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逻辑
苏津
文章字数:162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其中包含的“两个结合”的论断,是对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七一”讲话首次提出坚持“两个结合”论断的进一步深化,它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逻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一个“结合”强调的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作为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反对把他们的理论当成教条,而是强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842年8月,马克思给达哥贝尔特·奥本海姆写信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意识到要让马克思主义“入乡随俗”,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1922年,陈独秀就这样写道:“我们固然要知道历史先生已经指教我们一条可走之路,但同时要知道历史先生仅仅指教我们一条可走之路,并未曾造好一条现成的路给我们去走。”所以,我们要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但在探索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二个“结合”强调的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不是空中飘来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我们这一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得出的宝贵经验。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了丰富养分和深厚动力。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19世纪末来到中国,20世纪初在中国广泛传播,作为外来文化它发展得很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融通契合。回头看看,我们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无不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词语的背后就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中的“群众”二字最早出自《荀子》:“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独立自主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节,讲究“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天然契合性,为这个主义扎根中国大地并在中国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土壤和文化养料。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武夷山考察,他走入朱熹园时,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所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一是变成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比如,党的十九大强调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则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我们通过改造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东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二是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让发展实现有根的发展,紧紧地扎根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比如,政治文明中的协商民主,是独特的一种民主形式,它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物质文明上,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产业化,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它们转化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精神文明上,中国人一直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倡导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走向大同世界的崇高目标,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不断地弘扬,充分发挥中华文明的优势,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