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老汉面皮
王艳荣
文章字数:1342
  沙河子老街有一个面皮摊儿,顾客们习惯称其为“老汉面皮”。小摊没有挂牌没有名字,因为经营者是老两口,丈夫主厨,所以就有了这个口传的名儿。小摊主卖纯手工面皮,捎带四五个凉粉坨。
  在商洛的大街小巷里,这样的面皮摊数不清,但这家面皮生意的红火程度超乎了想象。逢集的日子,夫妻俩早上八点左右就开始营业。面皮是在家里用柴火灶一张一张蒸好的,运输工具是一辆老式架子车。一张小矮桌,三条矮条凳,左边一摞面皮透亮齐整,右边一团凉粉细腻滚圆,简陋中氤氲着烟火味儿。
  往往是摊子一摆好,矮凳上就坐满了人。有从看山寺蹚着露水赶来尝鲜的大爷大妈,也有东乡里骑电驴来解馋的大姑娘小媳妇,还有专门驾车从州城慕名而来的食客。
  那时我在沙河子上班,每天早出晚归。逢集的时候,我们女同志总会相约光顾这家面皮摊,往往是一两个人出动,打包带回来的就是四五份抑或上十份。
  老街道狭窄,人流量也不大,可老汉面皮的生意却非常好。开始我认为是量足,价格便宜。尺二的锣锣蒸出来的一张就是一份,再配上豆芽、面筋,比一般的面皮量大。新街口的面皮卖四块五,老汉面皮卖三块五,后来新街口的面皮涨到五块,老汉面皮就卖四块。
  可谁会在乎一块钱呢?
  “我敢保证,我的面皮是沙河子最干净的,而且味道独特。”主人说。确实如此,这个面皮摊子虽然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简陋,但的确干净卫生。一块小案板用铝皮包着,干净锃亮。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调料碗,除了油盐酱醋,还有农家味十足的炝葱炝蒜。最与众不同的,当是他家的独门秘诀芥末了。有人说,老汉面皮的灵魂就是这一味自家炮制的芥末碎,大家都赞同。
  老汉调面皮可谓是行云流水。捞起一张顺手卷起,哐哐哐剁数十下,一份面皮就切好了。装入铜勺,加上配菜,各种调料一一入勺,用筷子夹两三绺面皮在辣子碗里蘸一下,加上提味醒神的芥末,轻轻搅拌倒入碗中,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手工面皮就递到顾客手上了。
  迫不及待地吃上一口,薄而细腻,筋道韧滑,尤其是那一抹芥末香,让人神清气爽。
  因为对面筋情有独钟,我每次都会提醒老汉多放些。后来人熟了,不用我说他就会主动加量。时间久了,我心里总是歉疚,有一次就特意多付了钱,不等他找零就离开了,没想到再去时他还记着,找零时又还给了我,无论如何也不多收。
  一个冬日,因为忙着送学生就诊,路过小摊时让他给我留两份面皮,不料出医院时已经下午两点多了,我到时他们已收好摊,静静地在原地等我。“答应你了,就不能卖给别人。”那天有点冷,可我心里热乎乎的。
  只是逢集才卖,而且收摊早,有些老食客建议他租个店面。老汉说,那不行!先是水的问题,他们几十年都坚持用山泉水和面洗面,天然的泉水清冽甘醇,富含矿物质,这是自来水不能替代的;再是柴火灶火旺能赶上劲,一口气蒸出来的面皮爽滑筋道,口感才好。“我不能为了多赚钱就坏了原来的味道!”他俩反复强调。
  一个周末,专门驾车去吃了一碗心心念念的面皮。下车后发现天空中竟然飘起了雪花,小小的摊点旁放着一盆红红的炭火。还是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味道,习惯性地坐在一旁,边烤火边等待……
  许是芥末的刺激吧,我竟有些泪眼婆娑了。抬起头,我看见老两口头上密密的白发,忽然间想起林清玄的散文《好雪片片》。这对老夫妻在经营中细微明净的善意,何尝不是落在我们生活中的好雪呢?雪花静静地落下,也许很快会消融,但却滋养了我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