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 打造聚才引才“强磁场” 汇聚赶超发展新动能
文章字数:2627
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徐世烺担任专家顾问;
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市级人才工作联系点1个、乡土人才工作室9个;
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搭建“政产学”合作平台;
引进“两高一缺”人才22名,刚性引进硕士研究生49名,柔性引进科技专家78名,34名干部人才开展“组团式”帮扶工作;
………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柞水县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锻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为建设“三高三区”新柞水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硬支撑”。
海纳百川 吹响人才汇聚集结号
如花的青春,献给哪里?满腔的热血,挥洒何处?这样的疑问对于90后的张冲来说,答案无疑是回到秦岭最美的地方,助力家乡发展。
从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高校任职的张冲,要不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他很难再回柞水工作。
2022年,柞水县就聚焦基层急需人才,广发“英雄帖”,引进像张冲这样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21名,为基层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带来了新变化。
此外,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助推柞水产业发展起着引领作用。
春暖花开,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曹炜教授再次来到瓦房口镇街垣社区,指导乡土人才宋海东养殖蜜蜂。
曹炜教授针对瓦房口镇街垣社区蜂蜜产业发展实际,为宋海东蜂蜜产学研工作室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推动全镇蜂蜜产业从研发、生产,到加工一体化发展。养蜂产业“乡土人才”技术团队培育蜜蜂养殖专业技术人才13人,带动养殖户40户,助力瓦房口镇“千名人才创新创业”取得实效。
曹炜教授只是科技助力柞水县可持续发展咨询专家组成员之一,该专家组由10名国家重点大学专家和管理人员组成,专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建议、科研攻关、技术指导等服务。
同时,柞水县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高性能结构研究所所长徐世烺担任专家顾问;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创建人才创新创业团队12支和重点创新项目14个,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市级人才工作联系点4家,李玉院士工作站被认定为省级工作站………
柞水县深入开展“双招双引”“归雁计划”“才聚柞水·助力振兴”等活动,引进“两高一缺”人才22名,刚性引进硕士研究生49名,柔性引进科技专家78名,34名干部人才开展“组团式”帮扶工作,为全县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精心用才 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
柞水县杏坪镇中台村地处秦岭腹地,因为山大沟深,“贫穷”“落后”曾经是这里的代名词。
南京市对口帮扶工作组特别是赵福荣等专家人才连续多年倾力支持,帮助发展茶叶2300多亩,填补了柞水茶产业的空白,实现了南茶北移。尤其是将全村156户495人联结到茶产业链上,带动了周边200余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户均收入实现了翻番。
“我们将积极加快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条,丰富产品类别,把‘柞水木耳’等特色产品推向全国。”去年5月19日,国家科技特派团团长、食用菌产业组组长、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长田教授在柞水县召开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对接会上动情地说。
李长田教授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先后到金米、凤街、杏坪等24个村(社区)调研,帮助制定木耳生产地方标准及木耳地理标志地方标准,针对木耳流耳、绿霉、红根等问题建立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点。采集和收集柞水本地木耳类菌株60余份开展杂交育种、品种品比试验,选择3个宜栽品种、培育出新的木耳杂交品种10余个,并在柞水大面积推广。同时,他带队赴重庆、广西等地调研,谋划布局柞水木耳深加工等延链强链项目,打通科技帮扶“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攻克技术瓶颈5项,引进医疗新技术6项,设立重点学科名师工作室2个、名医工作室1个,“小木耳大产业打造柞水木耳三产融合新农庄”在陕西省第六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并顺利晋级国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柞水在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建立全省首家县级“飞地孵化器”,盘龙公司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开发项目获批省“揭榜挂帅”项目,陕西三八妇乐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刘健康教授团队入选2022年全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此外,柞水县举办高素质农民暨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2期,选派54名本土科技特派员下镇村一线提供技术保障。建立三八妇乐人才研发等人才示范点11个,组建6支人才服务团143人,开展送医送教、技术培训、政策宣传、文化演出等服务活动196场次。
育爱结合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这个菜不错,色泽、味道都是上乘,特别是与我们柞水地方菜系一脉相承,特色鲜明!”近日,在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农家乐“春花的院子”,李春花农家厨艺工作室的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柞水十三花”的指定继承人,李春花2008年在朱家湾办起农家乐,当时全村仅有2家,在她的带动下现在发展农家乐216家、高端民宿64个。
李春花农家厨艺工作室只是柞水县重点打造的乡土人才工作室之一。
柞水县推行“产业+人才”“技艺+人才”“基地+人才”工作模式,精心打造了9个乡土人才工作室,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也是充分发挥人才活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柞水县坚持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素质提升、技能人才培养和乡土人才工匠“三大工程”,举办科级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3场次320人次,互派11名党政干部和86名专业技术人才到高淳挂职交流,组织农村实用人才、电商人才技能培训312期4000余人次,培育“土专家”“田秀才”517人,779人获得职业农民认证。
同时,聚焦人才所思所盼,建立党政领导联系人才专家、服务企业家早餐会、人才联络专员等制度,定期组织健康体检、联谊交流、学习培训、座谈慰问,构建政治引领、干事创业、关爱服务多元化服务机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革新时代柞水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在资金扶持、生活补贴、税费减免、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全力保障,大大增强了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强化人才政治吸纳,提拔重用3名高层次人才为科级领导干部,推荐12名非公经济人士当选省市“两代表一委员”,1名非公经济人士当选全国工商联执委会委员。
“我们将坚持把人才作为强县兴县之基、追赶超越之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创新工作,全力打好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悉心育才、真心爱才“组合拳”,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柞水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杜晓宁表示。
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市级人才工作联系点1个、乡土人才工作室9个;
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搭建“政产学”合作平台;
引进“两高一缺”人才22名,刚性引进硕士研究生49名,柔性引进科技专家78名,34名干部人才开展“组团式”帮扶工作;
………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柞水县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锻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为建设“三高三区”新柞水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硬支撑”。
海纳百川 吹响人才汇聚集结号
如花的青春,献给哪里?满腔的热血,挥洒何处?这样的疑问对于90后的张冲来说,答案无疑是回到秦岭最美的地方,助力家乡发展。
从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高校任职的张冲,要不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他很难再回柞水工作。
2022年,柞水县就聚焦基层急需人才,广发“英雄帖”,引进像张冲这样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21名,为基层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带来了新变化。
此外,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助推柞水产业发展起着引领作用。
春暖花开,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曹炜教授再次来到瓦房口镇街垣社区,指导乡土人才宋海东养殖蜜蜂。
曹炜教授针对瓦房口镇街垣社区蜂蜜产业发展实际,为宋海东蜂蜜产学研工作室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推动全镇蜂蜜产业从研发、生产,到加工一体化发展。养蜂产业“乡土人才”技术团队培育蜜蜂养殖专业技术人才13人,带动养殖户40户,助力瓦房口镇“千名人才创新创业”取得实效。
曹炜教授只是科技助力柞水县可持续发展咨询专家组成员之一,该专家组由10名国家重点大学专家和管理人员组成,专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建议、科研攻关、技术指导等服务。
同时,柞水县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高性能结构研究所所长徐世烺担任专家顾问;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创建人才创新创业团队12支和重点创新项目14个,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市级人才工作联系点4家,李玉院士工作站被认定为省级工作站………
柞水县深入开展“双招双引”“归雁计划”“才聚柞水·助力振兴”等活动,引进“两高一缺”人才22名,刚性引进硕士研究生49名,柔性引进科技专家78名,34名干部人才开展“组团式”帮扶工作,为全县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精心用才 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
柞水县杏坪镇中台村地处秦岭腹地,因为山大沟深,“贫穷”“落后”曾经是这里的代名词。
南京市对口帮扶工作组特别是赵福荣等专家人才连续多年倾力支持,帮助发展茶叶2300多亩,填补了柞水茶产业的空白,实现了南茶北移。尤其是将全村156户495人联结到茶产业链上,带动了周边200余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户均收入实现了翻番。
“我们将积极加快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条,丰富产品类别,把‘柞水木耳’等特色产品推向全国。”去年5月19日,国家科技特派团团长、食用菌产业组组长、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长田教授在柞水县召开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对接会上动情地说。
李长田教授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先后到金米、凤街、杏坪等24个村(社区)调研,帮助制定木耳生产地方标准及木耳地理标志地方标准,针对木耳流耳、绿霉、红根等问题建立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点。采集和收集柞水本地木耳类菌株60余份开展杂交育种、品种品比试验,选择3个宜栽品种、培育出新的木耳杂交品种10余个,并在柞水大面积推广。同时,他带队赴重庆、广西等地调研,谋划布局柞水木耳深加工等延链强链项目,打通科技帮扶“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攻克技术瓶颈5项,引进医疗新技术6项,设立重点学科名师工作室2个、名医工作室1个,“小木耳大产业打造柞水木耳三产融合新农庄”在陕西省第六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并顺利晋级国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柞水在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建立全省首家县级“飞地孵化器”,盘龙公司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开发项目获批省“揭榜挂帅”项目,陕西三八妇乐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刘健康教授团队入选2022年全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此外,柞水县举办高素质农民暨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2期,选派54名本土科技特派员下镇村一线提供技术保障。建立三八妇乐人才研发等人才示范点11个,组建6支人才服务团143人,开展送医送教、技术培训、政策宣传、文化演出等服务活动196场次。
育爱结合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这个菜不错,色泽、味道都是上乘,特别是与我们柞水地方菜系一脉相承,特色鲜明!”近日,在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农家乐“春花的院子”,李春花农家厨艺工作室的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柞水十三花”的指定继承人,李春花2008年在朱家湾办起农家乐,当时全村仅有2家,在她的带动下现在发展农家乐216家、高端民宿64个。
李春花农家厨艺工作室只是柞水县重点打造的乡土人才工作室之一。
柞水县推行“产业+人才”“技艺+人才”“基地+人才”工作模式,精心打造了9个乡土人才工作室,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也是充分发挥人才活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柞水县坚持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素质提升、技能人才培养和乡土人才工匠“三大工程”,举办科级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3场次320人次,互派11名党政干部和86名专业技术人才到高淳挂职交流,组织农村实用人才、电商人才技能培训312期4000余人次,培育“土专家”“田秀才”517人,779人获得职业农民认证。
同时,聚焦人才所思所盼,建立党政领导联系人才专家、服务企业家早餐会、人才联络专员等制度,定期组织健康体检、联谊交流、学习培训、座谈慰问,构建政治引领、干事创业、关爱服务多元化服务机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革新时代柞水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在资金扶持、生活补贴、税费减免、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全力保障,大大增强了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强化人才政治吸纳,提拔重用3名高层次人才为科级领导干部,推荐12名非公经济人士当选省市“两代表一委员”,1名非公经济人士当选全国工商联执委会委员。
“我们将坚持把人才作为强县兴县之基、追赶超越之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创新工作,全力打好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悉心育才、真心爱才“组合拳”,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柞水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杜晓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