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那些平凡的微光
文章字数:4251
工作中的薛晨
2022年春风行中,陈先锋(右一)为赴安徽芜湖务工人员举办欢送仪式。
冀建利在给垃圾运输车做清洁
快递员李永平
回顾2022年,你会怎样评价它?
这一年,始终绕不开疫情这个话题。一些工厂停产、工人停业,旅游行业遭遇寒冬,快递、物流、交通也因此受到影响,在疫情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不容易。
我们得承认,这是不完美的一年,但或许也是成长的一年、奋斗的一年、化茧成蝶的一年。就像成长必然伴随阵痛,才会变得成熟和强大。
在困境面前,不管是医生、志愿者、环卫工、基层干部,还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是命运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大家负重前行,努力发出点点微光,一起照亮了到来的黎明。
在淬炼中成长
对28岁的薛晨来说,这一年,他和众多医护人员一样,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坚守在战“疫”最前线,在百般磨砺中迎来了全新的蜕变。
之前,他只是商州区沙河子中心卫生院一名普通的放射科医生,刚从象牙塔出来,多少有些稚嫩。而这一年,他临危受命,陆续担任部分隔离点医疗组组长,经过一番历练,处理事情成熟了许多。
在隔离点,薛晨带领队员严格执行核酸采集、转运收住、日常消杀、健康监测等工作,确保隔离人员零交叉、零感染。此外,他更像一个24小时在线的“生活管家”,在及时补充医疗、生活必需品的同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为隔离期间情绪产生波动的人员提供心理疏导。
一些隔离人员由于走得匆忙,忘了从家里带常用药品,薛晨就安排医护人员为患者检测血压、血糖等,并协调有关部门第一时间送来药品;面对陌生的环境,有些孩童难免哭闹,致使个别家长情绪激动,不愿配合管控,薛晨便以极大的同理心给予安抚,使紧张的气氛烟消云散……
那段时间,薛晨每天接成百个电话,对各种事务进行安排、汇报、沟通、协调,睡眠时间被压缩到两三个小时。口罩的勒痕深深嵌入脸颊,连日的高强度工作让他直不起腰。一年时间,他瘦了10公斤。
如今,薛晨已返回工作岗位,似乎一切如常。然而,当重启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时,他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千方百计促就业
2022年8月的一天,一名男子急匆匆赶到丹凤县就业服务中心,询问有没有合适的招工信息。原来,男子叫屈三涛,有b2驾照和货运资格证,此前在一个工地拉料,因疫情原因工地停工,后来又去干代驾,但很少有人有代驾需求。“家里人多开支大,两年多了几乎没啥收入,着急得很。”
丹凤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先锋立即表示:“留下电话,我给你想办法!”他连夜联系与本单位有劳务协作关系的京东物流,介绍了屈三涛的情况,3天后,屈三涛如愿入职京东西安物流,成为一名货运司机。目前,他在公司表现突出,月工资达9000多元,还有社保。屈三涛激动地说:“我非常喜欢和珍惜这份工作,感谢陈主任牵线搭桥,改变了我收入不稳定的状况,这个恩情一辈子都不能忘啊!”
屈三涛并非个例,疫情3年,对务工影响很大,而丹凤是个劳务大县,群众的主要收入靠外出打工。如何保证群众收入不减少?这是摆在陈先锋等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他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帮群众找工作。倡导就地就近就业,举办本地企业用工专场招聘4场次,促成近700人找到对口岗位。借助苏陕、西商对口援助平台,积极开展跨省跨区域劳务协作,全年向江苏、西安输出务工人员1268人。
针对疫情期间不能聚集的问题,他们举办3场线上招聘会,动员146名村级就业信息员上门服务,为全县务工人员面对面推介岗位。充分发挥7个驻外务工人员党支部和11个驻外劳务工作站作用,积极搜集珠三角、长三角等用工密集地区不停工企业的用工信息。
同时,陈先锋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开展“点对点”劳务输出,让外出务工人员“出家门,进厂门”,闭环输出,一路绿灯。2022年组织“点对点”劳务输出18批次1286人。
此外,抓住疫情间隙,丹凤县就业服务中心组织8000人赴榆林种收土豆、赴韩城摘花椒、赴关中摘苹果、赴西安搞建筑,人均增收达9000元。
2022年,丹凤县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县广播电视台、镇村就业工作群等平台发布招聘信息83期,为5.4万人提供就业岗位,组织6.3万人外出务工,实现劳务收入9.3亿元。
为了城市更美好
随着强降温、降雪天气预报的发布,1月13日下午4时,北风裹挟着雪花呼啸而过,冀建利正拿着大扫帚清扫市区中心广场至商州区第一初级中学段路面卫生,风吹得她有些站不稳,这种天气下清扫比往常费力许多。
冀建利是商州区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城北所的一名保洁员,也是一个管着12人的小组长。每天清晨5点20分到岗,走时满身月、归时满天星,不知不觉走过了15个年头,冀建利深有感触地说,2022年是她最难忘的一年。
2022年8月,我市因突发疫情,实行静态管理,为降低感染风险,冀建利和同事在中心广场搭的简易帐篷里住了半个月。因没有树木遮挡,晴天,帐篷里闷热难耐;暴雨天,水又灌进来,泡湿了鞋子,弄潮了被褥。“清扫时,要提前半小时穿防护服,干一会儿活,里里外外的衣服全汗湿了。”这次集体生活,是冀建利从未经历过的。
疫情管控放开后,冀建利和同事先后感染,在急缺人手的情况下,她们依然带病上班,只为让市民干干净净迎新年。
平时走在路上,也许是职业习惯,冀建利格外关注路面卫生,看到路上有泡沫等垃圾,就赶紧跑去捡拾。“泡沫最不好清理,刮一点风飞得到处都是。”她解释道。
言谈之间,能听出冀建利对这份工作的珍惜。她说,自己曾是下岗工人,因公益岗招聘才进了保洁队伍。“特别感谢国家照顾,让我有稳定的收入。”她真挚地说。
配送温暖与希望
进入腊月,快递行业越发忙了起来。看着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李永平也不禁沉浸在新年的欢喜里,他拉了一车快递,精神抖擞地向目的地进发。
李永平是商州区圆通快递公司的一名快递员,随着网购的普及,快递量逐年增多,90后的他已经习惯了早出晚归、风餐露宿的生活,同龄人聚会、老家人情礼往这类场合都很难见到他。
2022年,李永平时时内心焦灼。“一个人挣钱,养活一大家子人,如果快递停了,肯定会影响到工资。”他坦言,自己也怕感染上病毒,但比起坐在家里啥都不干,他宁愿出来多送一件快递,“再说了,这事情总得有人去干。”
2022年12月初刚解封时,快递一下子出现井喷式增加,“很多快递员先后阳了,人手不够,我在家休息3天就出来了。”李永平说。他早上6点多出门,扫快件、装车、送货,忙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去,一天下来得跑五六十公里,吃饭也没个准点儿,太忙了就干脆不吃。
苦和累李永平不怕,他偶尔苦恼的是,送货时有些人电话怎么也打不通,一件快递,他们要来回反复送,非常耗时。还有人让把快递放到门房,最后丢了,还得他们赔偿,这对挣辛苦钱的快递员来说,是最不愿遇到的。
前不久,快递行业的工会组织给李永平及其他表现好的快递员送去了米、面、油,这份肯定让李永平开心不已,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新年将近,李永平盘算着多送一天快递,好为两个上幼儿园的孩子买过年的衣裳和玩具。
刘三姐的致富经
山路蜿蜒,村舍寂寂,随着镜头的切换,一座农家小院闯入记者视野,门前小溪,屋后大山,像是记忆深处的老房子……
2022年,柞水县营盘镇龙潭村刘家敏利用自家小院开办的农家乐在抖音走红,城里人纷至沓来,体验这清静自然的乡间生活。
刘家敏姊妹4个,她排行老三,大伙都叫她刘三姐。过去,她一家在西安做木工营生,2017年返乡。“天天在屋闲不住,就想弄个啥事。”刘家敏说,没有过多争议,全家人一致认为开农家乐最合适。
龙潭村距离牛背梁景区13公里,附近沟岔纵横,风景宜人,往上走就是丰北岭,海拔1800米,夏季最高气温不过20多摄氏度,晚上睡觉还得盖棉被。“尤其立秋以后,漫山遍野一片红橙黄绿,不少人开车来我们这里看红叶、赏秋色。”刘家敏说。
由政府安置的搬迁房一经收拾,就成了干净舒适的客房,刘家敏和丈夫加盖了凉亭,绑了吊床,手工打制了木头茶几、桌椅板凳,还把过去吹麦糠用的木制风机、磨面用的石磨子等老物件找出来,摆在院子供人参观。“房子还是那个房子,可总觉得哪里不一样了。”对他们的奇思妙想,村里人佩服不已。
“毕竟我家离景区有段路,一开始没啥人。”刘家敏说,去年,孩子教会她发抖音,于是,上坡找野菜,院里喂鸡子,唱柞水渔鼓、跳广场舞……这些农村生活的片段都成了她拍抖音的素材,很多人循着视频找过来,有人感叹:“还有这么好一个避暑的地方,要不是看抖音都不知道。”
刘家敏的家常菜做得很好,在农村红白喜事上经常是掌勺的厨师,她做饭注重健康,不放过多的调料,食材是自家种的苞谷、洋芋、红豆,或是在山上打的兔叶、叶叶花、灰灰菜,“游客愿意吃当地饭了就跟我们一起吃,晚上再把音响搬出来,在院子唱个歌、跳个广场舞,就像在家里一样随意。”
一吃一住,不少游客流连忘返,成了这里的常客,还介绍家人朋友来。“今年最热的时候房子都住不下,还退掉了几十个人。”刘家敏说,尽管受疫情影响,营业的两个来月也挣了两万块钱,算是这几年最好的收益了。
“今年,政府在村子周边打造了不少新景点,等到春暖花开肯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刘家敏盼望着这一天早点到来。
老陈的“编外亲人”
1月10日早上9点,山阳县高坝店镇金山村的吴成平带着在集市上新买的棉衣,送到由他照料的分散供养户陈万强家里,“快试试看,这是给你买的过年衣服。”吴成平打着手势说,陈万强笑得裂开了嘴,连忙去解外套的纽扣,套上新衣服一看,大小正合适。
陈万强今年68岁,是个聋哑人,没有结过婚,在其父母亲去世后,他就没有了近亲属,被认定为村上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2017年,吴成平还是金山村村主任,他不放心把陈万强交给别人照管,再加上陈万强家离村委会近,照顾起来方便,就申请成为陈万强的照料护理人。
“他除了不能说话,其他还好。”吴成平说,不能说话是陈万强生活的最大阻碍,有啥需求了不能跟人表达,别人说话他也听不见,去商店买个东西都成问题。一开始,吴成平也看不懂陈万强那些复杂的肢体语言,甚至为此闹出笑话。“有一次,他弯着腰,做出痛苦的表情,我以为他饿了,想着给他买点吃的,到了饭馆门口,他死活不进,还把我拉到了村卫生室,后来才搞清楚他是感冒了。”
陈万强不能说话,自然也不能接打电话,一有时间吴成平就去看看他,天气好了,嘱咐他勤晒被褥,下暴雨了,叮咛他不要去河边……随着接触的增多,两人达成了某种默契,“他一打手势,我基本就知道他想干啥。”久而久之,陈万强把吴成平当成了亲人。
“去年,他的房子有些漏雨,汇报到村上及时给收拾了,前不久,他的水龙头又冻坏了,我买了一个新的,找水管员装上了。”吴成平说,疫情放开后,不少人都出现了各种症状,他最操心的就是陈万强,好在陈万强身体底子好,没有大碍。
“等腊月二十五六,我再割点肉买些菜给他送过去,一年到头了,让他也好好过个年。”吴成平笑着说。
2022年春风行中,陈先锋(右一)为赴安徽芜湖务工人员举办欢送仪式。
冀建利在给垃圾运输车做清洁
快递员李永平
回顾2022年,你会怎样评价它?
这一年,始终绕不开疫情这个话题。一些工厂停产、工人停业,旅游行业遭遇寒冬,快递、物流、交通也因此受到影响,在疫情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不容易。
我们得承认,这是不完美的一年,但或许也是成长的一年、奋斗的一年、化茧成蝶的一年。就像成长必然伴随阵痛,才会变得成熟和强大。
在困境面前,不管是医生、志愿者、环卫工、基层干部,还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是命运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大家负重前行,努力发出点点微光,一起照亮了到来的黎明。
在淬炼中成长
对28岁的薛晨来说,这一年,他和众多医护人员一样,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坚守在战“疫”最前线,在百般磨砺中迎来了全新的蜕变。
之前,他只是商州区沙河子中心卫生院一名普通的放射科医生,刚从象牙塔出来,多少有些稚嫩。而这一年,他临危受命,陆续担任部分隔离点医疗组组长,经过一番历练,处理事情成熟了许多。
在隔离点,薛晨带领队员严格执行核酸采集、转运收住、日常消杀、健康监测等工作,确保隔离人员零交叉、零感染。此外,他更像一个24小时在线的“生活管家”,在及时补充医疗、生活必需品的同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为隔离期间情绪产生波动的人员提供心理疏导。
一些隔离人员由于走得匆忙,忘了从家里带常用药品,薛晨就安排医护人员为患者检测血压、血糖等,并协调有关部门第一时间送来药品;面对陌生的环境,有些孩童难免哭闹,致使个别家长情绪激动,不愿配合管控,薛晨便以极大的同理心给予安抚,使紧张的气氛烟消云散……
那段时间,薛晨每天接成百个电话,对各种事务进行安排、汇报、沟通、协调,睡眠时间被压缩到两三个小时。口罩的勒痕深深嵌入脸颊,连日的高强度工作让他直不起腰。一年时间,他瘦了10公斤。
如今,薛晨已返回工作岗位,似乎一切如常。然而,当重启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时,他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千方百计促就业
2022年8月的一天,一名男子急匆匆赶到丹凤县就业服务中心,询问有没有合适的招工信息。原来,男子叫屈三涛,有b2驾照和货运资格证,此前在一个工地拉料,因疫情原因工地停工,后来又去干代驾,但很少有人有代驾需求。“家里人多开支大,两年多了几乎没啥收入,着急得很。”
丹凤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先锋立即表示:“留下电话,我给你想办法!”他连夜联系与本单位有劳务协作关系的京东物流,介绍了屈三涛的情况,3天后,屈三涛如愿入职京东西安物流,成为一名货运司机。目前,他在公司表现突出,月工资达9000多元,还有社保。屈三涛激动地说:“我非常喜欢和珍惜这份工作,感谢陈主任牵线搭桥,改变了我收入不稳定的状况,这个恩情一辈子都不能忘啊!”
屈三涛并非个例,疫情3年,对务工影响很大,而丹凤是个劳务大县,群众的主要收入靠外出打工。如何保证群众收入不减少?这是摆在陈先锋等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他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帮群众找工作。倡导就地就近就业,举办本地企业用工专场招聘4场次,促成近700人找到对口岗位。借助苏陕、西商对口援助平台,积极开展跨省跨区域劳务协作,全年向江苏、西安输出务工人员1268人。
针对疫情期间不能聚集的问题,他们举办3场线上招聘会,动员146名村级就业信息员上门服务,为全县务工人员面对面推介岗位。充分发挥7个驻外务工人员党支部和11个驻外劳务工作站作用,积极搜集珠三角、长三角等用工密集地区不停工企业的用工信息。
同时,陈先锋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开展“点对点”劳务输出,让外出务工人员“出家门,进厂门”,闭环输出,一路绿灯。2022年组织“点对点”劳务输出18批次1286人。
此外,抓住疫情间隙,丹凤县就业服务中心组织8000人赴榆林种收土豆、赴韩城摘花椒、赴关中摘苹果、赴西安搞建筑,人均增收达9000元。
2022年,丹凤县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县广播电视台、镇村就业工作群等平台发布招聘信息83期,为5.4万人提供就业岗位,组织6.3万人外出务工,实现劳务收入9.3亿元。
为了城市更美好
随着强降温、降雪天气预报的发布,1月13日下午4时,北风裹挟着雪花呼啸而过,冀建利正拿着大扫帚清扫市区中心广场至商州区第一初级中学段路面卫生,风吹得她有些站不稳,这种天气下清扫比往常费力许多。
冀建利是商州区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城北所的一名保洁员,也是一个管着12人的小组长。每天清晨5点20分到岗,走时满身月、归时满天星,不知不觉走过了15个年头,冀建利深有感触地说,2022年是她最难忘的一年。
2022年8月,我市因突发疫情,实行静态管理,为降低感染风险,冀建利和同事在中心广场搭的简易帐篷里住了半个月。因没有树木遮挡,晴天,帐篷里闷热难耐;暴雨天,水又灌进来,泡湿了鞋子,弄潮了被褥。“清扫时,要提前半小时穿防护服,干一会儿活,里里外外的衣服全汗湿了。”这次集体生活,是冀建利从未经历过的。
疫情管控放开后,冀建利和同事先后感染,在急缺人手的情况下,她们依然带病上班,只为让市民干干净净迎新年。
平时走在路上,也许是职业习惯,冀建利格外关注路面卫生,看到路上有泡沫等垃圾,就赶紧跑去捡拾。“泡沫最不好清理,刮一点风飞得到处都是。”她解释道。
言谈之间,能听出冀建利对这份工作的珍惜。她说,自己曾是下岗工人,因公益岗招聘才进了保洁队伍。“特别感谢国家照顾,让我有稳定的收入。”她真挚地说。
配送温暖与希望
进入腊月,快递行业越发忙了起来。看着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李永平也不禁沉浸在新年的欢喜里,他拉了一车快递,精神抖擞地向目的地进发。
李永平是商州区圆通快递公司的一名快递员,随着网购的普及,快递量逐年增多,90后的他已经习惯了早出晚归、风餐露宿的生活,同龄人聚会、老家人情礼往这类场合都很难见到他。
2022年,李永平时时内心焦灼。“一个人挣钱,养活一大家子人,如果快递停了,肯定会影响到工资。”他坦言,自己也怕感染上病毒,但比起坐在家里啥都不干,他宁愿出来多送一件快递,“再说了,这事情总得有人去干。”
2022年12月初刚解封时,快递一下子出现井喷式增加,“很多快递员先后阳了,人手不够,我在家休息3天就出来了。”李永平说。他早上6点多出门,扫快件、装车、送货,忙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去,一天下来得跑五六十公里,吃饭也没个准点儿,太忙了就干脆不吃。
苦和累李永平不怕,他偶尔苦恼的是,送货时有些人电话怎么也打不通,一件快递,他们要来回反复送,非常耗时。还有人让把快递放到门房,最后丢了,还得他们赔偿,这对挣辛苦钱的快递员来说,是最不愿遇到的。
前不久,快递行业的工会组织给李永平及其他表现好的快递员送去了米、面、油,这份肯定让李永平开心不已,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新年将近,李永平盘算着多送一天快递,好为两个上幼儿园的孩子买过年的衣裳和玩具。
刘三姐的致富经
山路蜿蜒,村舍寂寂,随着镜头的切换,一座农家小院闯入记者视野,门前小溪,屋后大山,像是记忆深处的老房子……
2022年,柞水县营盘镇龙潭村刘家敏利用自家小院开办的农家乐在抖音走红,城里人纷至沓来,体验这清静自然的乡间生活。
刘家敏姊妹4个,她排行老三,大伙都叫她刘三姐。过去,她一家在西安做木工营生,2017年返乡。“天天在屋闲不住,就想弄个啥事。”刘家敏说,没有过多争议,全家人一致认为开农家乐最合适。
龙潭村距离牛背梁景区13公里,附近沟岔纵横,风景宜人,往上走就是丰北岭,海拔1800米,夏季最高气温不过20多摄氏度,晚上睡觉还得盖棉被。“尤其立秋以后,漫山遍野一片红橙黄绿,不少人开车来我们这里看红叶、赏秋色。”刘家敏说。
由政府安置的搬迁房一经收拾,就成了干净舒适的客房,刘家敏和丈夫加盖了凉亭,绑了吊床,手工打制了木头茶几、桌椅板凳,还把过去吹麦糠用的木制风机、磨面用的石磨子等老物件找出来,摆在院子供人参观。“房子还是那个房子,可总觉得哪里不一样了。”对他们的奇思妙想,村里人佩服不已。
“毕竟我家离景区有段路,一开始没啥人。”刘家敏说,去年,孩子教会她发抖音,于是,上坡找野菜,院里喂鸡子,唱柞水渔鼓、跳广场舞……这些农村生活的片段都成了她拍抖音的素材,很多人循着视频找过来,有人感叹:“还有这么好一个避暑的地方,要不是看抖音都不知道。”
刘家敏的家常菜做得很好,在农村红白喜事上经常是掌勺的厨师,她做饭注重健康,不放过多的调料,食材是自家种的苞谷、洋芋、红豆,或是在山上打的兔叶、叶叶花、灰灰菜,“游客愿意吃当地饭了就跟我们一起吃,晚上再把音响搬出来,在院子唱个歌、跳个广场舞,就像在家里一样随意。”
一吃一住,不少游客流连忘返,成了这里的常客,还介绍家人朋友来。“今年最热的时候房子都住不下,还退掉了几十个人。”刘家敏说,尽管受疫情影响,营业的两个来月也挣了两万块钱,算是这几年最好的收益了。
“今年,政府在村子周边打造了不少新景点,等到春暖花开肯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刘家敏盼望着这一天早点到来。
老陈的“编外亲人”
1月10日早上9点,山阳县高坝店镇金山村的吴成平带着在集市上新买的棉衣,送到由他照料的分散供养户陈万强家里,“快试试看,这是给你买的过年衣服。”吴成平打着手势说,陈万强笑得裂开了嘴,连忙去解外套的纽扣,套上新衣服一看,大小正合适。
陈万强今年68岁,是个聋哑人,没有结过婚,在其父母亲去世后,他就没有了近亲属,被认定为村上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2017年,吴成平还是金山村村主任,他不放心把陈万强交给别人照管,再加上陈万强家离村委会近,照顾起来方便,就申请成为陈万强的照料护理人。
“他除了不能说话,其他还好。”吴成平说,不能说话是陈万强生活的最大阻碍,有啥需求了不能跟人表达,别人说话他也听不见,去商店买个东西都成问题。一开始,吴成平也看不懂陈万强那些复杂的肢体语言,甚至为此闹出笑话。“有一次,他弯着腰,做出痛苦的表情,我以为他饿了,想着给他买点吃的,到了饭馆门口,他死活不进,还把我拉到了村卫生室,后来才搞清楚他是感冒了。”
陈万强不能说话,自然也不能接打电话,一有时间吴成平就去看看他,天气好了,嘱咐他勤晒被褥,下暴雨了,叮咛他不要去河边……随着接触的增多,两人达成了某种默契,“他一打手势,我基本就知道他想干啥。”久而久之,陈万强把吴成平当成了亲人。
“去年,他的房子有些漏雨,汇报到村上及时给收拾了,前不久,他的水龙头又冻坏了,我买了一个新的,找水管员装上了。”吴成平说,疫情放开后,不少人都出现了各种症状,他最操心的就是陈万强,好在陈万强身体底子好,没有大碍。
“等腊月二十五六,我再割点肉买些菜给他送过去,一年到头了,让他也好好过个年。”吴成平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