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新活力 跑出加速度
文章字数:3027
本报通讯员 阮荣均 刘理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直面时代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绘就了经济社会发展壮丽画卷,改革成为商洛的鲜明主题和显著标识。
经济体制改革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十年来,我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坚持以改革破局,以改革加力,以改革增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发展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牵引拉动作用,破壁垒、闯难关、蹚新路,着力打造了“3+N”绿色产业体系和17个重点产业链,形成了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圈。商洛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市,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县区全覆盖。实现生产总值852.29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坚持以科技创新“代表作”奏响时代强音,秦创原(商洛)创新促进中心揭牌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成功,名特优新农产品入选国家目录69个。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壮大,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家,“柞水木耳”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亮相。坚决打开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放开政府“有形之手”,有效激发改革的活力。市、县两级累计划转事项2133项,推出“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服务76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208项事项实现“一窗式”综合受理。创新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广高频事项“秒报秒批一体化”新模式,开通重大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建成贯通市、县、镇的智慧监管平台,对全市12.94万户市场主体、4.42万多户“三品一特”重点监管对象实行大数据、信息化、远程监管,“加减”并举带来更多政策红利。
民主法制改革提升治理能力水平
十年来,我市切实深化民主法制改革,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水平。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方式破难题、防风险、提效能,为改革发展、攻坚突破撑腰,为聚焦民生关切丰富实践。建立市人大常委会常态化、制度化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出台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管理条例、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四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全省率先试点推行“政协委员活动日”活动,聚力搭建联谊、爱心、合作、服务、智慧、协商“六大平台”,彰显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势。坚持“以良法促善治”,探索推行刑事案件主办侦查员制度、“133”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诉调对接”模式,描绘了法治商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美好蓝图。在全国率先开展党委(党组)书记点评法治工作试点,探索推出党委(党组)书记点评法治工作“126模式”,创新“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用精细治理激发“源头活水”。推行“最多访一次”制度改革,法治信访、责任信访、阳光信访三大品牌建设保持全省领先位次。
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十年来,我市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竭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坚持守正创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经过不断实践、丰富、深化,并按照不同需求,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开展“四扶五风六化”精神脱贫行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精心打磨现代花鼓戏《情怀》《带灯》、电视纪录片《商於古道》、扶贫题材电影《秦岭花开》等文化精品剧目,商洛荣获“陕西正能量”城市,“文化绿洲”“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更加靓丽。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新模式,打造“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建成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6个、3A级景区27个;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4个。加快农村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市、县区、镇办、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329个,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有效推进了产城、文旅融合,“中国康养之都、22℃商洛”魅力日益彰显。
社会民生改革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十年来,我市持续深化社会民生领域改革,有效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更稳、更牢、更好推进农村改革,让一方桑田见证商洛农村发展,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强力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等农村综合改革,集体经济焕发新活力。全市1284个村(社区)全面完成清产核资任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6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77个。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从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环节入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市7个县区整体脱贫摘帽,7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7.28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在全国率先创出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商洛模式”,探索推行“三带一创”“户分三类、精准帮扶”经验被国务院原扶贫办推广,创新开展“脱贫防贫互讲互评”做法被国务院原扶贫办列为全国扶贫典型案例。危房改造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破除以药补医“顽疾”,全市共成立654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荣获全省分级诊疗先进市。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破解城镇挤、乡村弱难题,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师资队伍持续建强,“五个要质量”推进“双减”提质增效做法在全省推广。从垃圾分类、清洁取暖、“厕所革命”……一桩桩民生“小事”,一次次发力,一步步提升了民生温度。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十年来,我市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抓重点、强措施、求实效,让商洛青山绿水“好颜值”变为金山银山“好价值”。先后制定75个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相关的政策文件。严格执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形成了条块结合、各司其职、权责明确、配合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切实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扎实开展秦岭地区违规建筑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和“五乱”问题整治,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行了网格化监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省率先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环境监管全覆盖、常态化;建立“1+11”协调推进机制,建成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制定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和价值核算、区域碳汇计量方法,破解了生态产品价值“度量难”问题,使“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底气更足、成色更好。
党建制度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增强管党治党能力
十年来,我市坚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全面增强管党治党能力。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工程,实施提升组织能力行动,分领域推进支部标准化创建,各领域党建全面提升。“五个五”党建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响亮品牌,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实施党建项目化管理的做法被中组部《党建研究》刊发交流。《强化政治引领开展“党员+”融合教育》荣获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持续推进纪检监察机制建设,着力构建“三不腐”机制体制,完善监督体系,探索“9+N”监督模式,推行“清单化+单元制”和室组、室组地联动监督机制,监督效能持续提升。探索推进纪委派驻机构“全覆盖”,设置市、县两级派驻机构、两级巡察组,强化了巡察利剑作用。推行“网格化+廉勤监督员”工作机制经验做法先后被《中国纪检监察报》《陕西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非凡十年,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改革的招牌更亮、成色更足、动力更强劲,为打造“一都四区”、谱写商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了改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