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小事情 为民服务大情怀
文章字数:1882
“你今年准备发展啥产业?你老公今年准备去哪儿务工?”……早春时节,洛南县寺耳镇还透着丝丝的寒意,在脱贫户刘宏丽家中,洛南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派驻寺耳镇寺耳街社区第一书记王丹正在和脱贫群众亲切地交谈,了解新年的产业发展意愿、就业意向。
2022年初,王丹主动请缨,来到距离县城55公里的寺耳镇寺耳街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她始终牢记“抓党建促振兴”的责任和使命,苦干当头,实干为本,从建强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执行党的政策、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入手,全身心地投入驻村帮扶工作中去,用真心办实事,用真情暖民心,赢得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当好党建工作的责任人
上任伊始,为了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王丹积极进行摸底调查,谋划社区党组织阵地建设,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打造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报刊、有书籍的“六有”活动阵地,让广大党员干部有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
王丹还积极组织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开展支部组织联建、产业联促、人才联育、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治理联抓“六联共建”行动,不断夯实社区党组织基础。
同时,她积极协助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制定完善了党员干部考核、民主生活会等各项规章制度,固定学习日、远程教育等一些以前没有条件开展的活动,如今都能正常开展,从而使社区的党建工作逐步迈上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当好乡村振兴的引路人
富民兴村,是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第一要务。寺耳街社区共有17个居民小组、437户1536人,其中,脱贫户124户445人,重点监测户24户82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责任和压力都比较大,一道道“考题”摆在了王丹的面前。
她通过上门入户的方式,第一时间遍访每一个脱贫户和监测户,用最短的时间熟悉了社情,厘清了思路,了解了脱贫户、监测户的所需所想,并迅速确立了“从小事做起、从能做成的事做起、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做起”的工作指导思想。
在走访的过程中,王丹了解到社区缺乏主导产业,老百姓的收入普遍都比较低。她迅速联系单位领导,共同谋划对策,通过一番深入的分析、调查与研究,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及市场等因素,最终决定把连翘种植作为一项增收致富、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单位出资3.2万多元,购回了2万株连翘苗和72卷辣椒地膜,免费分发给脱贫户和监测户,为增收致富、富民强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寺耳街社区属非贫困村,脱贫攻坚项目比较少,基础设施欠账比较大。在王丹的多次争取下,社区先后修建了康沟组、寨子湾组2座便民桥,实施了700米通组路建设,硬化了柴湾至桑坪组700米联组路,极大地补齐了社区基础设施短板,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在搞好基础设施保障的前提下,王丹虚心向老党员和产业能手请教,了解社区增收后劲乏力的根源,分析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因,与社区“两委”及镇上包社区领导多次商讨研究,按照“社区+公司+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群众”的模式、“社区管理、公司运营、合作社实施、基地承载、脱贫户入股分红、群众入社务工”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确定了以种植朝天椒200亩、发展食用菌5000袋为重点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有收入、脱贫户能分红、群众家门口能就业”的奋斗目标,有力地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当好服务百姓的自家人
为了深入村民、融入村民,王丹努力在感情上贴近村民,从内心深处把村民当作自己的“家人”来对待,把解决村民反映的问题当作自己的“家事”来处理。
点点滴滴小事情,为民服务大情怀。王丹经常到脱贫户和监测户家里坐一坐、看一看,到田间地头转一转、问一问,虚心、耐心听取群众的心声。一直以来,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健康帮扶政策如何落地落实,出现了因病返贫情况怎么办等问题。王丹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都及时作以满意、合理的解答。
了解到蒿坪沟组村民范永强因患脑瘤,治疗费用比较大,存在返贫风险,王丹连夜组织召开社区、驻村干部研判会,通过集体研究商量,为范永强一家落实B类低保,并纳入重点监测户。她还呼吁爱心人士、组织群众为其捐款,同时利用水滴筹平台进行捐款。在她的真心关爱、倾情帮助下,范永强一家顺利地渡过了难关。
汛期来临,王丹与社区干部、工作组队员一起巡查尾矿库,检查、补充、更换防汛物资,及时安排对河道进行清淤。她深入到各居民小组对自建房进行安全排查,确保老百姓住得安全放心。
王丹的丈夫远在甘肃庆阳工作,儿子也刚上高中,她克服重重困难,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寺耳街社区乡村振兴的“半边天”。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王丹用青春和汗水、真情和执着、勇气和担当,扎根基层,勇做先锋,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2年初,王丹主动请缨,来到距离县城55公里的寺耳镇寺耳街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她始终牢记“抓党建促振兴”的责任和使命,苦干当头,实干为本,从建强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执行党的政策、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入手,全身心地投入驻村帮扶工作中去,用真心办实事,用真情暖民心,赢得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当好党建工作的责任人
上任伊始,为了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王丹积极进行摸底调查,谋划社区党组织阵地建设,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打造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报刊、有书籍的“六有”活动阵地,让广大党员干部有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
王丹还积极组织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开展支部组织联建、产业联促、人才联育、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治理联抓“六联共建”行动,不断夯实社区党组织基础。
同时,她积极协助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制定完善了党员干部考核、民主生活会等各项规章制度,固定学习日、远程教育等一些以前没有条件开展的活动,如今都能正常开展,从而使社区的党建工作逐步迈上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当好乡村振兴的引路人
富民兴村,是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第一要务。寺耳街社区共有17个居民小组、437户1536人,其中,脱贫户124户445人,重点监测户24户82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责任和压力都比较大,一道道“考题”摆在了王丹的面前。
她通过上门入户的方式,第一时间遍访每一个脱贫户和监测户,用最短的时间熟悉了社情,厘清了思路,了解了脱贫户、监测户的所需所想,并迅速确立了“从小事做起、从能做成的事做起、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做起”的工作指导思想。
在走访的过程中,王丹了解到社区缺乏主导产业,老百姓的收入普遍都比较低。她迅速联系单位领导,共同谋划对策,通过一番深入的分析、调查与研究,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及市场等因素,最终决定把连翘种植作为一项增收致富、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单位出资3.2万多元,购回了2万株连翘苗和72卷辣椒地膜,免费分发给脱贫户和监测户,为增收致富、富民强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寺耳街社区属非贫困村,脱贫攻坚项目比较少,基础设施欠账比较大。在王丹的多次争取下,社区先后修建了康沟组、寨子湾组2座便民桥,实施了700米通组路建设,硬化了柴湾至桑坪组700米联组路,极大地补齐了社区基础设施短板,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在搞好基础设施保障的前提下,王丹虚心向老党员和产业能手请教,了解社区增收后劲乏力的根源,分析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因,与社区“两委”及镇上包社区领导多次商讨研究,按照“社区+公司+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群众”的模式、“社区管理、公司运营、合作社实施、基地承载、脱贫户入股分红、群众入社务工”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确定了以种植朝天椒200亩、发展食用菌5000袋为重点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有收入、脱贫户能分红、群众家门口能就业”的奋斗目标,有力地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当好服务百姓的自家人
为了深入村民、融入村民,王丹努力在感情上贴近村民,从内心深处把村民当作自己的“家人”来对待,把解决村民反映的问题当作自己的“家事”来处理。
点点滴滴小事情,为民服务大情怀。王丹经常到脱贫户和监测户家里坐一坐、看一看,到田间地头转一转、问一问,虚心、耐心听取群众的心声。一直以来,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健康帮扶政策如何落地落实,出现了因病返贫情况怎么办等问题。王丹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都及时作以满意、合理的解答。
了解到蒿坪沟组村民范永强因患脑瘤,治疗费用比较大,存在返贫风险,王丹连夜组织召开社区、驻村干部研判会,通过集体研究商量,为范永强一家落实B类低保,并纳入重点监测户。她还呼吁爱心人士、组织群众为其捐款,同时利用水滴筹平台进行捐款。在她的真心关爱、倾情帮助下,范永强一家顺利地渡过了难关。
汛期来临,王丹与社区干部、工作组队员一起巡查尾矿库,检查、补充、更换防汛物资,及时安排对河道进行清淤。她深入到各居民小组对自建房进行安全排查,确保老百姓住得安全放心。
王丹的丈夫远在甘肃庆阳工作,儿子也刚上高中,她克服重重困难,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寺耳街社区乡村振兴的“半边天”。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王丹用青春和汗水、真情和执着、勇气和担当,扎根基层,勇做先锋,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