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深入推进秦岭生态保护
文章字数:700
本报讯 (通讯员 梁 川)柞水县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忠诚履行秦岭生态卫士职责,不断增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使命感,筑牢筑实生态环保根基,全力守护秦岭绿水青山,推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柞水县坚持“立边界”与“划网格”齐抓共管,率先开展勘界立标试点工作,及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建成全市首个秦岭智慧监管中心,全县共设置实体界桩153个、电子界桩1263个,扎实推行“人盯人+秦岭保护”机制,压实195名河长、192名林长、240名网格员管护责任,实现了“天地一体化”、网格化与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同步坚持“从严打”与“深入查”有效联动,加大涉秦岭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力度,查处“五乱”问题刑事案件24起30人,行政立案240起、处罚1598万元,采取强制措施27人。坚持“双查”机制,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纪问题线索35件,责任追究84人,以从严执纪执法保持严打严控态势。
坚持“集中治”与“长效管”有机结合,狠抓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质量。截至目前,“五乱”图斑已整改到位64个,1个正在整改;省市专项审计、暗访反馈的29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并销号备案。狠抓建章立制,全面推行联动执法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出台了《责任清单》和考核、问责办法等制度,不断提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同时,坚持“强优势”与“提价值”多措并举,做强做优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通过做大生态价值,建成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三级示范平台,强推矿山“五化”建设,谋划实施了矿山修复治理、储备林、森林碳汇等项目,成功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被评为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县,金米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做法入选国家发改委经典案例。
柞水县坚持“立边界”与“划网格”齐抓共管,率先开展勘界立标试点工作,及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建成全市首个秦岭智慧监管中心,全县共设置实体界桩153个、电子界桩1263个,扎实推行“人盯人+秦岭保护”机制,压实195名河长、192名林长、240名网格员管护责任,实现了“天地一体化”、网格化与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同步坚持“从严打”与“深入查”有效联动,加大涉秦岭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力度,查处“五乱”问题刑事案件24起30人,行政立案240起、处罚1598万元,采取强制措施27人。坚持“双查”机制,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纪问题线索35件,责任追究84人,以从严执纪执法保持严打严控态势。
坚持“集中治”与“长效管”有机结合,狠抓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质量。截至目前,“五乱”图斑已整改到位64个,1个正在整改;省市专项审计、暗访反馈的29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并销号备案。狠抓建章立制,全面推行联动执法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出台了《责任清单》和考核、问责办法等制度,不断提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同时,坚持“强优势”与“提价值”多措并举,做强做优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通过做大生态价值,建成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三级示范平台,强推矿山“五化”建设,谋划实施了矿山修复治理、储备林、森林碳汇等项目,成功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被评为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县,金米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做法入选国家发改委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