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游云盖寺镇
陆金凤
文章字数:1381
  因朋友相约,我们一行人再次回到家乡——云盖寺镇。浅夏时节,天空湛蓝如洗,白云自由舒卷,路边绿树青翠欲滴,河水淙淙流淌,极目眺望,地处风凸岭下的古镇就像是小盆地怀中的孩子,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县河杨柳依依,河草青青,明媚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泛起一层层涟漪,古镇的安静、古朴,依然如故。
  相传云盖寺由唐代僧人妙达所建,由于修建时有片云彩常年不散,直到建好后才散去,所以镇因寺而得名。镇内有前后街、大殿、高庙寺、白侍郎洞等景观,近年新增戏楼、云镇水库、花园社区等景观。我们一行从古镇文化广场进入前街,看着修复后的古街,整洁美观,古朴典雅,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连声赞叹不愧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记忆里,少年时我们每天三趟途经石板街,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街旁住着刘姓、顾姓、徐姓等八十多户人家,有大小不同的四合院40多个。这些民居大都是“四水归堂”的天井式庭院,砖木结构,硬山顶加砌高耸的风火墙,有些建筑保存有精美的彩画、砖雕、扶栏,呈现出典型的徽派风格。院落以一进院居多,也有二进院和三进院的,每座院落都比较窄长,部分还有后花园。临街的门面房一般建成二层阁楼形式,安装可以方便装卸的实心木板门。房子看起来非常漂亮,与我们住的四周土房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当时,我们非常羡慕住在街旁的同学,她们上学不仅离学校近,而且父母多为商品粮户口,还能时不时品尝丁家的点心、王家的手工麻花。伴随着向往,我们读完初中,奔波于省内外工作与生活。有的同学一别古镇就是三十几年,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但又不能时时回来。不像我,在县城工作,一有空闲就能回家。我邀请她们品尝丁家点心,友人们拿着一个个点心塞进嘴里,满脸幸福的样子。我知道,他们吃的是对童年、对家乡的怀念与珍惜。我们悠闲地走在街上,万字格窗户仿佛向我们诉说着古镇的过往。偶尔遇见三三两两的人群,想着他们也许跟我们一样奔着乡情、小吃、美食和休闲而来,享受着恬淡和安静,感受着古镇的历史变迁,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寻找灵魂的归处。
  太阳西斜,我们沿着河边漫步,河水清澈见底,空气清新,柔风缕缕,大家寻找一处宽敞地方依石而坐,有的咏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有的轻闭双眼作吐纳状;有的脱掉鞋袜享受水的清凉,脸上洋溢着惬意;有的侧着身子用石头打水漂,溅起的水花清爽美丽,仿佛回到了神采飞扬的少年时代。略作休息,起身前往云镇水库。站在大坝边观望,库水碧波荡漾,淡蓝、青蓝、深蓝,层层变幻,两边连绵的群山上草木繁盛,环湖公路的秀美风光为水库增色添彩。一位友人说:“记得我们有位同学就住在水库边上,现在不知搬到哪里了?”我说可能安置到花园移民小区了。望着眼前的水墨画般的美景,我不禁思绪万千:为了这方净水,很多住户搬迁了,正是他们“舍小家而为大家,舍小业而全大业”才成就了云镇水库。这是一种多么崇高,多么值得讴歌的精神!
  归来途中,一户户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门前花台生长着知名或不知名的花儿,乐呵呵的笑声从这个院落传到那个院落。望着一个个精致而又各具特色的院落,大家同声感叹:“今非昔比呀,不愧为特色小镇!”
  云盖寺镇没有乌镇、大理遐迩闻名,但正是千千万万个与她一样的小镇,历经千秋万代而不衰,承载着他乡游子的乡愁,安顿着漂泊的灵魂,更是布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足迹。夕阳西下,我们兴尽而归,虽有万般不舍,但看到古镇发展得越来越好,发自内心感到欣慰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