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瑛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将“小木耳、大产业”特色食用菌产业作为首位农业产业,在扩规模、提质效、强品牌、深加工、畅流通、促融合上下功夫,统筹推进食用菌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图为柞水县凤凰镇金凤村木耳全产业链项目。
近年来,商洛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全力打造视觉美丽、心灵舒畅的秦岭山水乡村,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图为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秦岭原乡农旅小镇一角。
和煦春风暖商洛
编者按:亲切关怀暖心田,殷殷嘱托催奋进。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首站来到商洛,如春风一般给商洛人民带来希望和信心,也为这个曾经集中连片的贫困山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近年来,商洛广大干部群众将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特别是对商洛的深情嘱托悟于心、践于行,全市上下勠力同心、踔厉奋发,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亮丽答卷。本报今日起在《和煦春风暖商洛》栏目中推出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又是一年春和景明,万象更新。循着春天的足迹,聆听春天的回响。
2020年4月20日,是商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首站来到商洛,先后视察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等工作。他提出的“奋力谱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总体目标和五项要求,是为陕西全面发展擘画的蓝图,也是赋予商洛新时代的一张大考卷。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殷殷期望,催人奋进。
2020年以来,市委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印发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奋力谱写商洛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决定》,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常委扩大会、领导干部会、市委全会作出安排部署,多次召开座谈会研究具体贯彻措施,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宣讲活动,推动全市上下持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奋发作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具体实践,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强化创新驱动、培育发展动能,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动力更强了,城乡颜值更高了,民生红利更多了……商洛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展现出令人振奋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新气象。
打造“一都四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更加明晰
4月的商洛,空气温润,阳光和煦,来自秦岭的山风正徐徐吹拂着商洛大地。沿着丹江岸边走访,两岸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走进秦岭腹地深处,厂房林立,货车来来往往,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2021年,我市秉承创新发展理念,抢抓发展机遇,立足全省高质量发展四类区定位,大胆突破提出将商洛打造成为“中国康养之都”和高质量发展转型区、生态文明示范区、营商环境最优区、市域治理创新区,“一都四区”成为引领商洛发展的重大战略。
协同发展“医、养、游、体、药、食”康养产业体系,着力打造10个康养产业示范园区、10个旅游休闲度假区,开发10个系列健康产品,发展100家康养企业,培育形成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做实叫响“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品牌。抓住西安都市圈建设的战略机遇,积极推进西商融合发展,既对标205万商洛人民,更对标1300万西安市民,通过5到10年建设发展,争取吸引50万西安市民来商洛城区购房康养度假,成为商洛的“新市民”;争取吸引50万西安市民到商洛山水乡村租房康养度假,成为商洛的“新村民”,真正让商洛成为“西安后花园、中国康养城”。
突出结构转型,紧抓动力转型,推进全面转型,加快构建“3+N”现代产业集群,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开辟经济发展、城乡融合、生态文明、改革开放、共同富裕“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抓手,健全完善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推动生态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文明理念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以清除隐性壁垒、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点,以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和相关指标先进城市改革经验为指引,大力实施一批改革创新举措,打造“服务理念最新、办事效率最高、保障政策最活、创业生态最好”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使全市营商环境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持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公共安全保障等体系建设,着力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画卷。
构建政策体系、建立联动机制、梳理任务清单,从规划、部署到行动,一体推进。同时,我市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基础上,增加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比、数字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率、平安建设满意度等8项体现商洛特色的评价指标,根据指标体系制定责任清单,压实包抓领导和牵头部门职责,建立完成进度周报制度,定期报告工作进度、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组建省考目标任务推进专班,针对排名靠后的指标,逐项研究,扎实推动“一都四区”战略落地生根。
全市上下深入推进秦岭“五乱”问题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六清”整治,制定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二十条措施”,狠抓“3+N”产业集群、17条重点产业链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抢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重大机遇,启动实施矿业“五化”建设改造,先后引进国家电网、三峡集团等来商投资,解决工业领域“卡脖子”技术35项,稳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数据显示,2022年我市全年生产总值902.56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22.9亿元,增加值分别增长3.3%、5.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3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81元,分别增长4.5%、6.8%。
实践证明,“一都四区”战略指引的方向和路子符合商洛实际,是新阶段商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所在、希望所在。
加强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底色更加鲜亮
一方好山水,满眼皆覆绿。
漫步城区,天蓝水清;置身乡村,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精神舒畅。地绿、天蓝,云白、水清,空气新鲜,环境优美,处处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美景背后,是我市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写好绿色文章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时明确提出“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样的自然生态美景,谁都不能破坏”的重大要求。商洛全域位于秦岭腹地,承担着守护秦岭的重要责任。
商洛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牢记“国之大者”,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并在全省率先修编出台了《商洛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划定了生态红线、建设控制红线,建立了界碑标识,明确了我市产业、旅游、矿产、水土保持、水资源、植被资源、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利用规划,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完全做到有章可循。实施“河长制”,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创新建立河长制责任“树状图”,细化分解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防治责任,将干部点对点“绑定”到污染点源上,确保责任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建立环境监控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了集实时视频监控、污染源自动监测、环境应急管理、视频会议协商、环境地理信息和数据集中存贮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管理。
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造林”“造景”齐步走,实施绿色生态长廊工程,对丹江、洛河、金钱河、乾佑河、旬河五大流域进行绿化美化治理,强力推进“两岸三线四区”和市区城周绿化,先后实施重点工程90多处,打造了一大批高质量、大规模的绿化样板示范工程。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统揽,先后建设了百余个小而美、小而精的口袋公园,对多个城市大型公园进行改造提升,实现补绿增彩,丰富滨水景观。加快乡村绿化,全市建成国家森林乡村17个,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带的绿化新格局。
针对破坏秦岭生态环境各类典型问题,我市坚持查人深查事,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带头深入一线督导整治工作,对所有问题图斑,逐一研判项目立项、规划、用地、环评、安评、林业等相关手续的合法合规性,做到彻底查清、彻底整治、彻底查处。借助社会力量对问题线索深挖细查,市级同步成立3个专项督查组,推动秦岭“五乱”及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走深走实。
在修复和整治“双轮驱动”下,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2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9天,创历史新高,优良天数连续9年位列全省第一,连续6年进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水环境质量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前列;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土壤环境安全稳定,“山水园林城市、旅游康养之都”成为我市新名片。
坚持项目为王——高质量发展支撑更加强硬
洛南县工业集中区陕西鑫磊恒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车车矿渣原料被送入堆渣区,几道工序后,矿渣被ALC板材生产设备“吃干榨尽”,加工成预制板材,随后被车辆运往成品仓;
在商南县虎之翼电子科技产业园,工业机器人挥动着机械臂,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个个强光手电、潜水手电、头灯被生产出来,这些产品随后将漂洋过海,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
西商城际列车商洛北客站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施工人员昼夜施工,赶进度,抢工期,一派热潮涌动、只争朝夕的景象;
……
暮春时节,走进商洛大地,一批批重点项目如雨后春笋全面铺开,各级各部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各个工地抢时间、抓进度,演绎出了春日里的“速度与激情”。
一浪高过一浪的项目建设热潮,是商洛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必然结果。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创新招商思路、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招商引资的聚力与突破,赢得商贾云集、项目如潮,近年来,成功签约5个抽水蓄能集群项目,引进三峡集团、国电投、中能建等500强企业9家,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千亿元大关,实际利用外资突破一亿美元。去年首届乡党回乡发展大会现场签约了90兆瓦光伏发电、九彩钙镁新材料、百万吨级尾矿综合利用产业化园区、新型防水材料产业园建设、10万吨粮油仓储及物流设施建设等16个项目,总引资53.64亿元。在今年第二届乡党回乡发展大会上,签约西商融合公共医疗合作协议6个,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6个,总引资额59.93亿元。
一流与高效的营商环境,是吸引企业入驻的强磁场、加快项目建设的有力引擎。我市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在办事流程上做“减法”,在优化服务上做“加法”,建成标准化厂房170万平方米,实现企业“拎包入驻”;深入落实各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为主的“四减”行动,办理过程实现全程网办;建立“水电气暖一体化报装”服务机制,实现“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站办理、联合勘验、并联审批”,平均提交材料精简率达到50%,平均办理环节由7个减为1个,压减率达到85%。同时,持续完善破产案件常态化府院合作机制、推进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构建“1+N+1”多元解纷等机制,让企业在公开公平的环境中发展,把“爱我商洛”口号变为实际行动。
为推动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见效,我市全面推行“交地即交证”改革,推进新增工业用地采取“标准地”供应,政务服务的速度和温度加快转化为项目落地效率和贡献率。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工作机制,通过推行联合办公、并联审批、承诺制等,切实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效率,压实工作责任,严密防范风险,确保重大项目建设按时序进度完成投资任务。围绕全年投资过千亿目标,建立了周末现场观摩会、军令状等制度,创新提出建立“五库两单”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推行服务企业家“早餐会”制度和重大招商项目跟踪服务机制,深化“一站办结”“容缺受理”等模式。
当前,西十、西康高铁和洛卢高速、丹宁高速东段项目顺利推进,商州三一绿色建材、镇安钨产业园等一批新材料项目建成,丹凤金山康养产业园、柞水云山湖森林康养度假区等一批康养项目,山阳年产百万套小家电及智能家居、商南精密滑台等一批制造业项目,商洛高新区比亚迪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稳步推进,多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快建设……各类重点项目齐头并进,激发了区域经济新活力,也为商洛进一步追赶超越增添了后劲。
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成色更加饱满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冷暖,始终是总书记心中最深的牵挂。
人民领袖的人民情怀,深深温暖着商洛大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商洛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大事,千方百计把群众的事情办实办好,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近年来,在财政收支矛盾相对突出的情况下,每年约80%的财政支出都投入民生领域,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以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政策和“分级审批”“先行救助”“e救助”等措施,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建成星级养老机构66家,实施健康养老项目14个,新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4个,加快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坚持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制定稳就业16条措施,聚焦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农民工等重点群体,通过劳务输出帮、促进创业带、开展培训促、公岗安置保、工厂基地托,大力促进各类人员就业创业,建成8个县级和98个镇级标准化创业中心,为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越来越多的城乡劳动者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就业,开启了新生活的大门。2022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6万人,农村转移就业49.4万人。
把教育作为利长远的大事来抓,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城区和镇村寄宿制学校小规模学校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领域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措施,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9亿元,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70所,城区新增学位6.4万个,有效缓解了城区学位不足和“大班额”问题。持续加强农村“两类”学校标准化建设,补齐食堂、宿舍、厕所、饮水等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实施农村学校改扩建、维修改造、设备购置等教育项目505个,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大力实施普通高中攻坚行动及提升行动,2020年以来先后有5所新建、1所扩建高中建成投用,全市规划新建、迁建、改扩建中职学校6所。
积极落实惠民医保政策,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8%;三级住院报销比例由三年前的81%、70%、55%,分别提高到85%、75%、60%;透析患者年度最高报销限额由5.4万元提高到6.7万元,职工基本医保支付限额由4万元提高到20万元。2020年以来,累计保障城乡居民997.93万人次,保障城镇职工678.22万人次;积极落实国家药品耗材集采政策,集采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54%。“基本医疗有保障”问题解决,长期困扰广大群众的“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
同时,全面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总结推行“枫桥式”工作法,落实“打防管控建”各项措施,做实做细网格化市域社会治理新机制,实现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一项项民生工程,得到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一件件民生实事,如一缕缕灿烂的阳光,温暖着千家万户。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打造“一都四区”的最终落脚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商洛正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步履更加铿锵
空山新雨、茶树新芽。清明节刚过,位于镇安县达仁镇象园村的茶场里,青翠嫩叶在晨曦中含苞待放。一群戴着草帽的采茶人,或穿梭在茶树间,或身挎竹篓行走于茶林山路之间,抢摘刚冒头的嫩芽,收获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绿水青山之间。
象园村地处镇安县西南部,地理位置偏远,“九山半水半分田”,曾经交通闭塞,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象园村大力发展高山茶叶、种桑养蚕、蜜蜂养殖、魔芋种植等产业,于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如今,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正大踏步向富裕村迈进。
山还是那座山,却变成了“金山银山”。曾经的贫困山村,一幅产业兴、环境美、人气旺的图景变得愈加清晰。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中,商洛把脱贫攻坚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广大干部群众以大地作纸、以奋斗作笔,尽锐出战,合力攻坚,绘制了恢宏壮美的画卷——
截至2020年底,全市实现了7县区全部摘帽、7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7.2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5.34%降至0,建立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移民搬迁机制,19.45万贫困群众搬进新居,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932元增加到10511元,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关键进展,全面完成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积极盘活利用农村资产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商洛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了小康社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商洛乘势而上,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方面,巩固成果,牢牢守住防返贫底线。及时研究出台《建立五强化五确保工作机制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意见》,建成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平台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向1248个村(社区)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实现了有巩固脱贫成果任务的村(社区)帮扶力量全覆盖。全面推行网格化、信息化动态监测,选定2.63万名网格员,实行“人盯人”动态监测,建立“一卡两清单”和“一簿两台账”,全市共落实55880名干部联系帮扶8285户重点监测户、1.06万户潜在风险户和17.08万户脱贫户,3350户重点监测户已消除风险,“五强化五确保”工作机制在全省推广。全面开展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边建设秦岭山水乡村,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两边一补齐”两年行动,打造山清水秀村美的“净美商洛”,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另一方面,接续奋斗,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抓好粮食生产,坚持以“小木耳、大产业”引领“菌果药畜茶”等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和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健全乡村振兴全产业链发展机制,商洛香菇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商洛核桃、商洛香菇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累计11个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71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居全国地市级榜首,柞水木耳荣获“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榜”,跻身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多渠道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深入推进消费帮扶,线上线下双渠道营销,扩大劳务输出,发挥社区工厂、就业帮扶车间和公益性岗位作用,去年全市一产增加值125.77亿元,比上年增长3.8%。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广袤田野美丽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发展潜能加快释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农民富、产业兴、乡村美的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