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生漆及其生产工艺
文章字数:2999
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树脂,在空气中逐渐变成黑褐色。它是一种珍贵的优质天然涂料,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剂、耐热、隔水、绝缘和防辐射的作用,被誉为“涂料之王”。据史料记载,远在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期,就用生漆涂饰祭器,到了西周时生漆已广为应用。我国出土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漆器,色泽明亮,艳丽如新,远非现代合成漆所能媲美。现在,生漆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纺织印染业、化工、国防、航空、医药、科技、民用家具和手工艺品各个方面,也是我国传统出口的重要物资之一,以量多质好著称于世。
商南是我国生漆生产重点县之一,不仅有着丰富的漆树资源,也有着悠久的产漆历史。商南的漆树品种繁多,质地优良,主要分大木漆和小木漆两种。大木漆也叫“小刀漆”,俗称“野漆树”,多生长在深山老林中,树型高大、寿命长,结子繁盛,但开割迟,产漆量较低。小木漆也叫“大刀漆”,主要分布在川原地区,多为人工栽培成林,品种主要为火焰子(又名火罐子、茄科头)等,其树形矮小、寿命短,很少结籽,但开刀早,产漆量高,1982年1月在长沙召开的全国漆树品种鉴定会上评为优良品种。还有介乎二者之间、被群众称为“高八尺”“二混子”的品种,兼有大小木漆树的特征。
漆树是商南主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全身都是宝。除产生漆外,其木材纹理美观,耐腐抗蛀,是建筑、交通、制作器具的极佳材料。漆树叶可提栲胶,漆树皮可制取单宁,漆树花是很好的蜜源,亦可入药;漆籽可繁育树苗,也可榨油,其油脂除了食用与浇蜡烛外,可提取甘油、制造肥皂等,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榨油的油饼、油渣又是极好的饲料与肥料。此外,干漆还是一味重要中药,炮制后可用于治疗疾病和外伤止血。我国古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干漆入药“主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有驱虫止咳等功效。所以漆农称:“漆树产八料,即木料、涂料、油料、饲料、肥料、糖料、药料、燃料,全身都是宝。”
生漆是商南著名的传统特产,也是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仅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以“漆”命名的地名来看,就有“黑漆河”“漆树沟”“漆树凹”“漆树牌”“漆树碥”“漆树槽”“漆树埂”等,可谓星罗棋布。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是商南县生漆生产的高峰期,分布在县城、富水、清油河、三角池、小栗园、普峪河、白玉、耀岭河、梳洗楼、赵川乃至河南西坪、荆紫关等地的漆庄与大小漆行有50多家,如著名的“万顺成”“双和森”“秦和公”“茂盛祥”“裕和公”等大漆行,在老河口、襄樊、武汉、扬州等地设立专店,商南生漆远销全国各地以至南洋。当时县教育科征收地方附加税时,就以出卖生漆的数量多少为依据,故称“漆厘金”,不包括自用部分,仅销售量最高年份就达22.5万多公斤。抗战期间,沿海及中原地区先后沦陷,生漆销路受阻,漆行纷纷倒闭,漆农破产,年生漆收购量不足万斤,降到了最低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后,商南县的生漆产量逐年增长,生漆生产得到了全面恢复与发展。改革开放后,商南县更是将传统生漆生产定为“十大拳头经济项目”之一,充分发挥产漆中心区域优势,普遍建立生漆基地,又引进优良品种“大红袍”,使得生漆生产不断发展,从业人员过万,1986年生漆产量3.65万公斤,1990年达到10万公斤。
商南民间割漆工序与工艺
农谚称:“树木知春人迎春,割漆活路有时分。”商南人割漆,一般是夏至开始,至白露结束。有歌诀曰:“谷雨上山看漆园,立夏放水把架拴;夏至三刀开割忙,立秋正红莫等闲。”其具体工序与工艺,分为“定朝”“放水”“开割”与“收漆”。
定朝。商南人割漆时,一天的工作量为“一朝”,通常三天割一次。割漆把式通常轮流采割,需要提前踏勘、选定每朝割漆的范围、数量、路线,并清除沿途与漆树周围的荆棘、杂草,修好道路、步坎与作业蹲位,对于高大的漆树还要绑好脚手架,做好一切前期准备工作。
放水。当地将第一次开割称作“放水”,即选定每棵漆树的开割部位与开割刀数后,将树皮割出一个细小的V形口子,俗称“头刀一条线”。第一刀不收漆,只是让其水分顺刀口流淌出来而已,故称“放水”。割漆须选择漆树发育饱满的一面,主要依据不同漆树枝节与“流漆经路”来定。一般矮小的“茄科头”只割一刀漆口,壮实的大树也有开二至三个刀口的。
割漆。(一)割漆器具。商南的割漆工具主要有漆刀、漆茧子、漆批、漆筒子与漆篓。漆刀系切割漆口皮层的专用刀具,所用漆刀为“n”形,前为刀片锋口,后为刀把手柄,小巧玲珑,便于携带与灵活使用。漆茧子即割漆时接漆汁的特用工具,当地多采用蚌壳,俗称“漆茧子”。割漆时,将蚌壳利口斜插进漆口下寸许处,使得漆口流出的汁液全部流淌进蚌壳中,待后集中回收。漆茧子使用时间长了,上面会留下漆垢,需定期用刀将其刮干净,称作“刮漆茧”。漆批也叫漆刷子,为收漆时将漆茧里接盛的漆汁刮进漆筒子所用。漆筒子是盛装每天所割出的生漆的容器。漆篓也叫“漆箩”,是割漆作业时用来盛装漆茧子、漆刀、漆批和漆筒子等工具的长篮子。
(二)割漆程序。漆树通常为三年两头割,而每朝割一次又要间歇两天,故一般漆农要定三朝漆,以保证每天轮流采割不歇。每朝割漆的最佳时机,一般为上午10时前,因此时露潮未退,树汁正旺盛。漆农一般天不亮就要上坡,天刚蒙蒙亮就要紧张忙碌地开始割漆劳作。首先按预定的路线,在每棵漆树放水处的V形口子上,上下各切两刀,乳白色汁液便会从新切割的皮层里冒出来,再迅速将漆茧子利口斜插进漆口下寸许处,让漆液顺着新漆口全部流淌进蚌壳中,待后集中回收。一般开割三个钟头后,漆口就不再流淌漆汁了,故而需在10时左右就要将一朝漆割完。休息片刻后,就要回头依次将每个漆茧子接盛的漆汁收集到漆筒子中,谓之“收漆”。
(三)割漆的工艺技术。割漆不仅是一项很辛苦的活路,而且要有很高的操作技巧,只有“漆把式”才能割出量多质高的生漆来。割漆的技巧主要体现在切口上,尤其要掌握好刀法,既要眼瞅准,又要手把稳;既要眼尖手快,又要下刀迅速利落,不拖泥带水,做到“一刀下准,切皮均匀,厚不过分(3毫米),刀上干净(不沾漆)”。如果切皮太薄或不匀称,则会影响漆汁的顺畅流出,如果切皮过厚,则会伤树而少割刀数,所以采割时需按照树干粗细掌握:“口长不过半,切皮不过分,割四留六保路径。”漆农总结经验为:“一正二扭,三刀对老口”;“头刀一道线,二刀似鼠眼;三刀成鱼尾,四刀往上撵。五刀割成背,六刀交,七刀算”;“家漆树割个扭筋头,野漆树割个楼上楼”。此外,俗谚称“立秋一半货”,故而还要掌握好节令,力争在秋前盛产期夺高产。
商南油漆工艺
商南不仅有丰富的漆树资源、悠久的产漆历史,其精湛的油漆工艺更是当地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之一。过去,生漆不仅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人们油漆家具的主要涂料。最初的漆器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使用泥子和兑漆技术,主要用来油漆桌几、床、柜、箱、盒、嫁妆等器具,后来发展到推光漆技术,漆器也由生活用品上升为奢侈品、艺术品,赋予了它审美的功能。商南的推光漆生产工艺,原来县工艺厂独家经营,后来发展到联营、私营数十家,生产推光漆桌柜、几案、屏风、壁挂、匾额、盘合、椅架、工艺品等90多个品种,漆面光滑如镜,明亮照人,为一年一度广交会必送展品。如果再镶嵌贝壳、美玉、金银珠宝等饰品,更是光彩夺目,绚丽多姿。有诗赞曰:“生漆净如油,宝光照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入木三分厚,光泽永长留。”
商南是我国生漆生产重点县之一,不仅有着丰富的漆树资源,也有着悠久的产漆历史。商南的漆树品种繁多,质地优良,主要分大木漆和小木漆两种。大木漆也叫“小刀漆”,俗称“野漆树”,多生长在深山老林中,树型高大、寿命长,结子繁盛,但开割迟,产漆量较低。小木漆也叫“大刀漆”,主要分布在川原地区,多为人工栽培成林,品种主要为火焰子(又名火罐子、茄科头)等,其树形矮小、寿命短,很少结籽,但开刀早,产漆量高,1982年1月在长沙召开的全国漆树品种鉴定会上评为优良品种。还有介乎二者之间、被群众称为“高八尺”“二混子”的品种,兼有大小木漆树的特征。
漆树是商南主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全身都是宝。除产生漆外,其木材纹理美观,耐腐抗蛀,是建筑、交通、制作器具的极佳材料。漆树叶可提栲胶,漆树皮可制取单宁,漆树花是很好的蜜源,亦可入药;漆籽可繁育树苗,也可榨油,其油脂除了食用与浇蜡烛外,可提取甘油、制造肥皂等,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榨油的油饼、油渣又是极好的饲料与肥料。此外,干漆还是一味重要中药,炮制后可用于治疗疾病和外伤止血。我国古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干漆入药“主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有驱虫止咳等功效。所以漆农称:“漆树产八料,即木料、涂料、油料、饲料、肥料、糖料、药料、燃料,全身都是宝。”
生漆是商南著名的传统特产,也是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仅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以“漆”命名的地名来看,就有“黑漆河”“漆树沟”“漆树凹”“漆树牌”“漆树碥”“漆树槽”“漆树埂”等,可谓星罗棋布。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是商南县生漆生产的高峰期,分布在县城、富水、清油河、三角池、小栗园、普峪河、白玉、耀岭河、梳洗楼、赵川乃至河南西坪、荆紫关等地的漆庄与大小漆行有50多家,如著名的“万顺成”“双和森”“秦和公”“茂盛祥”“裕和公”等大漆行,在老河口、襄樊、武汉、扬州等地设立专店,商南生漆远销全国各地以至南洋。当时县教育科征收地方附加税时,就以出卖生漆的数量多少为依据,故称“漆厘金”,不包括自用部分,仅销售量最高年份就达22.5万多公斤。抗战期间,沿海及中原地区先后沦陷,生漆销路受阻,漆行纷纷倒闭,漆农破产,年生漆收购量不足万斤,降到了最低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后,商南县的生漆产量逐年增长,生漆生产得到了全面恢复与发展。改革开放后,商南县更是将传统生漆生产定为“十大拳头经济项目”之一,充分发挥产漆中心区域优势,普遍建立生漆基地,又引进优良品种“大红袍”,使得生漆生产不断发展,从业人员过万,1986年生漆产量3.65万公斤,1990年达到10万公斤。
商南民间割漆工序与工艺
农谚称:“树木知春人迎春,割漆活路有时分。”商南人割漆,一般是夏至开始,至白露结束。有歌诀曰:“谷雨上山看漆园,立夏放水把架拴;夏至三刀开割忙,立秋正红莫等闲。”其具体工序与工艺,分为“定朝”“放水”“开割”与“收漆”。
定朝。商南人割漆时,一天的工作量为“一朝”,通常三天割一次。割漆把式通常轮流采割,需要提前踏勘、选定每朝割漆的范围、数量、路线,并清除沿途与漆树周围的荆棘、杂草,修好道路、步坎与作业蹲位,对于高大的漆树还要绑好脚手架,做好一切前期准备工作。
放水。当地将第一次开割称作“放水”,即选定每棵漆树的开割部位与开割刀数后,将树皮割出一个细小的V形口子,俗称“头刀一条线”。第一刀不收漆,只是让其水分顺刀口流淌出来而已,故称“放水”。割漆须选择漆树发育饱满的一面,主要依据不同漆树枝节与“流漆经路”来定。一般矮小的“茄科头”只割一刀漆口,壮实的大树也有开二至三个刀口的。
割漆。(一)割漆器具。商南的割漆工具主要有漆刀、漆茧子、漆批、漆筒子与漆篓。漆刀系切割漆口皮层的专用刀具,所用漆刀为“n”形,前为刀片锋口,后为刀把手柄,小巧玲珑,便于携带与灵活使用。漆茧子即割漆时接漆汁的特用工具,当地多采用蚌壳,俗称“漆茧子”。割漆时,将蚌壳利口斜插进漆口下寸许处,使得漆口流出的汁液全部流淌进蚌壳中,待后集中回收。漆茧子使用时间长了,上面会留下漆垢,需定期用刀将其刮干净,称作“刮漆茧”。漆批也叫漆刷子,为收漆时将漆茧里接盛的漆汁刮进漆筒子所用。漆筒子是盛装每天所割出的生漆的容器。漆篓也叫“漆箩”,是割漆作业时用来盛装漆茧子、漆刀、漆批和漆筒子等工具的长篮子。
(二)割漆程序。漆树通常为三年两头割,而每朝割一次又要间歇两天,故一般漆农要定三朝漆,以保证每天轮流采割不歇。每朝割漆的最佳时机,一般为上午10时前,因此时露潮未退,树汁正旺盛。漆农一般天不亮就要上坡,天刚蒙蒙亮就要紧张忙碌地开始割漆劳作。首先按预定的路线,在每棵漆树放水处的V形口子上,上下各切两刀,乳白色汁液便会从新切割的皮层里冒出来,再迅速将漆茧子利口斜插进漆口下寸许处,让漆液顺着新漆口全部流淌进蚌壳中,待后集中回收。一般开割三个钟头后,漆口就不再流淌漆汁了,故而需在10时左右就要将一朝漆割完。休息片刻后,就要回头依次将每个漆茧子接盛的漆汁收集到漆筒子中,谓之“收漆”。
(三)割漆的工艺技术。割漆不仅是一项很辛苦的活路,而且要有很高的操作技巧,只有“漆把式”才能割出量多质高的生漆来。割漆的技巧主要体现在切口上,尤其要掌握好刀法,既要眼瞅准,又要手把稳;既要眼尖手快,又要下刀迅速利落,不拖泥带水,做到“一刀下准,切皮均匀,厚不过分(3毫米),刀上干净(不沾漆)”。如果切皮太薄或不匀称,则会影响漆汁的顺畅流出,如果切皮过厚,则会伤树而少割刀数,所以采割时需按照树干粗细掌握:“口长不过半,切皮不过分,割四留六保路径。”漆农总结经验为:“一正二扭,三刀对老口”;“头刀一道线,二刀似鼠眼;三刀成鱼尾,四刀往上撵。五刀割成背,六刀交,七刀算”;“家漆树割个扭筋头,野漆树割个楼上楼”。此外,俗谚称“立秋一半货”,故而还要掌握好节令,力争在秋前盛产期夺高产。
商南油漆工艺
商南不仅有丰富的漆树资源、悠久的产漆历史,其精湛的油漆工艺更是当地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之一。过去,生漆不仅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人们油漆家具的主要涂料。最初的漆器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使用泥子和兑漆技术,主要用来油漆桌几、床、柜、箱、盒、嫁妆等器具,后来发展到推光漆技术,漆器也由生活用品上升为奢侈品、艺术品,赋予了它审美的功能。商南的推光漆生产工艺,原来县工艺厂独家经营,后来发展到联营、私营数十家,生产推光漆桌柜、几案、屏风、壁挂、匾额、盘合、椅架、工艺品等90多个品种,漆面光滑如镜,明亮照人,为一年一度广交会必送展品。如果再镶嵌贝壳、美玉、金银珠宝等饰品,更是光彩夺目,绚丽多姿。有诗赞曰:“生漆净如油,宝光照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入木三分厚,光泽永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