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住在梁上
文章字数:1901
外婆家周围,那神秘而犹如童话般的色彩,总是磁铁般地吸引和诱惑着我童年的心,一次次让我为之陶醉、魂牵梦萦!
小时候,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苏沟外婆家。尽管那里地处深山,我们之间相隔大约二十多公里,且山路崎岖坎坷,一去一来,就得走上老半天。
外婆住在一道不大的坡梁上。出了大路,先要小心翼翼地过一座由四根木头并在一起搭建的小桥,然后顺着一段弯弯曲曲的小路,爬上横亘于河谷之间的一座小山梁,那土木结构的房子就近在眼前了,这地方叫“庙台”。
房前屋后,四野开阔。前方三四十米外的树林,由疏及密,由缓及险,深邃幽暗。有一年秋天,我伙同几个伙伴悄悄溜进去,寻食山果“八月炸”和苦李子,饭后外公警告我们说,树林里不仅有胳膊粗的蟒蛇,还有野猪、狼和豹子等凶猛的野兽。所幸,这些我们都没有遇到。只发觉有不少蹦蹦跳跳的松鼠、稀奇古怪的鸟雀在身边时隐时现,发出一阵阵悦耳动听或阴森恐怖的叫声。
房后,长满橡树、药树、皂角树等参天大树。树上,累积的喜鹊窝,我们一时半会儿真的数不清。有的老房子,已被遗弃多年,显得有点破败不堪。而多数,都有喜鹊安居其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每次见时,它们不是在忙于衔柴草筑巢,便是四处觅食哺育儿女,或者在枝头叽叽喳喳,友好地向我们打招呼。
那些树与树的间隔处,恰到好处地分布着形状各异的石头,有点像现在人工筑的河堤公园。穿梭其间,舒适而惬意。林子尽头,山岩如被鬼斧齐刷刷劈下了一角,几十丈高的崖壁底端便是不大不小的河流。呈月牙形绕着坡根舒缓流淌的河水里,鱼蟹悠然自得,天气晴朗时大老远就能一眼瞅见,仿佛触手可及。逆河上行二三里,村头有一处加工粮食的水磨,时常在水的冲力作用下,吱吱嘎嘎地转动,诉说着山村岁月的悠远与沉重……冬天,大河水落石出,水量锐减,弱小的水力根本无法带动水磨,拜年时总见它静止在那里。隔着一层木板的磨坊下面,水声淙淙,时有时无,巨大的圆形水轮齿端挂满冰凌,凛冽而壮观。
房前左侧的场院下,是一面陡坡,绵延至近百米深的河底。坡上斜生出高高低低的树。其中有一棵粗大的皂角,根扎在岩缝中,与其他几种树并肩,枝梢冒出数丈。浑身长满半扎长尖利的刺,看一眼,就有种刺痛感。冬天脱光叶子,挂一树黑长的皂角在风里招摇。每次母亲总捡回不少,在水里泡涨,包在衣物里用棒槌捶洗。
斜对面,被毛竹、冬青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乔木点缀渲染的山峰,隔溪而立,险峻突兀,耸入云端。上空,似乎常年总有一两只苍鹰无休无止地盘旋,在天上重复画着神秘的阴阳八卦图,给人一种苍凉甚或是恐惧之感。凝望一阵,就会眼花晕眩,疑为坠入深海。
场院右侧是一片梯田,田边陡峭的绝壁越接近地面,越凹陷了回去。当地人把其开挖平整,立柱架夯,置石碾石臼,支铁锅蒸笼,正好利用这一空间建起榨油坊。即便是雨雪天,干活也不受影响。方圆十里八乡的人,闲时都把自家的油料作物拿来榨油。记得,好多次冬天去外婆家,油坊都是一片忙碌热闹的景象。相隔数十米,也能闻到丝丝混合的油香,让饥饿的人更加饥饿。
苏沟的山坡上,药树可谓树中望族,老少公母都有。把一棵大树上的药籽打下来,榨成油,只要不嫌弃,一家人吃段时间不成问题。拿来这里的油料,除少量核桃外,以蓖麻、漆籽等杂油料为主,尤以药籽居多。药籽油药味重,一般做饭并不多用。而用它炒油辣椒,又有一种特别的香,食之难忘。每隔一两年,外婆都要装好几瓶给我们。至于菜籽、花生,那时更是稀罕之物,拿来榨油的实在不多。
一次次禁不住想去这里,那位身材高大、裹着小脚、满头银发在脑后挽成卷儿的外婆,她那和蔼慈祥的容貌,宽容大度、热情好客的性格,一开始就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清晰的印象。虽然,她并非我的亲外婆——她膝下有三个女儿,当年,其长女即将与我父亲举办婚礼时,却意外病故,后来亲情难了,彼此相认,即便外婆、外公相继过世,我和他们其余两个女儿间依旧以姨甥相称,世代往来。这些,都是长大后我才知道的。在内心深处我始终认为,她,无异于我的亲外婆。
不管时隔多久,外婆每次见我的言谈举止,似乎好多年都无一例外——不住地用她那有些苍老的手抚摸我的头,牵我的手,笑眯眯地看着我说:“这狗娃子,又长高了一截子……”话语简单朴素,却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温暖,仿佛自己就是一只依偎在她身边的小狗,乖巧而幸福。
有一年,大雪下了一夜,早饭后还有零零星星的雪花飞扬。我随妈妈去苏沟,给外婆和沿途的表叔等好几家拜年。茫茫雪野里,老半天只有我们母子俩高一脚低一脚地在河谷行走,母亲喘着粗气,把胳肘弯儿上沉甸甸的篮子从一侧换到另一侧,我走不动撒气站着时,她冲我笑笑,那温暖而美丽的笑容,像一簇火焰。
这些犹如电影里的特写画面,至今时常在我的梦里浮现!尽管,外婆早已作古数十年。
小时候,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苏沟外婆家。尽管那里地处深山,我们之间相隔大约二十多公里,且山路崎岖坎坷,一去一来,就得走上老半天。
外婆住在一道不大的坡梁上。出了大路,先要小心翼翼地过一座由四根木头并在一起搭建的小桥,然后顺着一段弯弯曲曲的小路,爬上横亘于河谷之间的一座小山梁,那土木结构的房子就近在眼前了,这地方叫“庙台”。
房前屋后,四野开阔。前方三四十米外的树林,由疏及密,由缓及险,深邃幽暗。有一年秋天,我伙同几个伙伴悄悄溜进去,寻食山果“八月炸”和苦李子,饭后外公警告我们说,树林里不仅有胳膊粗的蟒蛇,还有野猪、狼和豹子等凶猛的野兽。所幸,这些我们都没有遇到。只发觉有不少蹦蹦跳跳的松鼠、稀奇古怪的鸟雀在身边时隐时现,发出一阵阵悦耳动听或阴森恐怖的叫声。
房后,长满橡树、药树、皂角树等参天大树。树上,累积的喜鹊窝,我们一时半会儿真的数不清。有的老房子,已被遗弃多年,显得有点破败不堪。而多数,都有喜鹊安居其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每次见时,它们不是在忙于衔柴草筑巢,便是四处觅食哺育儿女,或者在枝头叽叽喳喳,友好地向我们打招呼。
那些树与树的间隔处,恰到好处地分布着形状各异的石头,有点像现在人工筑的河堤公园。穿梭其间,舒适而惬意。林子尽头,山岩如被鬼斧齐刷刷劈下了一角,几十丈高的崖壁底端便是不大不小的河流。呈月牙形绕着坡根舒缓流淌的河水里,鱼蟹悠然自得,天气晴朗时大老远就能一眼瞅见,仿佛触手可及。逆河上行二三里,村头有一处加工粮食的水磨,时常在水的冲力作用下,吱吱嘎嘎地转动,诉说着山村岁月的悠远与沉重……冬天,大河水落石出,水量锐减,弱小的水力根本无法带动水磨,拜年时总见它静止在那里。隔着一层木板的磨坊下面,水声淙淙,时有时无,巨大的圆形水轮齿端挂满冰凌,凛冽而壮观。
房前左侧的场院下,是一面陡坡,绵延至近百米深的河底。坡上斜生出高高低低的树。其中有一棵粗大的皂角,根扎在岩缝中,与其他几种树并肩,枝梢冒出数丈。浑身长满半扎长尖利的刺,看一眼,就有种刺痛感。冬天脱光叶子,挂一树黑长的皂角在风里招摇。每次母亲总捡回不少,在水里泡涨,包在衣物里用棒槌捶洗。
斜对面,被毛竹、冬青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乔木点缀渲染的山峰,隔溪而立,险峻突兀,耸入云端。上空,似乎常年总有一两只苍鹰无休无止地盘旋,在天上重复画着神秘的阴阳八卦图,给人一种苍凉甚或是恐惧之感。凝望一阵,就会眼花晕眩,疑为坠入深海。
场院右侧是一片梯田,田边陡峭的绝壁越接近地面,越凹陷了回去。当地人把其开挖平整,立柱架夯,置石碾石臼,支铁锅蒸笼,正好利用这一空间建起榨油坊。即便是雨雪天,干活也不受影响。方圆十里八乡的人,闲时都把自家的油料作物拿来榨油。记得,好多次冬天去外婆家,油坊都是一片忙碌热闹的景象。相隔数十米,也能闻到丝丝混合的油香,让饥饿的人更加饥饿。
苏沟的山坡上,药树可谓树中望族,老少公母都有。把一棵大树上的药籽打下来,榨成油,只要不嫌弃,一家人吃段时间不成问题。拿来这里的油料,除少量核桃外,以蓖麻、漆籽等杂油料为主,尤以药籽居多。药籽油药味重,一般做饭并不多用。而用它炒油辣椒,又有一种特别的香,食之难忘。每隔一两年,外婆都要装好几瓶给我们。至于菜籽、花生,那时更是稀罕之物,拿来榨油的实在不多。
一次次禁不住想去这里,那位身材高大、裹着小脚、满头银发在脑后挽成卷儿的外婆,她那和蔼慈祥的容貌,宽容大度、热情好客的性格,一开始就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清晰的印象。虽然,她并非我的亲外婆——她膝下有三个女儿,当年,其长女即将与我父亲举办婚礼时,却意外病故,后来亲情难了,彼此相认,即便外婆、外公相继过世,我和他们其余两个女儿间依旧以姨甥相称,世代往来。这些,都是长大后我才知道的。在内心深处我始终认为,她,无异于我的亲外婆。
不管时隔多久,外婆每次见我的言谈举止,似乎好多年都无一例外——不住地用她那有些苍老的手抚摸我的头,牵我的手,笑眯眯地看着我说:“这狗娃子,又长高了一截子……”话语简单朴素,却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温暖,仿佛自己就是一只依偎在她身边的小狗,乖巧而幸福。
有一年,大雪下了一夜,早饭后还有零零星星的雪花飞扬。我随妈妈去苏沟,给外婆和沿途的表叔等好几家拜年。茫茫雪野里,老半天只有我们母子俩高一脚低一脚地在河谷行走,母亲喘着粗气,把胳肘弯儿上沉甸甸的篮子从一侧换到另一侧,我走不动撒气站着时,她冲我笑笑,那温暖而美丽的笑容,像一簇火焰。
这些犹如电影里的特写画面,至今时常在我的梦里浮现!尽管,外婆早已作古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