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情 浪 漫 二 月 二
文章字数:1793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龙抬头”。这一天,人们开展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敬龙祈福,纳祥转运,让美好的愿望同自然万物一道春暖花开,生机盎然。
二月二成为节日,起源于三皇之一的伏羲。《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皇娘送饭,御驾亲耕”。每年二月二,他亲自下地劳动,教化农耕。皇后扮成农妇模样,给他送饭到田间。之后,尧舜禹等帝王效仿传承,赓续至今。
“龙抬头”之说来自一则神话。相传,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天庭震怒,玉帝命令龙王,三年里不得给人间降雨,以示惩戒。善良的龙王看不得人间疾苦,违抗旨意,悄悄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大发雷霆,将龙王逐出天宫,压在大山底下。黎民百姓为感念龙王恩情,日日对天祈祷,最终感化玉帝,在二月二日放了龙王。就这样,民间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叫法。
二月二的传说版本很多,个个美妙动听。同样奇妙的,还有各种有趣的民俗。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农历二月初二,山阳漫川有“剃龙头”之习俗,大街小巷的理发店人头攒动,生意火爆。小孩儿理发,叫“剃喜头”,借龙的祥瑞,保佑孩子平安健康,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年轻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鸿运当头。老年人剃个“光葫芦”,除尽晦气,时来运转。我有一个同事,为了讨头彩,天不亮就去理发店门口守着,年年都是第一个理“龙头”。这天,从理发店走出来的人,个个面容清爽,精神抖擞,焕发着生命活力。
先前,漫川一带年满十二岁的女孩儿,要在二月二穿耳环。妈妈手捏两粒花椒籽儿当麻药,在耳垂上摁揉,等耳朵麻木了,拿起穿有五色花线的小针猛地戳个眼儿,再把花线飞快地拉过去,绑个籽籽儿缀在耳朵上。待女孩出落成大姑娘了,就可戴上精美漂亮的耳环。
“二月二,引钱龙,一年四季财源进。”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讲述:“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打我记事时,龙抬头这天,娘一大早起来,装半簸箕灶洞里的火灰,去平日挑水的泉水眼儿跟前,一把一把将火灰牵连不断地撒到灶屋的水缸旁,画出一条灰色的“引钱龙”,期望它将财源引到家里,财运亨通。娘故去后,我再没见过这个奇特的习俗了。
“二月二,山阳漫川唱大戏。”漫川街心有座联璧式双戏楼,乃清光绪十二年的建筑。北戏楼为单高挑檐,庄重雄浑。三月三、九月九,北戏楼上唱秦腔,又名“秦腔楼”。南戏楼为重檐,飞檐高扬,灵巧精致。二月二、五月五,南戏楼台唱汉剧,亦称“汉阳楼”。每年二月二,繁弦急管,鼓乐声声,扮相俊美的青衣婉转缠绵地唱着汉调,祈福人间。
二月二颇有“情人节”的浪漫。从山阳民歌中可以看出,青年男女喜欢在这天约会,谈情说爱。《丰阳情歌》有:“二月探妹龙抬头,我在南学把书读。文章无心读,妹子呀,一心挂两头。”热恋中的青年,哪有心思读书啊!到了二月二,一溜烟跑到痴爱的靓妹面前,掏心掏肺地诉衷肠。“二月是花朝,郎来看娇娇。娇娇兴得哈哈笑,情哥你来了。”古时的“花朝节”也在二月二。情歌里的男女,爱得热烈大胆,阳光灿烂。
二月二的食俗独特新奇。人们为沾“龙气”,这天吃的风味食品,大都冠以“龙”字。《燕京岁时记·龙抬头》记载:“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民间还有:吃水饺叫“吃龙牙”,啖馄饨称“吃龙眼”,咬麻花叫作“啃龙骨”。圆子为“龙胆”,米饭是“龙子儿”,不胜枚举。
我老家人这天不推磨、不碾米,唯恐砸断龙腰和龙尾。女人也不动针线、不洗衣裳,害怕扎伤龙的眼睛、搓烂龙的皮肤。这种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品德,真好!
二月二还是个“挑菜节”。唐人李淖《秦中岁时记》描述:“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楹盛。”二月二日的曲江,阳光明媚,和风舒畅,人们成群结队地采撷野菜,游乐玩耍,热闹得很。
往年我住漫川时,每年二月二日,都要吆喝几位相好的邻居提篮握铲,去野外剜野菜。漫川的小河口,海拔不足300米,地势低洼,温暖湿润,春天来得早。“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春暖花开,百草生发,野菜被春风唤醒,嫩芽从潮湿的泥土里钻出来,嫩嘟嘟的,再经春雨滋养,清香盈盈。这个时候,山地里有了寻野菜的人,说说笑笑,疯疯闹闹,让节日显得更加丰腴有趣。
二月二,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节气中间,此时,气温回暖,大地返青,雨水渐渐多了起来。“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我老家人忙着犁地、烧火粪、点洋芋、铺地膜种玉米,春耕春播开始了。
二月二成为节日,起源于三皇之一的伏羲。《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皇娘送饭,御驾亲耕”。每年二月二,他亲自下地劳动,教化农耕。皇后扮成农妇模样,给他送饭到田间。之后,尧舜禹等帝王效仿传承,赓续至今。
“龙抬头”之说来自一则神话。相传,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天庭震怒,玉帝命令龙王,三年里不得给人间降雨,以示惩戒。善良的龙王看不得人间疾苦,违抗旨意,悄悄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大发雷霆,将龙王逐出天宫,压在大山底下。黎民百姓为感念龙王恩情,日日对天祈祷,最终感化玉帝,在二月二日放了龙王。就这样,民间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叫法。
二月二的传说版本很多,个个美妙动听。同样奇妙的,还有各种有趣的民俗。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农历二月初二,山阳漫川有“剃龙头”之习俗,大街小巷的理发店人头攒动,生意火爆。小孩儿理发,叫“剃喜头”,借龙的祥瑞,保佑孩子平安健康,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年轻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鸿运当头。老年人剃个“光葫芦”,除尽晦气,时来运转。我有一个同事,为了讨头彩,天不亮就去理发店门口守着,年年都是第一个理“龙头”。这天,从理发店走出来的人,个个面容清爽,精神抖擞,焕发着生命活力。
先前,漫川一带年满十二岁的女孩儿,要在二月二穿耳环。妈妈手捏两粒花椒籽儿当麻药,在耳垂上摁揉,等耳朵麻木了,拿起穿有五色花线的小针猛地戳个眼儿,再把花线飞快地拉过去,绑个籽籽儿缀在耳朵上。待女孩出落成大姑娘了,就可戴上精美漂亮的耳环。
“二月二,引钱龙,一年四季财源进。”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讲述:“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打我记事时,龙抬头这天,娘一大早起来,装半簸箕灶洞里的火灰,去平日挑水的泉水眼儿跟前,一把一把将火灰牵连不断地撒到灶屋的水缸旁,画出一条灰色的“引钱龙”,期望它将财源引到家里,财运亨通。娘故去后,我再没见过这个奇特的习俗了。
“二月二,山阳漫川唱大戏。”漫川街心有座联璧式双戏楼,乃清光绪十二年的建筑。北戏楼为单高挑檐,庄重雄浑。三月三、九月九,北戏楼上唱秦腔,又名“秦腔楼”。南戏楼为重檐,飞檐高扬,灵巧精致。二月二、五月五,南戏楼台唱汉剧,亦称“汉阳楼”。每年二月二,繁弦急管,鼓乐声声,扮相俊美的青衣婉转缠绵地唱着汉调,祈福人间。
二月二颇有“情人节”的浪漫。从山阳民歌中可以看出,青年男女喜欢在这天约会,谈情说爱。《丰阳情歌》有:“二月探妹龙抬头,我在南学把书读。文章无心读,妹子呀,一心挂两头。”热恋中的青年,哪有心思读书啊!到了二月二,一溜烟跑到痴爱的靓妹面前,掏心掏肺地诉衷肠。“二月是花朝,郎来看娇娇。娇娇兴得哈哈笑,情哥你来了。”古时的“花朝节”也在二月二。情歌里的男女,爱得热烈大胆,阳光灿烂。
二月二的食俗独特新奇。人们为沾“龙气”,这天吃的风味食品,大都冠以“龙”字。《燕京岁时记·龙抬头》记载:“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民间还有:吃水饺叫“吃龙牙”,啖馄饨称“吃龙眼”,咬麻花叫作“啃龙骨”。圆子为“龙胆”,米饭是“龙子儿”,不胜枚举。
我老家人这天不推磨、不碾米,唯恐砸断龙腰和龙尾。女人也不动针线、不洗衣裳,害怕扎伤龙的眼睛、搓烂龙的皮肤。这种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品德,真好!
二月二还是个“挑菜节”。唐人李淖《秦中岁时记》描述:“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楹盛。”二月二日的曲江,阳光明媚,和风舒畅,人们成群结队地采撷野菜,游乐玩耍,热闹得很。
往年我住漫川时,每年二月二日,都要吆喝几位相好的邻居提篮握铲,去野外剜野菜。漫川的小河口,海拔不足300米,地势低洼,温暖湿润,春天来得早。“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春暖花开,百草生发,野菜被春风唤醒,嫩芽从潮湿的泥土里钻出来,嫩嘟嘟的,再经春雨滋养,清香盈盈。这个时候,山地里有了寻野菜的人,说说笑笑,疯疯闹闹,让节日显得更加丰腴有趣。
二月二,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节气中间,此时,气温回暖,大地返青,雨水渐渐多了起来。“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我老家人忙着犁地、烧火粪、点洋芋、铺地膜种玉米,春耕春播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