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南 豆 腐
文章字数:2485
王玉芳给顾客称豆腐
夫妻俩将烧熟的豆浆倒入豆腐包中过滤
位于西安市新城区八府庄园商业街的洛南豆腐店
俗话说,世间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但是,许多善于吃苦耐劳的洛南人偏偏干着磨豆腐的营生,让细腻鲜嫩、豆香浓郁的洛南豆腐走出秦岭,成为商洛的一个金字招牌。陈卫军、王玉芳夫妇就是把豆腐店开到西安的洛南人。
记者探店
4月6日,记者来到西安市新城区八府庄园商业街,寻找陈卫军夫妻俩的洛南豆腐店。来之前,记者通过电话与这对夫妻联系时,两人满口的洛南腔让记者确认,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洛南人。
记者跟着导航走了很久,终于在周围满是居住区的八府庄二坊找到了陈卫军夫妻的豆腐店。店铺门头并不鲜亮,白色的底板上残留着雨水冲刷的痕迹,看上去有些年头了,但是门口放豆腐的不锈钢盒子干净锃亮,白嫩的豆腐用一片白色的纱布盖着。下午4点多了,顾客你一斤他二斤,不一会儿,80公分见方的一大块豆腐就卖掉了一大半。不管顾客要多要少,王玉芳都是态度温和,娴熟地把豆腐切割整齐,轻轻装进袋子里。
记者一走到店门口,就闻到浓郁的豆浆香味从店里飘出来。经王玉芳带路,穿过四五平方米的小门厅,记者来到操作间,只见整个空间被白色的热气笼罩着,陈卫军正在氤氲的热气中过豆腐。传统的木质十字架上绑着一个白色棉布豆腐包,陈卫军从旁边1.4米口径的大铁锅里舀起烧熟的豆浆,倒进豆腐包里,双手抓着十字架翻倒几下,细腻的乳白色豆浆就顺滑地从豆腐包底部渗流到一个不锈钢桶锅里。
接下来,就是卤
水点豆腐的时刻了。只见陈卫军将卤水慢慢倒进过滤好的豆浆中,随着他手中的勺子慢慢搅动,原本流动的豆浆渐渐凝固成一块块豆花。
水雾散去,记者才看清陈卫军。他的脸被热气熏蒸得泛红,脚上穿着一双高筒雨靴,踩在被水冲刷得洁白的地板上,将豆花用盆子舀起来,倒进旁边铺着棉纱布的三个木质方盒里。等豆花里的水分流得差不多了,他把棉布的四个角向内折叠在一起,用石块压在上面,随着多余水分不停地被挤压出来,一整块豆腐就慢慢地成型了。
陈卫军做豆腐的时候聚精会神,顾不得说一句话。等把豆腐压上,他才擦擦手,给记者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做豆腐确实是个苦差事
陈卫军和妻子王玉芳并不是一开始就在西安卖豆腐的。两人都是洛南人,陈卫军家在县城边的峰岭塬上。今年52岁的陈卫军,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做豆腐了。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弟兄四个,哥哥、弟弟都要上学,陈卫军辍学后就跟着叔叔学做豆腐。
“不上学了,又没有啥手艺,为了养家糊口,再苦的差事也得干。一开始做得不好,就一遍一遍地试,自己摸索。”陈卫军说。慢慢地,他的豆腐越做越好,在洛南县小有名气,县政府招待所、教师进修学校的食堂还有一些餐馆,都让他送豆腐。
“每次剩下一点点,再推着车从东门口走到西门口,基本上就卖完了。当年在洛南县,人家都把我叫‘豆腐王’呢。”陈卫军略带骄傲地笑着说,“但这是个苦差事,干了成十年,就干不下去了,身体受不了。现在都不敢想,那些日子是咋过来的。”
王玉芳给记者讲起了丈夫过去做豆腐吃的苦。陈卫军每天早上用架子车拉着一二百斤豆腐,走四五里山路送到县城,回家的时候再拉上煤炭和黄豆,接着连夜磨豆腐,第二天一早又去送豆腐。“晚上做豆腐做到十一二点,凌晨四点半就要起来,人家六点要开饭哩,得按时送到。”陈卫军解释说,“豆腐得做好,还要卡时间点,天天送,特别累人。”那时候,从塬上到县城都是土路,崎岖难行,下雨下雪更是泥泞不堪,拉着架子车特别难走,更别说还负重几百斤。后来,陈卫军的身体实在受不了了,就改行开农用车,日子也算过得去。
把豆腐店开到西安市
2010年左右,陈卫军在朋友的建议下,又重操旧业,和朋友合伙在西安市南小巷附近开了一家豆腐店,老铁锅烧豆腐非常受欢迎。“豆腐做出来就不愁卖,一天能卖七八百斤。”王玉芳笑着说。但是合伙生意不好做,后来他们还是和朋友分开了。
“我给他教会之后,我们就在八府庄重新开店。过来七八年了,现在生意还行,一天能卖四五百斤豆腐。”陈卫军接着说。
说话间,老顾客金女士来买豆腐。她说:“我几乎每天都要来买豆腐,做麻食、蒸包子、烩菜吃都能行。他家的豆腐味浓,我们全家都爱吃。早上人太多,得排队,我就下班了过来买。”说着,金女士还拿出手机,给记者听丈夫给她发的语音。手机里,她的丈夫说:“我在楼道闻到豆腐香味了,你下班买一块豆腐回来……”原来,金女士就住在豆腐店后面的住宅楼上,只要陈卫军的豆浆烧熟,在楼道上就能闻到香味。
张先生是骑着电动车专门过来买豆腐的。他说:“有一次路过的时候,见别人都在这儿买豆腐,我跟着买了一回,吃着美得很,后来就专门来买。附近超市都有卖豆腐的,但没有他家的好吃,他家豆腐细腻,原汁原味。”
一位60来岁的老人专门从太华路走20多分钟来买豆腐,说她图的就是这家店和人干净利落,豆腐质量好。“我们那边部队上的人都来这儿买豆腐。”她一边急匆匆地往回走,一边说。
说起顾客排队买豆腐的事儿,陈卫军夫妇脸上露出抑制不住的高兴和自豪。每年腊月,买豆腐的人都比平时多得多,天不亮就有人在门口排队。“队从门口排到那边路口,有20多米长。去年腊月,我的一个朋友拍了照片发到朋友圈,结果好多人都问店在哪里,让给捎着买,有的自己吃,有的送亲戚朋友。我做不过来,就让他赶紧把照片删除了。”陈卫军笑着说。
“为啥你的豆腐这么受欢迎?像那些顾客说的,豆腐味浓?”记者好奇地问。
“其实没啥诀窍,就是火候要到,浆必须烧熟,原材料得用最好的。”说着,陈卫军走近门厅摞起来的几十袋黄豆前,双手掬起一捧豆子让记者看。装在半透明的蛇皮袋子里的黄豆,整齐地摞在一进门就能看到的地方,每袋豆子都颗粒饱满,没有杂质。
“得用新豆子,哪怕比别人买的贵五六毛钱,豆子不好就不敢用。”王玉芳说。
这么多年,店里没有请人帮忙,全靠夫妻俩自己起早贪黑地忙碌。陈卫军说:“请人做可能就不是那味了,质量就不能保证。”王玉芳接过丈夫的话茬:“他这人就是在做豆腐上用心,我们也不掺假,就一门心思想做出原汁原味的豆腐。”
现在条件相对好了点,但陈卫军的双腿、双手常年泡在水里,胳膊和腿上都是风湿。“年龄大了,慢慢就干不动了,维持现状就挺满足了。”夫妻俩笑着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