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搬出大山天地宽
本报通讯员 党世文
文章字数:1196
  “我现在的居住环境和城里没两样,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走的是平坦整洁的水泥路,幼儿园、超市、小学、卫生院、社区工厂都建在了家门口……”7月11日,丹凤县龙驹街办凤冠新城安置社区搬迁群众刘安贵,细数搬迁后的新生活。
  笔者走进凤冠新城安置社区,眼前是鳞次栉比的居民楼,郁郁葱葱的绿化植被。广场上,几位老人坐在座椅上谈笑着,孩子们在追逐嬉戏……
  近年来,丹凤县按照“五位一体”(易地移民搬迁、产业园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精准帮扶、消费市场培育)和“四区同建”(循环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精品旅游景区、新型城乡社区)的发展思路,为搬迁群众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住进新居不久,我就顺利在社区党组织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如今我是物业公司一名水电工,月收入3000多元。”凤冠新城安置社区搬迁群众张静说。
  为了确保搬迁群众“逐步能致富”,丹凤县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采取安置房建设规划、配套设施规划、产业致富规划“三规合一”的办法,在集中安置点同步建设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及社区工厂,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增收;不断加大惠民政策帮扶力度,在集中安置点配建了商铺,采取政府担保、无息贷款的形式,带动更多群众创业就业增收;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召开专场招聘会、组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岗位等方式,做好“就业岗位菜单式对接、就业状态清单式”管理,铺就群众就业致富路。
  为不断满足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丹凤县还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在移民搬迁社区成立党支部、居委会和监委会,构建“党支部+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在完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的基础上,该县设立了超市、卫生室、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机构,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同时持续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建成全县移民搬迁社区服务中心,做好搬迁、社会救助等政策衔接,建立搬迁户水电费和物业费等补助制度,不断增强搬迁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自从有了红白理事会,家家户户都弘扬新风尚,避免了攀比,也减少了铺张浪费。”商镇商邑安置社区搬迁群众牛亚民说,“我们社区红白事提倡新办、简办,不管谁家有事,红白理事会成员都积极帮忙,不仅省钱,还省心,村民都说好。”
  为了进一步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丹凤县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切入点,组建红白理事会,制定社区民约,举办社区道德讲堂,选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不断擦亮乡风文明底色。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丹凤县先后安置易地搬迁群众7076户28288人,建设集中安置点12个;举办各类技能培训200余场次,累计培训2.9万人次;有10521名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其中有6000余名搬迁群众就地就近转化为产业工人;全县建成社区工厂、扶贫基地36家,设立易地搬迁劳动力公益岗位226个;基本实现了有劳动能力易地搬迁家庭1人稳定就业,易地搬迁群众不仅住进新房子,而且鼓起“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