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三 婶
贺绪林
文章字数:1296
  三婶的娘家在河南,具体在哪个县她说不清。她不识字,七八岁时被人贩子卖到了陕西,几经转手最终嫁给了三叔。
  三叔家里穷,父母去世早,为了活命他去当兵吃粮。抗战结束后,他解甲归田,父母已经去世,两间茅屋也倒塌了,只好住在城门楼上打更为生。
  那年三婶沿路乞讨来到我们村,在热心人的撮合下三叔娶了三婶。三叔的脾气很臭,动不动就打三婶,三婶身上常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尽管如此,三婶似乎从没产生过离开三叔的念头。
  新中国成立后,搞选民登记,生产队会计问三婶叫啥名,三婶说她叫妮儿。河南人把女孩都叫妮儿。会计又问她姓啥,她说姓柴。会计说“妮儿”这个名不好听,我给你另起一个,你就叫“柴胜英”吧。从此,三婶就有了大名:柴胜英。
  三婶嗓门洪亮,有时天上一句地上一句,不靠谱,加之她是河南人,村子大人小孩都叫她“河南担”。我从没这样喊过她,一来她是我的长辈,更重要的是我吃过她的奶。我虽然不记得了,但母亲给我说过,襁褓中我缺奶吃,恰好三婶也生了女儿,奶水很足,母亲常抱我去她家蹭奶吃。
  那年月家家户户都穷,三婶家尤甚。三婶养了五个儿女,三叔一个人挣工分,加之家底薄,日子很难维系。三婶就出门讨要。三婶打小就讨饭,并不把讨饭当不光彩的事,每天夕阳下山,她挎着篮子满载而归,篮子里是粗细不一、黑白不一、大小不一的馍块。她碰见村里的娃娃就从篮子里取出一个馍块递过去,没有哪家娃娃不要的,娃娃们肚子饿呀。因此,三婶屁股后边常常跟着一群娃娃。母亲说她:“你讨要也不容易,还是紧着家里的几张嘴巴吧。”谁知她满不在乎地说:“明儿还出门呢,饿不着他们。”那时讨饭似乎成了三婶的职业。
  晚年,三叔不幸患了中风,半身不遂,吃喝拉撒都靠三婶伺候。尽管如此,三叔的臭脾气不改,打是不行了,可嘴巴没毛病,一天到晚骂人,当然骂得最多的是三婶。三叔的一位表弟来看望他,便指责说:“哥呀,你这个臭脾气得改改,你把我嫂骂了一辈子,都这样了还骂!”
  三婶在一旁说:“他也是心烦,想骂就骂去,也沾不到我身上。”
  三叔闻言,老泪一下子就涌出了眼眶。打那以后直到三叔去世,他再没骂过三婶一句。
  三叔去世后,三个儿子轮流照料三婶的生活,一人一年。三个儿子倒也孝顺,可三个媳妇不怎么样,特别是老二的媳妇表现得十分差劲,甚至指桑骂槐。老二怕媳妇,不敢言,甚至都不敢怒。
  那一年轮到老二照料三婶,一天三婶外出晚归,街门紧闭,她喊了半天也没叫开门。那一夜三婶在门外坐了一夜,所幸是夏夜。
  三婶喜欢跟人拉闲话,老人拉闲话说的都是儿子媳妇孝不孝顺的事。一次拉闲话时,别人问三婶的媳妇孝不孝顺,三婶说:“可孝顺啦,每顿饭都是第一碗双手递到我手里,不叫妈不开口。”那人说:“我怎么听说你被媳妇关到了门外?”三婶拍着腿亮着嗓子说:“谁胡说哩,没影影的事!我家媳妇待我比她娘家妈都亲。”又说:“媳妇每天都要出工,还要照顾一家老小,不容易咯,不敢谈嫌,不敢谈嫌。”
  这话很快传到了老二媳妇耳朵里,老二媳妇又愧又悔。自此,老二媳妇对待三婶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老大、老三媳妇也向老二媳妇学习看齐。
  多年后,三婶驾鹤西去。葬礼上,亲朋族人给三婶三个媳妇披红挂彩,表彰他们对母亲的孝顺行为,
  一时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