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照亮你生命的一束微光
文章字数:4128
当大多数孩子享受着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时,一些重度残障儿童也在家里接受着个性化的定制教学,这项举措被称为“送教上门”,即由教师把课堂搬到那些由于肢体、智力等因素无法入学的重度残障儿童家里,让公平教育的阳光真正洒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据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我市按照“就近送教”原则,为每名重度残障适龄儿童选派2名教师承担送教工作,确保每月至少送教2次,每次至少2学时。目前,已实现全市453名重度残疾学生全覆盖。
对重度残疾的孩子来说,不要说学习书本知识了,有的连握笔、说话都十分困难,更为现实的是,很多孩子患有不同程度的认知、人际交往障碍,针对这些情况,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送康复训练、送基本生活技能、送文化知识、送心理安抚疏导、送生活必需品“五送”模式。
“送教上门”对教师的考验相当大,要求他们除了具备非同寻常的爱心、耐心外,还得掌握一定的医学康复知识、心理学知识等,加之很多家庭存在忽视、放弃的消极态度,无形中增加了送教上门的难度。
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4名基层教师,如实记录他们送教上门的故事,分享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感悟及思考。
从不情愿到舍不下
2020年9月10日教师节,商州区黑山镇九年制学校的校长给樵斌杰撂下一句话:“负责给小强(化名)同学送教的杨老师调到城区了,这个事情你临时来做一下。”接着递给他一张纸条:“这是他家的地址和电话,有困难自己想办法。”
“我的事情已经够多了,要组织学生做化学、生物实验,还带着毕业班的课,直接关系学生能否升入高中,一件都不能马虎。”樵斌杰小声嘟囔着,但他也清楚农村学校严重缺老师,虽然压力很大,还是应承了下来。没想到,这个“临时工作”他接下来一干就是3年,结束时还有些不舍。
从学校出发,乘坐109路班车沿沙堰西行约5公里,下车后顺着长沟里的山间小路边走边打听,终于找到了小强的家。“山脚下三间旧瓦房,门前一棵核桃树,房屋旁一片竹林,大门紧锁。”至今,樵斌杰还记得这幅画面。附近的村民告诉他,小强的妈妈到地里收玉米去了,因为不放心孩子,就把他锁在家里。
樵斌杰一下子感到任务的艰巨。他找到地里,看到小强的妈妈拉着架子车正在收玉米,“她说玉米已经成熟,后天会下雨,再不收就发霉了。我就想,不能只顾完成我的送教任务,保住秋收成果,对小强一家也是很重要的,于是就帮她收起玉米来。”小强的妈妈带着歉意和感激的微笑说:“你是老师,哪能让你受这苦?”樵斌杰却说:“把活干完了,才能安心管好孩子。”
在地里交谈时,樵斌杰了解到,小强当年14岁,因为肌营养不良导致行走困难,五年级就辍学了。他妈妈说,因为这个病,儿子变得十分内向。这一点很快得到印证,“见到他,因为不认识,问啥话都不说,感到无从下手。”第一次送教闹得不欢而散,樵斌杰也没能赶上最后一趟班车,幸亏一个村民用摩托把他捎了回去。
第二次去,樵斌杰改变了方式,除了带上学习资料,还特意准备了孩子喜欢的漫画书和一些小食品,“我想他迫切需要的是重拾信心,以及一个可以交流的朋友。”见了面,樵斌杰先拿出漫画书和零食,然后夸他:“你的小学老师说你的作文写得又整齐又好,数学做得又快又准。”小强的眼睛一下子变得明亮了,流露出一丝兴奋。樵斌杰又说:“以后老师到家里给你上课,相信你一定能学好。”
为了弥补教学时间的不足,樵斌杰建议小强收看央视教育频道,并联系驻村干部为他配备了电脑,让他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还经常以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激励他:“只要努力奋斗,就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每次去,只要遇上好天气,我就把他推到外面晒晒太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樵斌杰发现,这个少年变得爱笑了,对学习的兴趣一点点在增加。
“小强的妈妈放下了思想包袱,安心种地务农,还积极参与政府的脱贫配套项目,他的父亲在外打工更有干劲儿了。”这一点是樵斌杰不曾预料到的。
为一个家庭送去希望
小欢(化名)是洛南县灵口镇龙泉村的一名脑瘫患儿,表现为智力低下,伴随肢体障碍,虽然十几岁了,只能说一些简单的词语,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起居还得靠家人照顾。“他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在门口打零工,家里还有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得知姜欢的家庭状况,马建军油然生出一份怜悯之心。
2017年,灵口镇中心小学指派马建军和同事李嘉怡为小欢送教上门。“记得第一次上门时,孩子一看见我们就哭喊躲避,捂住耳朵,捶打自己的头,反应十分激烈。”马建军说。他们用善意的笑容消解了孩子内心的恐惧感,并通过家长了解他的性格、喜好以及生活习惯。接下来,他们尝试和小欢一起玩拍手游戏,并抚摸他的头发,慢慢地,孩子放松了戒备。“我们顺势让家长拿来脸盆,用温水帮孩子洗手,和孩子拍照留念,记录下开心的一刻。孩子看着照片中的自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有了好的开头,后来的送教顺利多了。
马建军告诉记者,最初,他们为小欢实施的是手部精细动作训练,通过练习手指的协调性和配合度,让他做到自己穿衣、吃饭,随后灵活调整教学侧重点,全方位提升其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5年来,一次又一次送教上门,让一个原本在别人眼里不正常的孩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看见陌生人就躲,现在能打招呼挥手示意,和人有互动了。”小欢的妈妈高兴地说。
马建军也在反复的探索和思考中收获颇多。2020年、2021年,他被学校评为“送教上门”先进个人,2022年被洛南县特殊教育资助中心评为送教上门“先进个人”。他提出“创造性地完成送教任务”的观点,同时也敏锐地觉察到,送教不只是针对孩子,更是为一个家庭送去康复训练的知识,送去绝不放弃的信心,送去不落人后的志气。
“小欢这样的孩子,或许会被很多人遗忘,但是好的教育不会遗忘。教育路上,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我们这些老师,就是肩负这一重任的实践者。”马建军在日记中写道。
用真诚融化坚冰
对商南县富水镇中心小学老师陈守燕来说,送教之路最难面对的,不是怎么教也教不会的沮丧,而是家长的不配合、不理解。
11岁的脑瘫患儿馨馨(化名),身高只有1米1,有较严重的心脏病,基本不会说话,生活无法自理,前些年,母亲带着她从关中改嫁到富水镇龙窝村。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陈守燕和同事提前准备教具,及早写好教案,有针对性地制定送教计划。
“头几次我们去时,馨馨的妈妈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可自从她外出打工以后,我们再去送教,前后差别就很大了。”陈守燕说。送教前,她们电话联系了馨馨家,得到的却是馨馨奶奶的各种抱怨,等她冷静下来,才得知家里有3个孙子孙女要老人照看,家务活也多,一会儿馨馨拉裤子上了,一会儿老二被馨馨打哭了,还有,老三刚学会走路,一直摔跤……总之,她忙得焦头烂额。
打完电话的第二天,陈守燕和同事怀着忐忑的心情出发了。路上,她们商量好:“无论馨馨奶奶怎么说,咱俩都不要有过激言语,为以后的送教打下顺畅的基础。”到了馨馨家,果不其然,奶奶又是一通宣泄,两名无辜的女老师成了她的出气筒,她们只能好言相劝,把她的不满、委曲用轻声细语化解掉。
馨馨的奶奶不再给她们提供之前的送教用具,结束时也拒绝签字,这让陈守燕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送教之路山高水远,我们不怕苦,就怕不被理解。”然而,难过之余,她们也试着去理解馨馨的奶奶:“一个老人,独自照顾3个不懂事的孩子,况且馨馨还是这个情况,换谁都很难吧!”
接下来的日子,陈守燕和同事时不时给馨馨的奶奶打个电话嘘寒问暖,看老人有没有困难需要帮助。她们的真诚、耐心打动了老人,此后的送教也越来越顺利。
“我们从基本的教起,比如教她认识身边的人和事物,培养个人卫生习惯、辨别男女厕所等。”陈守燕说,馨馨的学习能力很弱,进步非常缓慢,很长一段时间,教她什么都学不会。“突然有一天,发现她好像还会一点,这一点点的进步,还是让我们挺高兴的。”
孩子细微的变化,陈守燕都看在眼里:“她能认识人了,见我们去可高兴了,主动过来要抱一抱,走时会说拜拜。另外,衣服鞋袜也能自己穿了。”
陈守燕说,这样的孩子,哪怕懂得一点生活常识,知道避开危险,对以后都是有好处的,家长的负担也能减轻一点。
要送就送到底
龙龙(化名)这个名字,寄托了父母的殷殷期盼。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在生产时出现意外,致使孩子行动不便也不能说话,被认定为言语一级残疾。
龙龙的父母是双职工,家境不差,“这么好的家庭,有这样一个娃,让人惋惜。”第一次送教上门,镇安县青铜关镇东坪小学校长韩小博印象很深:“娃很胆小,不愿意和生人有任何接触,包括眼神。”
与此同时,韩小博发觉这个家庭笼罩着一种特殊的氛围:大人不太愿意提说孩子,对孩子的未来,他们是迷茫甚至可以说是绝望的。
一切仿佛无从下手。
“如何才能走进这个孩子的内心,让他接纳我,信任我?”这是摆在韩小博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他抽空自学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需求,以及应该怎样和他们交流。
第二次送教上门,韩小博的手机铃声响了,他注意到龙龙一直盯着自己的手机,似乎对音乐声很感兴趣。他试着又播放了几首歌曲,龙龙一直在认真地听着,难得安静下来。
“平时教他东西时,他总是有些急躁,不太配合,注意力很难集中。”韩小博说。这下,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以后上课时,都会穿插着放些龙龙喜欢听的音乐调节气氛,放松心情,他认为这个类似于心理学上的“音乐疗法”。
不知不觉间,韩小博发现,龙龙不再排斥自己了,每次去,孩子都挺开心,对着他笑,并且想到他身边来,“去拉他,他会主动把手伸出来,我感觉,他更多的是把我当成亲人看待的。”这种无条件的信任,让韩小博很受触动。
“有一次临走时,孩子猛然拉着我的手,看着我,像是求我再陪他玩一会儿。”这对眸子里闪动的渴望,让韩小博于心不忍,他也不知道孩子哪来的那么大劲儿,只记得最初,孩子的手没有力气,甚至不能拿任何东西。
11月30日,气温骤降,下起了小雪。韩小博冒着路面湿滑的危险,驾车准时赶到龙龙家里。“韩老师,这么冷的天你还来了,快进屋。”龙龙的父母迎了出来,韩小博顿时感觉全身暖乎乎的。送教3年,他不仅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更看到了这个家庭的变化,“家长好像也走了出来,开始接受现实,和我们一起努力改善孩子的状况。这个家庭希望的火种又点着了。”
“基于一个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对孩子的这份感情,我们必须坚持下去,送就送到底。”韩小博仰起头,望着飘飘洒洒的雪花自言自语。
据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我市按照“就近送教”原则,为每名重度残障适龄儿童选派2名教师承担送教工作,确保每月至少送教2次,每次至少2学时。目前,已实现全市453名重度残疾学生全覆盖。
对重度残疾的孩子来说,不要说学习书本知识了,有的连握笔、说话都十分困难,更为现实的是,很多孩子患有不同程度的认知、人际交往障碍,针对这些情况,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送康复训练、送基本生活技能、送文化知识、送心理安抚疏导、送生活必需品“五送”模式。
“送教上门”对教师的考验相当大,要求他们除了具备非同寻常的爱心、耐心外,还得掌握一定的医学康复知识、心理学知识等,加之很多家庭存在忽视、放弃的消极态度,无形中增加了送教上门的难度。
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4名基层教师,如实记录他们送教上门的故事,分享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感悟及思考。
从不情愿到舍不下
2020年9月10日教师节,商州区黑山镇九年制学校的校长给樵斌杰撂下一句话:“负责给小强(化名)同学送教的杨老师调到城区了,这个事情你临时来做一下。”接着递给他一张纸条:“这是他家的地址和电话,有困难自己想办法。”
“我的事情已经够多了,要组织学生做化学、生物实验,还带着毕业班的课,直接关系学生能否升入高中,一件都不能马虎。”樵斌杰小声嘟囔着,但他也清楚农村学校严重缺老师,虽然压力很大,还是应承了下来。没想到,这个“临时工作”他接下来一干就是3年,结束时还有些不舍。
从学校出发,乘坐109路班车沿沙堰西行约5公里,下车后顺着长沟里的山间小路边走边打听,终于找到了小强的家。“山脚下三间旧瓦房,门前一棵核桃树,房屋旁一片竹林,大门紧锁。”至今,樵斌杰还记得这幅画面。附近的村民告诉他,小强的妈妈到地里收玉米去了,因为不放心孩子,就把他锁在家里。
樵斌杰一下子感到任务的艰巨。他找到地里,看到小强的妈妈拉着架子车正在收玉米,“她说玉米已经成熟,后天会下雨,再不收就发霉了。我就想,不能只顾完成我的送教任务,保住秋收成果,对小强一家也是很重要的,于是就帮她收起玉米来。”小强的妈妈带着歉意和感激的微笑说:“你是老师,哪能让你受这苦?”樵斌杰却说:“把活干完了,才能安心管好孩子。”
在地里交谈时,樵斌杰了解到,小强当年14岁,因为肌营养不良导致行走困难,五年级就辍学了。他妈妈说,因为这个病,儿子变得十分内向。这一点很快得到印证,“见到他,因为不认识,问啥话都不说,感到无从下手。”第一次送教闹得不欢而散,樵斌杰也没能赶上最后一趟班车,幸亏一个村民用摩托把他捎了回去。
第二次去,樵斌杰改变了方式,除了带上学习资料,还特意准备了孩子喜欢的漫画书和一些小食品,“我想他迫切需要的是重拾信心,以及一个可以交流的朋友。”见了面,樵斌杰先拿出漫画书和零食,然后夸他:“你的小学老师说你的作文写得又整齐又好,数学做得又快又准。”小强的眼睛一下子变得明亮了,流露出一丝兴奋。樵斌杰又说:“以后老师到家里给你上课,相信你一定能学好。”
为了弥补教学时间的不足,樵斌杰建议小强收看央视教育频道,并联系驻村干部为他配备了电脑,让他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还经常以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激励他:“只要努力奋斗,就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每次去,只要遇上好天气,我就把他推到外面晒晒太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樵斌杰发现,这个少年变得爱笑了,对学习的兴趣一点点在增加。
“小强的妈妈放下了思想包袱,安心种地务农,还积极参与政府的脱贫配套项目,他的父亲在外打工更有干劲儿了。”这一点是樵斌杰不曾预料到的。
为一个家庭送去希望
小欢(化名)是洛南县灵口镇龙泉村的一名脑瘫患儿,表现为智力低下,伴随肢体障碍,虽然十几岁了,只能说一些简单的词语,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起居还得靠家人照顾。“他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在门口打零工,家里还有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得知姜欢的家庭状况,马建军油然生出一份怜悯之心。
2017年,灵口镇中心小学指派马建军和同事李嘉怡为小欢送教上门。“记得第一次上门时,孩子一看见我们就哭喊躲避,捂住耳朵,捶打自己的头,反应十分激烈。”马建军说。他们用善意的笑容消解了孩子内心的恐惧感,并通过家长了解他的性格、喜好以及生活习惯。接下来,他们尝试和小欢一起玩拍手游戏,并抚摸他的头发,慢慢地,孩子放松了戒备。“我们顺势让家长拿来脸盆,用温水帮孩子洗手,和孩子拍照留念,记录下开心的一刻。孩子看着照片中的自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有了好的开头,后来的送教顺利多了。
马建军告诉记者,最初,他们为小欢实施的是手部精细动作训练,通过练习手指的协调性和配合度,让他做到自己穿衣、吃饭,随后灵活调整教学侧重点,全方位提升其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5年来,一次又一次送教上门,让一个原本在别人眼里不正常的孩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看见陌生人就躲,现在能打招呼挥手示意,和人有互动了。”小欢的妈妈高兴地说。
马建军也在反复的探索和思考中收获颇多。2020年、2021年,他被学校评为“送教上门”先进个人,2022年被洛南县特殊教育资助中心评为送教上门“先进个人”。他提出“创造性地完成送教任务”的观点,同时也敏锐地觉察到,送教不只是针对孩子,更是为一个家庭送去康复训练的知识,送去绝不放弃的信心,送去不落人后的志气。
“小欢这样的孩子,或许会被很多人遗忘,但是好的教育不会遗忘。教育路上,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我们这些老师,就是肩负这一重任的实践者。”马建军在日记中写道。
用真诚融化坚冰
对商南县富水镇中心小学老师陈守燕来说,送教之路最难面对的,不是怎么教也教不会的沮丧,而是家长的不配合、不理解。
11岁的脑瘫患儿馨馨(化名),身高只有1米1,有较严重的心脏病,基本不会说话,生活无法自理,前些年,母亲带着她从关中改嫁到富水镇龙窝村。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陈守燕和同事提前准备教具,及早写好教案,有针对性地制定送教计划。
“头几次我们去时,馨馨的妈妈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可自从她外出打工以后,我们再去送教,前后差别就很大了。”陈守燕说。送教前,她们电话联系了馨馨家,得到的却是馨馨奶奶的各种抱怨,等她冷静下来,才得知家里有3个孙子孙女要老人照看,家务活也多,一会儿馨馨拉裤子上了,一会儿老二被馨馨打哭了,还有,老三刚学会走路,一直摔跤……总之,她忙得焦头烂额。
打完电话的第二天,陈守燕和同事怀着忐忑的心情出发了。路上,她们商量好:“无论馨馨奶奶怎么说,咱俩都不要有过激言语,为以后的送教打下顺畅的基础。”到了馨馨家,果不其然,奶奶又是一通宣泄,两名无辜的女老师成了她的出气筒,她们只能好言相劝,把她的不满、委曲用轻声细语化解掉。
馨馨的奶奶不再给她们提供之前的送教用具,结束时也拒绝签字,这让陈守燕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送教之路山高水远,我们不怕苦,就怕不被理解。”然而,难过之余,她们也试着去理解馨馨的奶奶:“一个老人,独自照顾3个不懂事的孩子,况且馨馨还是这个情况,换谁都很难吧!”
接下来的日子,陈守燕和同事时不时给馨馨的奶奶打个电话嘘寒问暖,看老人有没有困难需要帮助。她们的真诚、耐心打动了老人,此后的送教也越来越顺利。
“我们从基本的教起,比如教她认识身边的人和事物,培养个人卫生习惯、辨别男女厕所等。”陈守燕说,馨馨的学习能力很弱,进步非常缓慢,很长一段时间,教她什么都学不会。“突然有一天,发现她好像还会一点,这一点点的进步,还是让我们挺高兴的。”
孩子细微的变化,陈守燕都看在眼里:“她能认识人了,见我们去可高兴了,主动过来要抱一抱,走时会说拜拜。另外,衣服鞋袜也能自己穿了。”
陈守燕说,这样的孩子,哪怕懂得一点生活常识,知道避开危险,对以后都是有好处的,家长的负担也能减轻一点。
要送就送到底
龙龙(化名)这个名字,寄托了父母的殷殷期盼。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在生产时出现意外,致使孩子行动不便也不能说话,被认定为言语一级残疾。
龙龙的父母是双职工,家境不差,“这么好的家庭,有这样一个娃,让人惋惜。”第一次送教上门,镇安县青铜关镇东坪小学校长韩小博印象很深:“娃很胆小,不愿意和生人有任何接触,包括眼神。”
与此同时,韩小博发觉这个家庭笼罩着一种特殊的氛围:大人不太愿意提说孩子,对孩子的未来,他们是迷茫甚至可以说是绝望的。
一切仿佛无从下手。
“如何才能走进这个孩子的内心,让他接纳我,信任我?”这是摆在韩小博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他抽空自学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需求,以及应该怎样和他们交流。
第二次送教上门,韩小博的手机铃声响了,他注意到龙龙一直盯着自己的手机,似乎对音乐声很感兴趣。他试着又播放了几首歌曲,龙龙一直在认真地听着,难得安静下来。
“平时教他东西时,他总是有些急躁,不太配合,注意力很难集中。”韩小博说。这下,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以后上课时,都会穿插着放些龙龙喜欢听的音乐调节气氛,放松心情,他认为这个类似于心理学上的“音乐疗法”。
不知不觉间,韩小博发现,龙龙不再排斥自己了,每次去,孩子都挺开心,对着他笑,并且想到他身边来,“去拉他,他会主动把手伸出来,我感觉,他更多的是把我当成亲人看待的。”这种无条件的信任,让韩小博很受触动。
“有一次临走时,孩子猛然拉着我的手,看着我,像是求我再陪他玩一会儿。”这对眸子里闪动的渴望,让韩小博于心不忍,他也不知道孩子哪来的那么大劲儿,只记得最初,孩子的手没有力气,甚至不能拿任何东西。
11月30日,气温骤降,下起了小雪。韩小博冒着路面湿滑的危险,驾车准时赶到龙龙家里。“韩老师,这么冷的天你还来了,快进屋。”龙龙的父母迎了出来,韩小博顿时感觉全身暖乎乎的。送教3年,他不仅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更看到了这个家庭的变化,“家长好像也走了出来,开始接受现实,和我们一起努力改善孩子的状况。这个家庭希望的火种又点着了。”
“基于一个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对孩子的这份感情,我们必须坚持下去,送就送到底。”韩小博仰起头,望着飘飘洒洒的雪花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