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古城与西河渡口
文章字数:1574
从城北半坡俯瞰武关古城
西河渡口原址
到达武关镇段湾村西磨沟口后,狭窄、漫长的武关河谷豁然开朗起来,两岸民居点点,耕地或在河边或在塬上。伴着312国道上行6公里,我来到闻名遐迩的武关古城。
武关河因流经武关古城而得名。古代的武关之所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既因为山势,更因为河流。武关河水从上游下来,流到古城脚下时,被西门外台子一挡,向南折去,遇笔架山再向东,又遇金银滩挡道,再拐向北,碰到山体后向下游奔去,这么一折一拐,成了武关古城天然的护城河。如果不是因为武关河水环绕,武关古城的险阻将大打折扣。
伫立在城北半山上眺望,武关古城坐落在少习山脚下一方伸向南山的高台上,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河水护佑着古城,古城依恋着大河,造就了奇特的地质景观。
冷兵器时代,南下北上的兵马粮草主要靠商於古道运输,攻不下武关城,很难再前进一步,因此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武关城的防守,失去了武关城,长安便岌岌可危。
2000多年前,战国七雄之一的大秦就在此设关镇守,多少金戈铁马、腥风血雨,一次次染红了川流不息的武关河。
那时的武关城防坚固、兵强马壮,要想突破实属不易,而从武关河里蹚水过,也是不可能的,少量兵士可以翻山越岭,但大部队和辎重只好望城兴叹了。
唐代著名诗人李涉被朝廷流放到南方时留宿武关城,夜里缠绵反侧,想到自己的遭遇,忧愁像潺潺的武关河水无穷无尽,遂提笔写下“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入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的千古名句。
古时的武关河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秋时节河水流量较大,武关古城内的各大商行利用小型木船,依靠纤夫逆水而上,把南方的丝绸、布匹、瓷器、茶叶等货物从湖北老河口、河南荆紫关运往武关。当地商人收购的桐油、生漆、木耳、桃仁、花生、中药材等山货顺流而下运往南方,有力地促进了贸易的繁荣发展。据考证,武关古城内大宅院和寺庙建设用的大量石材都是通过水路从南方运来的。
而今,武关河上架起多座桥梁,312国道、宁西铁路从城南半山腰通往远方,历经无数刀光剑影的武关古城早已失去往日的战略地位,武关河的水运也走进了历史,但古城正在焕发出崭新的容颜。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在城西的武关河北岸修建了千米长堤,砌起了仿古城墙,得益于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千百年来绕城而过的武关河水变得更加清冽、更加温顺,像一条柔软的丝带紧紧依偎着古城母亲,缠绵悠长。
在武关古城以西900米处,有一座使用过上千年的古渡口,那就是西河渡口。
在古代,商於古道上商贾络绎不绝,每逢夏秋季连阴雨,武关河水暴涨,交通被阻断,行旅极不方便。明代商洛抚治道萧廷杰在《新开岭》诗中写道:“雨阻新开岭,低头就敝庐。山高风浊恶,秋涝水成渠。饥馁思何赈,荒凉忍为书。武关河正发,欲渡且踌躇。”详细描写了作者雨阻武关河畔、难以顺利渡河的情景,而地点就在西河渡口。
史料记载,1923年,武关乡贤田子瑞从河南省荆紫关请来一位叫贾有福的船老板,在武关西河开设渡口,摆渡过往商旅客货。木船是请纤夫从荆紫关沿丹江溯流而上、入武关河拉到武关的,船有三丈多长,五尺多宽。渡口开业后,生意红红火火,经过十几年的经营,船老板在当地购置了土地,生儿育女安下家来。
1938年秋,武关河水暴涨,这条木船被洪水冲走了,船老板又造了一条小船继续在河上摆渡。小船用坏了,船老板的儿子贾小谋个头高、水性好,便在渡口附近涉水拉游客过河。
1988年8月,武关河一场暴雨洪水之后,当地一位叫贾存山的村民在西河渡口下游的水磨湾河滩上打捞柴火时,意外挖出一只船锚,一端有4个钩爪和铁桩,另一端有铁环和一段铁链,重达30公斤。经仔细辨认,这是当年船老板贾有福的船锚。说来也巧,挖出船锚的贾存山,正是船老板贾有福的亲孙子。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80多年过去了,西河渡口早已没有当初的踪影,两岸建起高大坚固的大堤,河岸芳草茵茵,河水澄澈碧绿,默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