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灯俗
文章字数:1472
过年挂灯笼贴对联,本是乡村迎新年的一项喜庆活动。但在秦岭南坡的故乡,却流传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那是在很早以前,当地有个叫万家村的地方,不知怎么得罪了龙王,龙王要火神一把火灭了万家村,原因是万家村里没好人。火神纳闷,偌大一个村庄难道就没有一个好人?于是,就装扮成一老者悄然来到人间探访。他刚到万家村口,恰好遇到一中年妇女,只见她身上背了个大孩子,手里拉了个小孩子,小孩子边走边哭。火神感到惊奇,就问她为何背着大的拉着小的。中年妇女回答:“背着的是别人的孩子,拉着的是自己孩子。背着的孩子早早没了亲娘,缺乏母爱,让自己的孩子哭点没有什么。”中年妇女的话说得老者一阵感动,觉得她不就是个好人吗?于是,他告诉中年妇女某月某日有灾难降临,要她在门前挂个红灯笼,并一再吩咐这话不能对别人讲。说完,一转身就不见了踪影。
告别了中年妇女后,老者继续往村里走。走着走着,就发现几个小孩正在羞辱一个叫花子。这时,突然从村里走来个年轻人,他轰走了几个小孩子后,把叫花子拉起来,帮忙整了整衣服,然后从自己带着的包袱里取出一袋干粮送给叫花子,还把叫花子送出村口。火神目睹了这一情形后,问年轻人:“他是你的什么人?”年轻人说:“他是我的救命恩人。”
“怎么讲?”火神问。
“那时我家里贫穷,是他接济了我。只是他家后来被人陷害吃了官司,家道中落就变成这样了。”
听了年轻人的话,老者觉得他也是一个好人,就将给中年妇女讲过的话给他讲了一遍,一转身就不见了踪影。
老者的话令中年妇女和年轻人觉得蹊跷,就将挂灯笼的事说给了家人,家人又说给了村里的其他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万家村。到了火神放火的那天晚上,从天宫往下一看,万家村灯火通明,早已分不清哪家是好人哪家是坏人,索性就没有放火,反正万家村早已是一片火红,便瞒过了龙王保住了万家村。从此,年节挂灯笼的习俗便流传下来,也因此衍生了许多灯俗与灯文化,有送灯、放灯、赛灯、闹灯、灯谜、灯展、灯联等。
这些年俗里,送灯是较为普遍较为热闹的一种。谁家若是生了小孩,当长辈的就要在正月十五前给小孩送灯,为的是让小孩健健康康地成长。据说要连续送三年,也有头两年不送,待到第三年添灯的。不论送灯或添灯,主家都要给孩子买引灯、备烟酒,为的是到了给孩子点灯笼时待客用。送灯时除灯笼外,还要送蜡烛、鱼馍和钱。第一年送灯时随一个鱼馍,第二年要在随的大鱼上背一个小鱼,第三年要背两个小鱼,以示“年年有余”之意。所送的蜡烛和钱要用红头绳拴在灯笼上,钱的多少以自家的经济状况量力而行,有1元2元的,有5元10元的,也有50元100元的。最讲究的是灯笼,通常是一年红,二年明,三年要送铁丝笼。于是,一进入正月,集市上那些做灯笼、倒石蜡、蒸鱼馍的手艺人就忙碌起来,他们要赶在正月十五前做好这些,好让有送灯需求的人前来采购。这样,正月十五前的大小集市上,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灯笼就成了最美的风景。
如今,这种传统的放灯形式已渐行渐远,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灯谜、灯展、灯光秀、春联大赛让人目不暇接。
而值得一提的是,灯笼习俗早已被引申到祭祀之中。每到过年时节,人们都要为逝去的老先人送灯。因为,在他们认为,阳间人过年,阴间里的人也在过年,后人为了能给逝去的先人们送去吉祥,便在日落时分,就将早已扎好的灯笼挂在先人的坟前,以示对先人的纪念。
随着电的广泛应用,故乡人无论是在屋檐下挂灯笼还是给先人坟上送灯,都不再是点燃蜡烛或煤油灯,而是将电灯泡装进纸灯笼里挂于门前,给坟前放上装有电池的灯,这种既简便又文明的方式,不仅避免了火灾的发生,还为乡村的夜晚制造了光明与辉煌。
那是在很早以前,当地有个叫万家村的地方,不知怎么得罪了龙王,龙王要火神一把火灭了万家村,原因是万家村里没好人。火神纳闷,偌大一个村庄难道就没有一个好人?于是,就装扮成一老者悄然来到人间探访。他刚到万家村口,恰好遇到一中年妇女,只见她身上背了个大孩子,手里拉了个小孩子,小孩子边走边哭。火神感到惊奇,就问她为何背着大的拉着小的。中年妇女回答:“背着的是别人的孩子,拉着的是自己孩子。背着的孩子早早没了亲娘,缺乏母爱,让自己的孩子哭点没有什么。”中年妇女的话说得老者一阵感动,觉得她不就是个好人吗?于是,他告诉中年妇女某月某日有灾难降临,要她在门前挂个红灯笼,并一再吩咐这话不能对别人讲。说完,一转身就不见了踪影。
告别了中年妇女后,老者继续往村里走。走着走着,就发现几个小孩正在羞辱一个叫花子。这时,突然从村里走来个年轻人,他轰走了几个小孩子后,把叫花子拉起来,帮忙整了整衣服,然后从自己带着的包袱里取出一袋干粮送给叫花子,还把叫花子送出村口。火神目睹了这一情形后,问年轻人:“他是你的什么人?”年轻人说:“他是我的救命恩人。”
“怎么讲?”火神问。
“那时我家里贫穷,是他接济了我。只是他家后来被人陷害吃了官司,家道中落就变成这样了。”
听了年轻人的话,老者觉得他也是一个好人,就将给中年妇女讲过的话给他讲了一遍,一转身就不见了踪影。
老者的话令中年妇女和年轻人觉得蹊跷,就将挂灯笼的事说给了家人,家人又说给了村里的其他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万家村。到了火神放火的那天晚上,从天宫往下一看,万家村灯火通明,早已分不清哪家是好人哪家是坏人,索性就没有放火,反正万家村早已是一片火红,便瞒过了龙王保住了万家村。从此,年节挂灯笼的习俗便流传下来,也因此衍生了许多灯俗与灯文化,有送灯、放灯、赛灯、闹灯、灯谜、灯展、灯联等。
这些年俗里,送灯是较为普遍较为热闹的一种。谁家若是生了小孩,当长辈的就要在正月十五前给小孩送灯,为的是让小孩健健康康地成长。据说要连续送三年,也有头两年不送,待到第三年添灯的。不论送灯或添灯,主家都要给孩子买引灯、备烟酒,为的是到了给孩子点灯笼时待客用。送灯时除灯笼外,还要送蜡烛、鱼馍和钱。第一年送灯时随一个鱼馍,第二年要在随的大鱼上背一个小鱼,第三年要背两个小鱼,以示“年年有余”之意。所送的蜡烛和钱要用红头绳拴在灯笼上,钱的多少以自家的经济状况量力而行,有1元2元的,有5元10元的,也有50元100元的。最讲究的是灯笼,通常是一年红,二年明,三年要送铁丝笼。于是,一进入正月,集市上那些做灯笼、倒石蜡、蒸鱼馍的手艺人就忙碌起来,他们要赶在正月十五前做好这些,好让有送灯需求的人前来采购。这样,正月十五前的大小集市上,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灯笼就成了最美的风景。
如今,这种传统的放灯形式已渐行渐远,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灯谜、灯展、灯光秀、春联大赛让人目不暇接。
而值得一提的是,灯笼习俗早已被引申到祭祀之中。每到过年时节,人们都要为逝去的老先人送灯。因为,在他们认为,阳间人过年,阴间里的人也在过年,后人为了能给逝去的先人们送去吉祥,便在日落时分,就将早已扎好的灯笼挂在先人的坟前,以示对先人的纪念。
随着电的广泛应用,故乡人无论是在屋檐下挂灯笼还是给先人坟上送灯,都不再是点燃蜡烛或煤油灯,而是将电灯泡装进纸灯笼里挂于门前,给坟前放上装有电池的灯,这种既简便又文明的方式,不仅避免了火灾的发生,还为乡村的夜晚制造了光明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