线为主的休闲农业基地。图为工人在冬枣大棚内疏花、修枝。

  “杨支书,感谢你给我找的这个师父,我最近学得很快,手艺精进不少!”5月23日,正在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办事处资峪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忙碌的村党支部书记杨勇接到了道谢的电话。
  电话那头是资峪沟村村民杨喆。不久前,经杨勇介绍,杨喆跟着同村的美发师张丹峰学习美发。待学成之后,杨喆决定主动创业,在县城开一家美发店,不再四处打工。
  这几天,像这样村民道谢的电话,杨勇接到了不少,有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也有从事餐饮业、水电工、建筑业的。这些村民告别了以往四处打零工、只能做一些基础性工作的窘境,纷纷学到了一技之长,工作不但相对稳定,且收入逐渐增多,他们特别感激资峪沟村今年创建的人才驿站。
  “家有良田百亩,不如活技傍身。”杨勇说,资峪沟村在外务工的群众较多,大多数人没有专业技能,只能干一些基础性的零活,赚钱不多,工作的可替代性较强,很难长久地从事某一职业。
  资峪沟村交通便利,在县城开店做生意的人比较多,这些人在行业内积累了丰富经验,怎样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杨勇说,这些年,村“两委”班子一直在尝试,探索出了一条能人示范带动的路子,将本村想有一番作为的村民带动起来。但是这种带动效果不够好,由于村民与能人之间信息不对等因素制约,带动的人数还是很有限。
  如何扩大带动面,让想要学习的村民能够快速找到发展方向?转机就在今春。
  今年开年,全市“三百四千”工程奋力赶超行动开始后,丹凤县以“千名人才创新创业”为抓手,厚植乡村振兴人才优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龙驹寨街道党工委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优先,专注乡土人才培育,率先在资峪沟村建成全县首个乡土人才驿站。
  资峪沟村按照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和带动型等类别,开展“拉网式”摸底调研,认定从事种植、养殖、农资、农机等行业的农村实用人才有64人,将这些人员情况录入乡土人才信息库,建档立卡管理起来。村上通过举办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采取“自己教、走出去、请进来”“理论学习+田间实操”相结合等方式举办水杂果种植、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培训,着力培育培养农村本土实用人才。
  乡土人才驿站的建成,有效将本村能人聚集起来,为想要发展的村民提供了学习机会,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创业就业的渠道。
  前不久,村民杨亚军来到村上的人才驿站,想让村干部介绍个事情做。之前,杨亚军一直在西安建筑工地打零工,工作不固定,如今年龄大了,不想一直在外奔波,希望能在家门口找个出路。听完杨亚军的诉求,杨勇第一时间便想到了多年来从事建筑装修行业的能人淡军民。
  淡军民一直在县城接活,由于技术熟练,在县城装修行业小有名气,找他做室内装修的人络绎不绝。
  确定好杨亚军的发展意愿后,杨勇第一时间联系到淡军民,把杨亚军推荐给他。
  “以前在工地上就是搬砖、和水泥,没啥技术含量,一天挣100元,也不是天天都能有活干。现在先从小工干起,在家门口挣得比以前还多。以后技术学好了,不只是挣得多,还不愁接不到活!”谈起目前的情况,杨亚军特别满意。
  如今,村上人才驿站64名建档立卡乡土人才的详细情况,杨勇早已熟记于心。“平时下乡入户过程中,我就会向村民了解。一般都是看村民个人发展意愿,再结合实际情况,给村民推荐合适的学习对象。”杨勇说,村干部是乡土人才驿站与村民的纽带,为村民提供精准“职位搜寻”,找到发展方向。
  乡土人才驿站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本土人才带动方面,更多的是利用人才驿站建实建优乡村振兴一线纳智平台,通过定期开展人才交流、培训、互访等活动,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打造一支热爱农村、热心农业、热情服务的乡村振兴“三类”人才队伍。
  在资峪沟村冬枣大棚内,从基地务工人员蝶变为技术管理员的村民罗欢站在枣树下,向工人一边示范剪枝,一边详细讲解注意事项。
  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枣树和干劲十足的村民,杨勇高兴地说:“村里现已经建成以312国道沿线为主的休闲农业基地,通过能人带动、技术培训等,带动了100多名村民依托种植业增收致富。”
  现在,资峪沟村村民学习劲头十足,乡土人才驿站累计带动了90多名村民端上了“技术饭碗”,将来这些学成的村民又会加入乡土人才驿站,继续带动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乡土人才驿站的创建,激活了大家的动力源,增强了村民的‘造血’功能。只要干群一心,大家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就越走越有底气。”杨勇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