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中品年味
文章字数:1937
眼下过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忙。好不容易才放下工作上的事情,又不得不加入过年这个国人大狂欢中。忙碌着置办各类年货,吃穿用玩一应俱全。物质丰富的今天,过年的内涵更加富有新意。蓦然回首,为理想打拼挥洒,汗水泪水共舞,宠辱皆忘,恰似“轻舟已过万重山”潇洒自如,忙中亦生趣。
过年是一个节点,新旧转换,辞旧迎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说的就是岁月无情,光阴流逝,人生苦短的惋惜尽在其中。守岁习俗在我国各地源远流长,除夕夜的火要烧大烧旺,元宵夜的灯要彻夜明亮,预示来年光景富足。人们燃起熊熊炉火,点亮所有的屋子,或围炉叙旧,饮酒作乐,或歌之舞之,尽情欢庆,守护即将流走的旧岁,以示对生命的答谢和挽留,对新年景的畅想和恭候。跨过年关子夜,生命被赋予新的色彩,开始新的轮回和征程。
乡下人们过年讲究颇多,忙忙碌碌中流露出浓浓的年味,这是城里人难以感受到的。饱经沧桑的老年人更是重视年节的礼数,忠实地承袭着祖辈们流传下来的年俗:腊月二十三小年一定要摆香案恭送灶神“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又恭恭敬敬迎接“回宫降吉祥”。传说中,灶神是一家之主,就如同一个城市的城防司令,担负着一家一城的平安大任,确保家庭安定团结。灶安即家安,灶安则烟火旺人气旺,家运亨通。“祭灶”成了年节里最重要的仪式之一。而土地神更是不可忽视,虽说在仙界属于芝麻小仙,却担负着一村一社的平安构建任务,也必在祭祀之列。其实,古代人过年本意就是祭祀,对列位家神要顶礼膜拜,对宗教意义上的三界神仙更是虔诚祭拜,以求得众神冥冥中的保佑。沿袭至今的燃放烟花爆竹则是最古老的祭祀形式,而玩龙灯、耍旱船、演社火、唱大戏都是先人们祭祀神灵的极具仪式感的传统年味。
小时候过年,印象最深的是做教师的父亲腊月二十以后就开始义务为村里乡亲书写对联,我们兄弟帮忙打下手,裁纸、粘贴、拉扶,保证写好的对联干净整洁,晾干后墨迹清晰不被污染、弄花,不被突起的朔风吹得稀烂。阳光饱满的日子,场院里晾满了簇新的对联,红底黑字,散发着好闻的墨香,好不惬意。时间长了,竟记住了一些对联的内容:“福禄寿三星共照,天地人六合同春”“勤劳人家先致富,向阳门第早逢春”“春至百花香满地,时来万事变成金”“九天日月开新运,万里风云起壮图”“九州共享平安福,四海人同富贵春”“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既是祈福又是憧憬,贴在新房旧舍的大门两侧上,增添了无穷的喜庆味道。心里默默念一念,充满了对未来的豪迈之情。有时候要忙到除夕当日,正要收摊打烊了,个别拖拉的乡邻胳肘窝下挟着卷成卷筒儿的红纸,手里拿着墨汁瓶,满脸的不好意思。父亲很有耐心,痛快地接过活儿。我们义务劳动近一旬了,有时候手忙脚乱忙得不可开交,等着写对联的乡邻逍遥地在一旁抽烟闲聊,仿佛同没事人一样。见此情形,我在心里免不了赌气发牢骚。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大过年的,乡里乡亲的,咱平时也帮不上人家什么忙……”等到别家的对联都写完晾干拿走了,紧接着拾掇糊灯笼,剪窗花灯笼花,挂红灯笼,贴新对联,点燃大串的爆竹,年夜饭拉开大年序幕,忙年也告了一个段落。
过年最辛苦的还是母亲,吃穿用度,忙里忙外哪一样都得经手。光拆洗被单棉衣,缝制新衣,做新鞋,炸年糕、面花面叶,熬年糖,爆米花等,招待拜年的亲戚朋友,母亲总是歇不住,也无法歇息。看着在灶间不停忙碌的母亲,现在想来真是难为了她。母亲总说:“忙年忙年,只要人都好着,忙一点,心里实在,也高兴……”是啊,这就是母亲的逻辑和理想。家是一个温馨的圆,母亲是圆心。她不嫌辛苦,只要这个年圆圆满满,就是她最大的幸福,就是她的嘉年华。
初二大拜年,母亲精心准备好拜年的礼物,我们分头到外婆家姑姑姨妈家拜年,也要到父母的姑舅姨妈家拜年。到哪一家都是人来人往,酒席一场接一场,平时很难见到的好东西都能尽情享受,人们笑逐颜开,往日的恩怨化为温馨的祝福。有时候亲戚住得远,再遇上雪天,踩着冰雪拜年还是挺考验人的,大人要送到差不多离亲戚家不太远的地方才放心。特别是不小心摔倒把拜年的礼物摔坏了,弄得自己上亲戚门怪不好意思,亲戚倒是高兴得很,并不在乎礼不礼的。我们小时候特别喜欢玩炮仗,亲戚们都准备好了发给小孩玩的炮仗,还有压岁钱。正月十五以前,村子里都响着零零星星的爆竹声,实在喜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山河无恙,河清海晏,烟火可亲,万家团圆,这不就是中国年写照吗?
许多年轻人抱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过年之忙,不是坏事。就像我母亲说的“忙点人高兴”,闲闲的,反而心里不够踏实,空落落的。忙也是一种品味,也是一种意趣。这种忙,心却是闲适不过的。如果我们都能体会母亲的辛劳,主动地加入忙年中来,在年味中注入一点孝道,忙得不更有意义吗?
过年是一个节点,新旧转换,辞旧迎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说的就是岁月无情,光阴流逝,人生苦短的惋惜尽在其中。守岁习俗在我国各地源远流长,除夕夜的火要烧大烧旺,元宵夜的灯要彻夜明亮,预示来年光景富足。人们燃起熊熊炉火,点亮所有的屋子,或围炉叙旧,饮酒作乐,或歌之舞之,尽情欢庆,守护即将流走的旧岁,以示对生命的答谢和挽留,对新年景的畅想和恭候。跨过年关子夜,生命被赋予新的色彩,开始新的轮回和征程。
乡下人们过年讲究颇多,忙忙碌碌中流露出浓浓的年味,这是城里人难以感受到的。饱经沧桑的老年人更是重视年节的礼数,忠实地承袭着祖辈们流传下来的年俗:腊月二十三小年一定要摆香案恭送灶神“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又恭恭敬敬迎接“回宫降吉祥”。传说中,灶神是一家之主,就如同一个城市的城防司令,担负着一家一城的平安大任,确保家庭安定团结。灶安即家安,灶安则烟火旺人气旺,家运亨通。“祭灶”成了年节里最重要的仪式之一。而土地神更是不可忽视,虽说在仙界属于芝麻小仙,却担负着一村一社的平安构建任务,也必在祭祀之列。其实,古代人过年本意就是祭祀,对列位家神要顶礼膜拜,对宗教意义上的三界神仙更是虔诚祭拜,以求得众神冥冥中的保佑。沿袭至今的燃放烟花爆竹则是最古老的祭祀形式,而玩龙灯、耍旱船、演社火、唱大戏都是先人们祭祀神灵的极具仪式感的传统年味。
小时候过年,印象最深的是做教师的父亲腊月二十以后就开始义务为村里乡亲书写对联,我们兄弟帮忙打下手,裁纸、粘贴、拉扶,保证写好的对联干净整洁,晾干后墨迹清晰不被污染、弄花,不被突起的朔风吹得稀烂。阳光饱满的日子,场院里晾满了簇新的对联,红底黑字,散发着好闻的墨香,好不惬意。时间长了,竟记住了一些对联的内容:“福禄寿三星共照,天地人六合同春”“勤劳人家先致富,向阳门第早逢春”“春至百花香满地,时来万事变成金”“九天日月开新运,万里风云起壮图”“九州共享平安福,四海人同富贵春”“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既是祈福又是憧憬,贴在新房旧舍的大门两侧上,增添了无穷的喜庆味道。心里默默念一念,充满了对未来的豪迈之情。有时候要忙到除夕当日,正要收摊打烊了,个别拖拉的乡邻胳肘窝下挟着卷成卷筒儿的红纸,手里拿着墨汁瓶,满脸的不好意思。父亲很有耐心,痛快地接过活儿。我们义务劳动近一旬了,有时候手忙脚乱忙得不可开交,等着写对联的乡邻逍遥地在一旁抽烟闲聊,仿佛同没事人一样。见此情形,我在心里免不了赌气发牢骚。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大过年的,乡里乡亲的,咱平时也帮不上人家什么忙……”等到别家的对联都写完晾干拿走了,紧接着拾掇糊灯笼,剪窗花灯笼花,挂红灯笼,贴新对联,点燃大串的爆竹,年夜饭拉开大年序幕,忙年也告了一个段落。
过年最辛苦的还是母亲,吃穿用度,忙里忙外哪一样都得经手。光拆洗被单棉衣,缝制新衣,做新鞋,炸年糕、面花面叶,熬年糖,爆米花等,招待拜年的亲戚朋友,母亲总是歇不住,也无法歇息。看着在灶间不停忙碌的母亲,现在想来真是难为了她。母亲总说:“忙年忙年,只要人都好着,忙一点,心里实在,也高兴……”是啊,这就是母亲的逻辑和理想。家是一个温馨的圆,母亲是圆心。她不嫌辛苦,只要这个年圆圆满满,就是她最大的幸福,就是她的嘉年华。
初二大拜年,母亲精心准备好拜年的礼物,我们分头到外婆家姑姑姨妈家拜年,也要到父母的姑舅姨妈家拜年。到哪一家都是人来人往,酒席一场接一场,平时很难见到的好东西都能尽情享受,人们笑逐颜开,往日的恩怨化为温馨的祝福。有时候亲戚住得远,再遇上雪天,踩着冰雪拜年还是挺考验人的,大人要送到差不多离亲戚家不太远的地方才放心。特别是不小心摔倒把拜年的礼物摔坏了,弄得自己上亲戚门怪不好意思,亲戚倒是高兴得很,并不在乎礼不礼的。我们小时候特别喜欢玩炮仗,亲戚们都准备好了发给小孩玩的炮仗,还有压岁钱。正月十五以前,村子里都响着零零星星的爆竹声,实在喜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山河无恙,河清海晏,烟火可亲,万家团圆,这不就是中国年写照吗?
许多年轻人抱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过年之忙,不是坏事。就像我母亲说的“忙点人高兴”,闲闲的,反而心里不够踏实,空落落的。忙也是一种品味,也是一种意趣。这种忙,心却是闲适不过的。如果我们都能体会母亲的辛劳,主动地加入忙年中来,在年味中注入一点孝道,忙得不更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