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碗会
文章字数:1414
关中汉子吃饭爱端老碗。大家伙儿把吃饭叫咥饭,一个“咥”字足以显示出关中汉子的粗犷、豪爽和血性。他们吃饭最爱的餐具是耀州的高把老碗,端着大老碗在街头咥饭是家乡一带乡村街头的一景。老碗比头还大,他们不坐板凳,一律圪蹴着,下饭菜是油泼辣子,大家伙儿把这戏称“老碗会”。“老碗会”在“陕西八大怪”占了三个——面条像裤带、油泼辣子一道菜、板凳不坐蹲起来。
这种风俗始于何时,无史料可查。至于形成的原因,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很早以前,兵荒马乱,往往人们正在家吃饭,乱兵突然闯入,家中被洗劫一空。于是,每次饭时,家家都派一人在门口望风,望风者蹲在门口边吃边放哨,后来演变成“老碗会”。另一说是自南北朝至金代,先后有成批成群的鲜卑族、羌族、金人等少数民族移居关中,这些游牧民族有野外聚餐的习惯,进而影响到汉族,形成了此风俗。还有人说,这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成员围在一起进餐的遗风,私有制产生几千年,各家吃各家的饭,但进餐方式继承和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究竟孰是孰非?有待史家考证。
“老碗会”的会址是自然形成的。夏天多在宽敞、通风、树荫比较浓密的凉爽之处;春秋和冬天,则必在避风、向阳的暖处。一个村子往往有几个会址,一般说来,十几户至二三十户聚集的区域总有一个会址。除了下雨和寒风呼啸的天气外,几乎每天早饭、午饭时,都有不少人到“老碗会”来吃饭。
我们村的“老碗会”有两个地点,一个是村中央的大槐树下,一个是城门楼。城门楼在村东头,东头的人就近聚在城门楼开“老碗会”;村西头的人则聚在村中央的大槐树下开。有时合二为一,那种情况一般在夏季,城门洞通风凉爽,大家伙都聚在城门洞咥饭。
每逢饭时,男人们一手端饭碗一手端菜碟来参会,各自选择一个位置圪蹴下,有讲究者便脱下一只布鞋往屁股底下一垫当作沙发,便一边咥饭,一边谝起闲传来。老碗里不是玉米糁子就是搅团鱼鱼,碟里是盐水腌的白萝卜,碟边放着几块玉米面粑粑。别看伙食档次不高,嘴里谈论的话题却很广泛:“听说把咱的白米细面都支援给越南啦。”
“那还有假,越南跟美国佬打仗呢。”
“咱中国的陆军世界数第一,抗美援朝时高鼻梁子就叫咱打怕了。”
谝完了国际谝国内,忧完了国家忧自家。话题扯得远也收得快,谈论最多的还是身边的事,这些话题大多是新闻发布形式兼带评论色彩:
“知道不,张三老汉昨个出门讨饭去了。他养了三个儿子却落了个出门讨着吃的下场,唉!”
“李四老汉的两个儿子分家,为争一头肥猪打得头破血流,却没人要老两口。唉,这人老了都不如猪值钱,把他家的!”
手里端着老碗,嘴里信口胡谝。不究出处,不查字典,不取报酬,不纳税款,无人录音,不怕盗版。
村里四老汉过日子啬细,家里伙食很有点差池,因此影响到儿子的婚姻。两个儿子都一门扇高了,却说不下媳妇。四老汉很是熬煎,后来得知人家打听到他家伙食不好,穷。四老汉痛定思痛,狠下决心,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他从改善伙食着手,但凡家里改善生活,他就让一家都去参加“老碗会”,这一招还真有效,很快他的两个儿子就说上了媳妇,这也算我们村“老碗会”的一段佳话。
如今,农村盖起一座座小楼房,农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有的家庭甚至一日三餐“盘上盘下”,街头“老碗会”的风景却日渐消失。悲耶?幸耶?
现在时兴聚餐,聚餐的餐桌上也是笑声不断,可这笑声不是那笑声。那时同在一个饭场吃饭,有人端的肉面、饺子啥的,也不怕人嫉妒;有人端的搅团、玉米糁子、黑馍,也不怕人耻笑。吃饭时一起闲谝说笑,那种乐趣是现在坐在高档餐桌无法想象的。
这种风俗始于何时,无史料可查。至于形成的原因,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很早以前,兵荒马乱,往往人们正在家吃饭,乱兵突然闯入,家中被洗劫一空。于是,每次饭时,家家都派一人在门口望风,望风者蹲在门口边吃边放哨,后来演变成“老碗会”。另一说是自南北朝至金代,先后有成批成群的鲜卑族、羌族、金人等少数民族移居关中,这些游牧民族有野外聚餐的习惯,进而影响到汉族,形成了此风俗。还有人说,这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成员围在一起进餐的遗风,私有制产生几千年,各家吃各家的饭,但进餐方式继承和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究竟孰是孰非?有待史家考证。
“老碗会”的会址是自然形成的。夏天多在宽敞、通风、树荫比较浓密的凉爽之处;春秋和冬天,则必在避风、向阳的暖处。一个村子往往有几个会址,一般说来,十几户至二三十户聚集的区域总有一个会址。除了下雨和寒风呼啸的天气外,几乎每天早饭、午饭时,都有不少人到“老碗会”来吃饭。
我们村的“老碗会”有两个地点,一个是村中央的大槐树下,一个是城门楼。城门楼在村东头,东头的人就近聚在城门楼开“老碗会”;村西头的人则聚在村中央的大槐树下开。有时合二为一,那种情况一般在夏季,城门洞通风凉爽,大家伙都聚在城门洞咥饭。
每逢饭时,男人们一手端饭碗一手端菜碟来参会,各自选择一个位置圪蹴下,有讲究者便脱下一只布鞋往屁股底下一垫当作沙发,便一边咥饭,一边谝起闲传来。老碗里不是玉米糁子就是搅团鱼鱼,碟里是盐水腌的白萝卜,碟边放着几块玉米面粑粑。别看伙食档次不高,嘴里谈论的话题却很广泛:“听说把咱的白米细面都支援给越南啦。”
“那还有假,越南跟美国佬打仗呢。”
“咱中国的陆军世界数第一,抗美援朝时高鼻梁子就叫咱打怕了。”
谝完了国际谝国内,忧完了国家忧自家。话题扯得远也收得快,谈论最多的还是身边的事,这些话题大多是新闻发布形式兼带评论色彩:
“知道不,张三老汉昨个出门讨饭去了。他养了三个儿子却落了个出门讨着吃的下场,唉!”
“李四老汉的两个儿子分家,为争一头肥猪打得头破血流,却没人要老两口。唉,这人老了都不如猪值钱,把他家的!”
手里端着老碗,嘴里信口胡谝。不究出处,不查字典,不取报酬,不纳税款,无人录音,不怕盗版。
村里四老汉过日子啬细,家里伙食很有点差池,因此影响到儿子的婚姻。两个儿子都一门扇高了,却说不下媳妇。四老汉很是熬煎,后来得知人家打听到他家伙食不好,穷。四老汉痛定思痛,狠下决心,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他从改善伙食着手,但凡家里改善生活,他就让一家都去参加“老碗会”,这一招还真有效,很快他的两个儿子就说上了媳妇,这也算我们村“老碗会”的一段佳话。
如今,农村盖起一座座小楼房,农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有的家庭甚至一日三餐“盘上盘下”,街头“老碗会”的风景却日渐消失。悲耶?幸耶?
现在时兴聚餐,聚餐的餐桌上也是笑声不断,可这笑声不是那笑声。那时同在一个饭场吃饭,有人端的肉面、饺子啥的,也不怕人嫉妒;有人端的搅团、玉米糁子、黑馍,也不怕人耻笑。吃饭时一起闲谝说笑,那种乐趣是现在坐在高档餐桌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