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草根剧团的快乐演出
本报记者 张珍珍
文章字数:2068
    在黄沙桥通江园演出

    王引(右一)在社区演出

    乐队样样俱全

  立秋有一段时间了,秋老虎依然凶猛,暑气弥漫一整天,直到傍晚,阵阵微风拂来,商州城区才有了些许清凉。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在江边散步,或在广场、公园纳凉。
  9月5日晚8时许,在商州区黄沙桥通江园,一场精彩的戏曲演出正在进行。纳凉看戏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把表演的舞台围得严严实实。听完一段唱腔,人们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走近一看,这是一些老年人在表演戏曲,演唱者中气十足,身段动作都有模有样。乐队锣鼓、二胡、梆子、电子琴样样俱全,演员和乐队配合默契,一看就是经过长期排练的。
  表演现场,一个身材高大的女人非常忙碌,来回在两边对坐的乐队演奏者身边沟通、报幕、协调演员,还要上台表演。记者穿过人群过去一问,正在表演的是商州区北乡春风剧舞团,忙忙碌碌的人正是团长王引。
  据王引介绍,他们这个剧舞团是一个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不仅表演传统的秦腔剧目,还表演当地两位作者创编的紧跟时代脉搏、贴近百姓生活的现代剧目。剧团的成立也是由两位作者极力促成,最大的特色便是那些取材于群众生活的现代剧目了。
  今年67岁的王引是商州区沙河子镇红光村人,是一个资深的戏曲爱好者和表演者。年轻的时候,王引就喜欢唱歌跳舞,在种地、摆地摊、打工之余,总是挤出时间学唱秦腔。“我跟着唱戏机、碟片学,唱腔、身段、动作都是自学的。”王引说。
  因为嗓音浑厚洪亮,身材也比较高大,王引学的是净角唱腔,演的角色是人们常说的花脸,最典型的人物是包拯。在秦腔表演中,能胜任净角的人较少。老一辈秦腔艺术家对秦腔花脸行当这样评价:“千生万旦,一净难见。”
  因为角色稀缺,唱得还不错,王引经常被一些民间团队邀请去演出,在当地举办的一些比赛中还得过奖。今年王引参加了商洛市首届原生态民歌民谣戏曲大赛,虽然没有获得名次,但说起来她还是很骄傲的,因为有一定水平才能参加好几场比赛。
  北乡春风剧舞团的组建,是一个偶然,也可以说是一群热爱戏曲的人自然而然地相聚。发起者便是两位戏曲剧本作者蔺坚和张春峰。
  生于1963年的蔺坚是省作协会员,原先主要创作散文和小说,后来经商洛剧团的资深编剧田井制点拨,开始了戏曲创作。从2015年开始,他根据商州区东部孝义镇流传已久的一个孙子救爷爷的传说创作了小戏《孝子贤孙》,以脱贫攻坚为主题创作了小戏《认干大》《光棍娶妻》、秦腔《坚守》《王老汉捐款》,还有以疫情防控为主题的小戏《白衣天使》、表现商洛历史文化的新编历史剧《四皓出山》等,《四皓出山》还荣获2021年度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潜力剧本奖”。蔺坚说:“我创作的剧本主要是紧扣主旋律,取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弘扬忠、孝、仁、礼、信等传统文化,希望能起到一定宣传、教化作用。”
  剧本创作出来了,谁来演?这时,张春峰向蔺坚推荐了王引,因为他在一场演出中见到王引唱得不错。在他们的提议下,王引牵头组织了一些戏曲爱好者和器乐演奏者,于2018年成立了商洛农民文艺家协会演唱团,2021年更名为商州北乡春风剧舞团。
  剧团成立了,但是没有排练场地、没有经费、没有服装,困难重重。“我们天晴时在广场上排练,下雨天躲在人家的楼梯下排练,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没有固定地方,风吹日晒就不说了,还受到过人家的投诉。没有经费,我自己贴钱买了音响、麦克风等。没有衣服,剧团淘汰不要的衣服,我们便拿来用。经常人还凑不齐,今天你有事,明天他来不了。”王引语气坦然地向记者诉说着这些不易。
  虽然这样,五六年来,他们克服困难,排练了全本戏《福寿图》、折子戏《三对面》《二进宫》《三娘教子》等传统秦腔剧目以及蔺坚、张春峰创编的多个新戏,在丹江公园梨园亭、商鞅广场、商州区文化馆、板桥镇等地演出。他们排演的商洛道情《光棍娶妻》参加了2020年陕西省第八届小戏小品展演,荣获优秀组织奖和两项演员奖。王引笑着说:“你今天见到的看戏的人是比较少的,之前好多回演出,看的人那才叫多呢。”
  这几年,他们的演出达五六十场,吸引了许多戏曲爱好者加入团队,赵青芳就是其中之一。赵青芳是一名退休干部,因为看过王引的演出,被其表演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加入剧舞团。赵青芳爱好戏曲,虽然自己不会唱,但她尽力做好后勤。讲起剧团的事,她如数家珍,有多少剧本,剧情都是啥,说得头头是道,并且她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剧舞团的演出作了评价。她认为,这个民间剧团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们排演的剧目具有宣教意义,这也是她愿意加入进来的重要原因。她说:“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深知宣传的重要性,要想工作做得好,宣传必须走在前面。我们演出的戏有脱贫攻坚、孝老爱亲、疫情防控、红色革命等主题,都来源于老百姓的生活,宣传正能量,教人向善,我觉得这很有意义。”赵青芳还把自己精通各种乐器的丈夫也带进了剧团,每场演出基本上都能看到他们夫妻俩的身影。
  王引和丈夫王满良在市区一个小区门房上班,挣钱维持生活。如今,剧团已经发展团员30人,其中有农民、退休干部,还有做生意的。对他们来说,唱戏并不挣钱,甚至还要贴钱,但就是热爱。“我们希望能够到商洛的每个地方去演出,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戏,我有决心和信心把剧团搞得更加轰轰烈烈。”王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