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先生的商洛情
文章字数:2189
2023年仲春,厉以宁老师和父亲相继过世。不到二十天,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离去了。他们的离去,事前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会这么快离开。在内心深处,我坚信厉老师无论如何能活过95岁,父亲虽然近些年身体有恙,但活过80岁肯定没有问题。因此,他们的过世对我的冲击和打击特别大。很长时间,我都无法从悲痛中走出,同学同事、亲戚朋友一跟我提起他们,我就忍不住泪流满面、心中大恸,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悲伤之余,我不由得回想起2012年8月他们两人的一次见面。
那年8月5日,厉以宁老师带着包括我在内的4名北大师生深入商洛调研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6日下午,他为商洛市的干部群众作了题为“当前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的专题报告。两个小时的报告会,厉以宁老师始终精神抖擞地站在讲台上,从商洛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开始,引用以往调研实践中的案例和各种数据展开分析,与此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和宏观比较研究被他讲得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现场气氛热烈,掌声连连。会后,在听众的蜂拥送行中,厉以宁老师又回答了大家提出的几个问题,他以深厚的经济学造诣和幽默风趣的言语,将原本深奥枯燥的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经济活动相联系,再次赢得了大家的欢呼与掌声。
回到入住的宾馆,我惊讶地发现父亲笑容满面地站在大厅门口,那时的父亲显得很年轻,穿着崭新的白衬衫、黑裤子、凉皮鞋,高大帅气。我赶紧跑过去拉着父亲的手,高兴地走到厉老师和何玉春老师身边,向他们介绍了父亲。厉老师和何老师热情友好地向父亲打了招呼,当时父亲有点拘谨。后来父亲告诉我,没想到能这么近距离地见到厉以宁老师,人家是大教授、大学问家,自己担心说错话或说了外行话,因此有点压力。回到房间,我问父亲是怎么来的,才知道是当时的市政协主席王甲训先生在昨晚了解到我此次陪同厉以宁老师调研,因为时间紧没打算回家也没提前告诉父母时,他才安排人通知父母过来。由于母亲放心不下家里养的两头猪和一群鸡,所以下午就只有父亲赶了过来。
晚上吃饭时,父亲坐在厉老师旁边,厉老师详细地向父亲询问了所在村子的情况、粮食生产的情况和村民外出打工情况等。得知父亲是20世纪60年代的高中生时,厉老师说,那个年代能读到高中很不容易,在乡村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只是后面恢复高考以后为什么不再继续了呢?父亲回答说,当时家里很困难,还有老人和三个孩子需要照顾,就去矿山当了矿工,如果当年参加高考去上学,家里的生活一下子就没有着落了。厉老师和何老师安慰父亲说,他的付出和努力是有回报的,孩子们后来都考上了大学,也算完成了他的心愿。父亲欣慰地点了点头。
送厉老师回到房间休息后,我陪父亲到楼下散步,在大厅的茶座拍了几张合影,给母亲打了问候电话。伴随着茶座轻柔悦耳的钢琴曲,父亲跟我说,厉老师是有名的经济学家,你能跟着他读书,那是咱们家的福分,也是你的幸运,你要珍惜跟厉老师读书学习的难得机会,好好读他让你读的书、思考他让你研究的问题,努力学到一些真知识、真本领,厉老师80多岁了,要有机会就尽可能照顾好他的身体。
第二天早上,因我要陪厉老师去柞水县调研,父亲便回家了。我把父亲送到饭店门口,看着他远去的高大背影,我不禁想起了儿时父亲对我的种种溺爱。从矿山的深井下班一回来,父亲就不顾劳累把我扛在肩上,陪我玩老鹰抓小鸡、射木箭、滚铁环、荡秋千、打水漂等各种游戏,一幕幕场景恍如昨日。我心里默默地想,以后一定要抓紧机会,多陪伴父母,使他们有更多的幸福与欢笑。
后来,每当节假日回家探亲,父亲都要问起厉老师的情况。我也就把陪同厉老师考察调研的情况说给他听,把厉老师的一些观点介绍给他。父亲对厉老师关于土地确权、集体林权改革、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的观点很是赞同,并能用周边村子的一些发展状况进行佐证。2015年开始,我相继写了一批关于厉以宁老师在政协的文章,每篇文章发表后,我都会在回家时带给他看。父亲总是从头到尾很仔细地读过,并就其中的一些提法和观点谈自己的感受。父亲去世后,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紧靠床边的抽屉里整整齐齐地存放着载有我文章的报纸杂志,很多文章上都有父亲多次细读过的痕迹。那一刻,我禁不住再一次泪奔,没有了父亲的痛痛彻心扉。
2019年春节期间,父母从威海大姐家来到北京。我带着父母走访参观了他们前几次来北京时的熟悉地方:从天安门到故宫,从天坛公园到永定门公园,从黄城根小学到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从政协礼堂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我跟父亲说咱们一块儿去看看厉老师、何老师,父亲说春节时候去看望他们的人肯定很多,就不要去打扰人家了。父母回陕西老家半个月后,我在去看望厉老师、何老师时提到了这件事,他们说怎么不邀请你父母来见见啊,要是你早点告知,无论如何都是要请他们来家里一趟的。
没想到4年之后,厉老师和父亲相继离开。虽然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告别,但我对厉老师和父亲的记忆若在眼前,对他们的敬爱、缅怀、追念和牵挂刻骨铭心、魂牵梦绕。也有人说,人生就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只有风雨梨花寒食过,才能懂得亲情的弥足珍贵和岁月的沧桑。北宋苏轼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讲:“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只有在面临长辈和父辈远去不再归的深切悲痛时刻,才能从骨子里深深感受到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从而希望尽可能记录下长辈和父辈的足迹与往事,为后人的血脉、精神和文化传承留下珍贵的记载与记忆。
那年8月5日,厉以宁老师带着包括我在内的4名北大师生深入商洛调研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6日下午,他为商洛市的干部群众作了题为“当前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的专题报告。两个小时的报告会,厉以宁老师始终精神抖擞地站在讲台上,从商洛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开始,引用以往调研实践中的案例和各种数据展开分析,与此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和宏观比较研究被他讲得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现场气氛热烈,掌声连连。会后,在听众的蜂拥送行中,厉以宁老师又回答了大家提出的几个问题,他以深厚的经济学造诣和幽默风趣的言语,将原本深奥枯燥的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经济活动相联系,再次赢得了大家的欢呼与掌声。
回到入住的宾馆,我惊讶地发现父亲笑容满面地站在大厅门口,那时的父亲显得很年轻,穿着崭新的白衬衫、黑裤子、凉皮鞋,高大帅气。我赶紧跑过去拉着父亲的手,高兴地走到厉老师和何玉春老师身边,向他们介绍了父亲。厉老师和何老师热情友好地向父亲打了招呼,当时父亲有点拘谨。后来父亲告诉我,没想到能这么近距离地见到厉以宁老师,人家是大教授、大学问家,自己担心说错话或说了外行话,因此有点压力。回到房间,我问父亲是怎么来的,才知道是当时的市政协主席王甲训先生在昨晚了解到我此次陪同厉以宁老师调研,因为时间紧没打算回家也没提前告诉父母时,他才安排人通知父母过来。由于母亲放心不下家里养的两头猪和一群鸡,所以下午就只有父亲赶了过来。
晚上吃饭时,父亲坐在厉老师旁边,厉老师详细地向父亲询问了所在村子的情况、粮食生产的情况和村民外出打工情况等。得知父亲是20世纪60年代的高中生时,厉老师说,那个年代能读到高中很不容易,在乡村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只是后面恢复高考以后为什么不再继续了呢?父亲回答说,当时家里很困难,还有老人和三个孩子需要照顾,就去矿山当了矿工,如果当年参加高考去上学,家里的生活一下子就没有着落了。厉老师和何老师安慰父亲说,他的付出和努力是有回报的,孩子们后来都考上了大学,也算完成了他的心愿。父亲欣慰地点了点头。
送厉老师回到房间休息后,我陪父亲到楼下散步,在大厅的茶座拍了几张合影,给母亲打了问候电话。伴随着茶座轻柔悦耳的钢琴曲,父亲跟我说,厉老师是有名的经济学家,你能跟着他读书,那是咱们家的福分,也是你的幸运,你要珍惜跟厉老师读书学习的难得机会,好好读他让你读的书、思考他让你研究的问题,努力学到一些真知识、真本领,厉老师80多岁了,要有机会就尽可能照顾好他的身体。
第二天早上,因我要陪厉老师去柞水县调研,父亲便回家了。我把父亲送到饭店门口,看着他远去的高大背影,我不禁想起了儿时父亲对我的种种溺爱。从矿山的深井下班一回来,父亲就不顾劳累把我扛在肩上,陪我玩老鹰抓小鸡、射木箭、滚铁环、荡秋千、打水漂等各种游戏,一幕幕场景恍如昨日。我心里默默地想,以后一定要抓紧机会,多陪伴父母,使他们有更多的幸福与欢笑。
后来,每当节假日回家探亲,父亲都要问起厉老师的情况。我也就把陪同厉老师考察调研的情况说给他听,把厉老师的一些观点介绍给他。父亲对厉老师关于土地确权、集体林权改革、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的观点很是赞同,并能用周边村子的一些发展状况进行佐证。2015年开始,我相继写了一批关于厉以宁老师在政协的文章,每篇文章发表后,我都会在回家时带给他看。父亲总是从头到尾很仔细地读过,并就其中的一些提法和观点谈自己的感受。父亲去世后,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紧靠床边的抽屉里整整齐齐地存放着载有我文章的报纸杂志,很多文章上都有父亲多次细读过的痕迹。那一刻,我禁不住再一次泪奔,没有了父亲的痛痛彻心扉。
2019年春节期间,父母从威海大姐家来到北京。我带着父母走访参观了他们前几次来北京时的熟悉地方:从天安门到故宫,从天坛公园到永定门公园,从黄城根小学到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从政协礼堂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我跟父亲说咱们一块儿去看看厉老师、何老师,父亲说春节时候去看望他们的人肯定很多,就不要去打扰人家了。父母回陕西老家半个月后,我在去看望厉老师、何老师时提到了这件事,他们说怎么不邀请你父母来见见啊,要是你早点告知,无论如何都是要请他们来家里一趟的。
没想到4年之后,厉老师和父亲相继离开。虽然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告别,但我对厉老师和父亲的记忆若在眼前,对他们的敬爱、缅怀、追念和牵挂刻骨铭心、魂牵梦绕。也有人说,人生就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只有风雨梨花寒食过,才能懂得亲情的弥足珍贵和岁月的沧桑。北宋苏轼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讲:“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只有在面临长辈和父辈远去不再归的深切悲痛时刻,才能从骨子里深深感受到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从而希望尽可能记录下长辈和父辈的足迹与往事,为后人的血脉、精神和文化传承留下珍贵的记载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