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馍
文章字数:1374
“妈,今年过年不蒸馍了,到馍店里买些,不受那枉累。”“不行啊,咱还要蒸一些祭祖的献祭馍和包子,这些馍店里没有……”这是昨日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在客厅看电视时儿子和老伴的一段对话。听着母子俩的对话,我脑海里便浮现出童年时母亲蒸年馍的画面。
我的孩提时代是一个物质生活困乏的年代。那时候,以生产队为单位种地安庄稼,生产队给社员分粮是按“人八劳二”或者“人七劳三”的比例分配,夏季口粮从每年7月1日计算,到9月30日结束,10月1日开始吃秋粮。我们家兄弟姐妹多,父母挣的工分少,分的麦子也少。为了节省一些麦子过年,母亲平时就给我们吃粗粮和红薯叶菜、萝卜缨子浆水菜、蓖麻叶菜等,就这样紧抠慢抠,到了年关蒸年馍时,可供磨白面的麦子依然不够用。这时,父亲就胳肘窝里夹一条布袋去亲戚家借麦子。好在生产队里还种着一些白苞谷,那白苞谷磨出的面是白色的,可以假乱真补充小麦白面不足的囧境。
小小的年馍,填充着我们饥饿的胃,从肉体到精神上给我们带来愉悦,它还承载着浓浓的亲情,传递着亲朋好友之间对来年的美好祝愿。每年拜年时,姑舅姨家是必须要去的,还有一些表叔表伯、亲朋好友,一年到头了都要去走走,联络一下感情,过年最主要的礼当就是年馍,因此母亲每年要蒸好几百个年馍哩。
每年交上冬月,母亲就找个空闲的晚上烧半筒子锅热水,把晒干的白苞谷浸泡,第二天早上捞出来拿到空地里晾干,再让我们推石磨或者拿到水磨房里磨成面,借好天气把白苞谷面晾干,蒸年馍时按照一定的比例与麦面搭配,这样蒸馍就节省了麦面,可以把年馍蒸多一点。
我家蒸年馍大多数时间是在腊月二十七八,因为蒸得早了,不够娃们吃零嘴,蒸得迟了娃们也就吃得少,能省一些,过年的时候给亲戚拜年能宽展些。
蒸年馍的头天晚上,母亲烧温水和面起面,因为天气寒冷,母亲就把面盆塞进连锅炕的热被窝里,第二天早上面盆里的面发得噗呲,都流了出来。
蒸年馍的早上,人冷得全身打颤,母亲把棉袄袖头往上一挽,又是往锅洞生火添柴,又是调碱揉面;一会儿弄红白萝卜丝,一会儿泡粉条渣子,一会儿又剥葱蒜苗,还要抽空揉个面蛋蛋往锅洞里烧熟,看碱轻重。若碱轻了,蒸出的馍是青蛋、和尚头;若碱重了,馍成了黄蜡木柴,拿不出手。为了把年馍蒸好,母亲第一锅就蒸调和馍,也就是今天人们说的花卷馍。第二锅子开始蒸年馍,她在把面疙瘩剁好揉圆后,用刀刃轻轻地在年馍头上画一下,揭锅出馍时,还要大喊一声:“长——!”母亲说喊“长”,主要是提醒锅里的年馍张开嘴,笑呵呵的。出锅后,母亲还要在咧着小嘴的年馍上点一点桃红色,说把这样的馍送到亲戚家,亲戚家就会红红火火,日子节节高。
我们家亲戚比较多,每年蒸年馍得花一天时间。傍晚时分,年馍蒸好了,母亲也累得腰直不起来了。她分类整理,把年馍装进柜子里。为防我们偷吃,还要在柜上加一把锁。
如今,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人们平日里啥也不缺,天天赛过年。人们拜年走亲访友不是到粮油店提米面油,就是到超市买纯奶、高档礼品盒,昔日的年馍退出历史舞台,被这些既方便又体面的高档礼品替代了。
近三年,亲戚之间也很少走动,亲情都淡漠了,今年国家调整政策,往日热热闹闹过大年、欢欢喜喜迎新春的场面又回来了,浓浓的年味也回来了。这不,家里的年馍热气腾腾的刚出锅,楼下便传来了几个小女孩的声音:“叫姥姥,你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盼新年,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丫头戴花,小子点炮……”
我的孩提时代是一个物质生活困乏的年代。那时候,以生产队为单位种地安庄稼,生产队给社员分粮是按“人八劳二”或者“人七劳三”的比例分配,夏季口粮从每年7月1日计算,到9月30日结束,10月1日开始吃秋粮。我们家兄弟姐妹多,父母挣的工分少,分的麦子也少。为了节省一些麦子过年,母亲平时就给我们吃粗粮和红薯叶菜、萝卜缨子浆水菜、蓖麻叶菜等,就这样紧抠慢抠,到了年关蒸年馍时,可供磨白面的麦子依然不够用。这时,父亲就胳肘窝里夹一条布袋去亲戚家借麦子。好在生产队里还种着一些白苞谷,那白苞谷磨出的面是白色的,可以假乱真补充小麦白面不足的囧境。
小小的年馍,填充着我们饥饿的胃,从肉体到精神上给我们带来愉悦,它还承载着浓浓的亲情,传递着亲朋好友之间对来年的美好祝愿。每年拜年时,姑舅姨家是必须要去的,还有一些表叔表伯、亲朋好友,一年到头了都要去走走,联络一下感情,过年最主要的礼当就是年馍,因此母亲每年要蒸好几百个年馍哩。
每年交上冬月,母亲就找个空闲的晚上烧半筒子锅热水,把晒干的白苞谷浸泡,第二天早上捞出来拿到空地里晾干,再让我们推石磨或者拿到水磨房里磨成面,借好天气把白苞谷面晾干,蒸年馍时按照一定的比例与麦面搭配,这样蒸馍就节省了麦面,可以把年馍蒸多一点。
我家蒸年馍大多数时间是在腊月二十七八,因为蒸得早了,不够娃们吃零嘴,蒸得迟了娃们也就吃得少,能省一些,过年的时候给亲戚拜年能宽展些。
蒸年馍的头天晚上,母亲烧温水和面起面,因为天气寒冷,母亲就把面盆塞进连锅炕的热被窝里,第二天早上面盆里的面发得噗呲,都流了出来。
蒸年馍的早上,人冷得全身打颤,母亲把棉袄袖头往上一挽,又是往锅洞生火添柴,又是调碱揉面;一会儿弄红白萝卜丝,一会儿泡粉条渣子,一会儿又剥葱蒜苗,还要抽空揉个面蛋蛋往锅洞里烧熟,看碱轻重。若碱轻了,蒸出的馍是青蛋、和尚头;若碱重了,馍成了黄蜡木柴,拿不出手。为了把年馍蒸好,母亲第一锅就蒸调和馍,也就是今天人们说的花卷馍。第二锅子开始蒸年馍,她在把面疙瘩剁好揉圆后,用刀刃轻轻地在年馍头上画一下,揭锅出馍时,还要大喊一声:“长——!”母亲说喊“长”,主要是提醒锅里的年馍张开嘴,笑呵呵的。出锅后,母亲还要在咧着小嘴的年馍上点一点桃红色,说把这样的馍送到亲戚家,亲戚家就会红红火火,日子节节高。
我们家亲戚比较多,每年蒸年馍得花一天时间。傍晚时分,年馍蒸好了,母亲也累得腰直不起来了。她分类整理,把年馍装进柜子里。为防我们偷吃,还要在柜上加一把锁。
如今,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人们平日里啥也不缺,天天赛过年。人们拜年走亲访友不是到粮油店提米面油,就是到超市买纯奶、高档礼品盒,昔日的年馍退出历史舞台,被这些既方便又体面的高档礼品替代了。
近三年,亲戚之间也很少走动,亲情都淡漠了,今年国家调整政策,往日热热闹闹过大年、欢欢喜喜迎新春的场面又回来了,浓浓的年味也回来了。这不,家里的年馍热气腾腾的刚出锅,楼下便传来了几个小女孩的声音:“叫姥姥,你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盼新年,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丫头戴花,小子点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