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 里 有 了 村 史 馆
文章字数:1586
难得一见的织布机
早就听说我的家乡商南县金丝峡镇二郞庙村建起了村史馆,很想回去看看,却一直未能如愿。近日回老家,终于见到了。
从我们村的标志性景点大皂荚树前过了大桥,来到了汪家组。沿着石子小路,走过几处农家小院,只见绿树掩映之间,露出几间青砖黛瓦的土屋,这就是我们村的村史馆。
古铜色的木门敞开着,一进门,就看见了照壁上的一幅二郎庙村鸟瞰图,图片上面写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几个镀金大字。村史馆内的陈设,古朴中透出现代化的气息,既介绍了二郎庙村与武关河的历史背景,更记录了历任村干部的工作业绩和全村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我无法用语言一一介绍墙上的照片,但我知道这里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张奖状都凝聚着村组干部的心血。其中有一张发黄的奖状格外引人注目,走进细看,才看清上面的内容:“毕家湾公社二郎庙大队在劳动致富中作出优异成绩,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落款是中共商南县委和商南县人民政府,时间是1983年元月29日。虽然那时候我还很小,对此没有任何记忆,但我从记事起就知道同族的三爷爷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村干部。我们两家离得很近,我看到他整天都很忙碌,经常为了村里的事情跟人磨嘴皮子,大年三十还有人找他去处理家庭纠纷,为此没少挨三奶奶的骂。小时候我不理解,如今我才真正明白,我们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之所以能够变成如今的最美乡村,不就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像三爷爷那样的干部队伍吗?
第二个房间里,陈列着许多老物件,有一个古老的割漆篮子,里面放着割漆用的刀子和用来盛漆的大贝壳,还有罐子、笼子、锄头、犁铧、连枷等一些古老的农具,这些老物件勾起了我对童年苦难生活的回忆。当我站在屋子正中间的那架织布机前,仿佛看到了太婆熬夜织布的情景,梭子在她手中灵活地上下翻飞,伴随着“咔咔咔”的织布声,一匹匹土布从织机上倾泻而下。我听奶奶说过,太婆天天织布,是远近闻名的织布能手,她用织出的布匹去换粮食,养活了8个孩子。太婆去世以后,那架织布机也退休了,却被奶奶当做宝贝似的看管着,每当大哥和弟弟们在织布机跟前疯狂打闹时,奶奶总是告诫他们:“织布机是我们家的大功臣,你们这些娃可不敢把它碰坏了!”
身边一些孩子稀奇地指着这些老物件,东摸摸,西看看,还不时地大声读出旁边的简介。我从他们新奇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根本没见过这些东西,更不知道它们的用途,不禁心生感慨:幸得有了这个村史馆,才让这些即将消失的老古董、老物件有了安身之处,供后人们参观,提醒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的便捷和富足生活的同时,更要懂得珍惜,懂得铭记,不要忘了曾经的艰难岁月,不能丢了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第三个板块是民风民俗展。一进门,我就被一大桌子的美食所吸引,正准备凑近闻一闻香气,拿起筷子尝一尝时,才发现它是供展览的蜡制品,这就是二郎庙村的特色美食“十三花”。二郎庙村家家除夕的年夜饭,都是摆一桌“十三花”,平时待客也是“十三花”,以显示主人的富足和对客人的重视。
墙上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剪影,其中一张划旱船的照片最吸引人的眼球,只见那个身穿大红绸缎衣服、头戴彩色饰品、脸上化着浓妆的老奶奶扬起笑脸,使劲地划动旱船,不再婀娜的身姿中透露着狂野的气息,我不由得被她滑稽可爱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一同参观的老村干部告诉我,建村史馆主要是驻村第一书记马泽平的创意,从筹集资金到策划布置,从文字图片到实物征集,都是他亲自干的。为了寻找织布机,他翻山越岭多次去瓜子沟,费尽了周折。听到这些,我对马书记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是啊,每一处变化,都是最美的犒赏;每一张笑脸,都是最美的点赞。每一个人的奋斗与奉献,都将载入村史,载入百姓心里。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二郞庙村的前世今生,更能清晰地看到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历任村组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才完成了美丽的蝶变,成了一个生态美、百姓富、产业旺的美丽乡村。
早就听说我的家乡商南县金丝峡镇二郞庙村建起了村史馆,很想回去看看,却一直未能如愿。近日回老家,终于见到了。
从我们村的标志性景点大皂荚树前过了大桥,来到了汪家组。沿着石子小路,走过几处农家小院,只见绿树掩映之间,露出几间青砖黛瓦的土屋,这就是我们村的村史馆。
古铜色的木门敞开着,一进门,就看见了照壁上的一幅二郎庙村鸟瞰图,图片上面写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几个镀金大字。村史馆内的陈设,古朴中透出现代化的气息,既介绍了二郎庙村与武关河的历史背景,更记录了历任村干部的工作业绩和全村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我无法用语言一一介绍墙上的照片,但我知道这里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张奖状都凝聚着村组干部的心血。其中有一张发黄的奖状格外引人注目,走进细看,才看清上面的内容:“毕家湾公社二郎庙大队在劳动致富中作出优异成绩,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落款是中共商南县委和商南县人民政府,时间是1983年元月29日。虽然那时候我还很小,对此没有任何记忆,但我从记事起就知道同族的三爷爷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村干部。我们两家离得很近,我看到他整天都很忙碌,经常为了村里的事情跟人磨嘴皮子,大年三十还有人找他去处理家庭纠纷,为此没少挨三奶奶的骂。小时候我不理解,如今我才真正明白,我们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之所以能够变成如今的最美乡村,不就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像三爷爷那样的干部队伍吗?
第二个房间里,陈列着许多老物件,有一个古老的割漆篮子,里面放着割漆用的刀子和用来盛漆的大贝壳,还有罐子、笼子、锄头、犁铧、连枷等一些古老的农具,这些老物件勾起了我对童年苦难生活的回忆。当我站在屋子正中间的那架织布机前,仿佛看到了太婆熬夜织布的情景,梭子在她手中灵活地上下翻飞,伴随着“咔咔咔”的织布声,一匹匹土布从织机上倾泻而下。我听奶奶说过,太婆天天织布,是远近闻名的织布能手,她用织出的布匹去换粮食,养活了8个孩子。太婆去世以后,那架织布机也退休了,却被奶奶当做宝贝似的看管着,每当大哥和弟弟们在织布机跟前疯狂打闹时,奶奶总是告诫他们:“织布机是我们家的大功臣,你们这些娃可不敢把它碰坏了!”
身边一些孩子稀奇地指着这些老物件,东摸摸,西看看,还不时地大声读出旁边的简介。我从他们新奇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根本没见过这些东西,更不知道它们的用途,不禁心生感慨:幸得有了这个村史馆,才让这些即将消失的老古董、老物件有了安身之处,供后人们参观,提醒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的便捷和富足生活的同时,更要懂得珍惜,懂得铭记,不要忘了曾经的艰难岁月,不能丢了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第三个板块是民风民俗展。一进门,我就被一大桌子的美食所吸引,正准备凑近闻一闻香气,拿起筷子尝一尝时,才发现它是供展览的蜡制品,这就是二郎庙村的特色美食“十三花”。二郎庙村家家除夕的年夜饭,都是摆一桌“十三花”,平时待客也是“十三花”,以显示主人的富足和对客人的重视。
墙上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剪影,其中一张划旱船的照片最吸引人的眼球,只见那个身穿大红绸缎衣服、头戴彩色饰品、脸上化着浓妆的老奶奶扬起笑脸,使劲地划动旱船,不再婀娜的身姿中透露着狂野的气息,我不由得被她滑稽可爱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一同参观的老村干部告诉我,建村史馆主要是驻村第一书记马泽平的创意,从筹集资金到策划布置,从文字图片到实物征集,都是他亲自干的。为了寻找织布机,他翻山越岭多次去瓜子沟,费尽了周折。听到这些,我对马书记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是啊,每一处变化,都是最美的犒赏;每一张笑脸,都是最美的点赞。每一个人的奋斗与奉献,都将载入村史,载入百姓心里。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二郞庙村的前世今生,更能清晰地看到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历任村组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才完成了美丽的蝶变,成了一个生态美、百姓富、产业旺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