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青瓷色的水韵
余显斌
文章字数:1412
  一叶帆,轻如鸟翼,贴在晴蓝的天边水际,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船上人衣袖飞扬,或背手而立,看两岸田园,高声吟哦;或横一支笛,吹奏着一曲悠扬婉转的曲子;或和船工谈着沿途风俗、风情。
  运河,将诗情画意一路铺展,一路勾勒。
  更何况,晴日里,运河两岸,花色荡漾,带着水光,带着清韵,带着一种青瓷底蕴。丝雨霏霏时,雨也是天青色的。因为,运河水一路流淌,一路滋润,将天光滋润成青嫩色,将水光滋润成青嫩色,衬托出的雨丝就亮亮的,晶莹着。
  船在水上走,人在船上站,就如倒映在青瓷光晕中:有人吟诗,一个个平仄的音韵,在青瓷光晕中流洒;有人采莲,笑声在青瓷光晕中回荡。还有笛音、箫音,琵琶声也在青瓷世界中回荡。在这样的背景沁润下,人是容易感情激荡的,无论是乡愁、乡思,还是见景抒情,都随意而发,流畅如水,自然如珠,成为运河最美的点缀。
  隋以前的文化,和隋以后的翰墨不同。
  隋以前,文化以西北为主,里面多的是金戈铁马,是弯弓射天狼,显得粗犷、质朴、强健,如铜鼎,中间少细腻,少温婉,少柔情。即使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句子;有“罗袜生尘”的描述,可用词响亮,少有清幽的、细微的词句,更少细腻的内心描摹。隋前文字,也因此总缺少一缕水意,缺少那种沁入骨髓的温情。到了唐宋,中国文字变了,不再如沙场战将,叱咤奔腾,而是陌上书生,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将豪情和多情融入一体,让文字闪现一缕水光,一袭水色,变得细腻、柔软。于是,中国文字就有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纤毫毕现;有了“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散;有了“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细致入微……这是因为,他们一日日和水为伴,来往水上,眼睛变得更亮,心灵变得更为饱满,笔端的描写也变得更为精细,不但如汉朝文化画形,更画神。画“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美丽;画“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天真;画“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画“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的多情婉转!
  南北文化,随着运河水出现,相互渗透,相互滋润。
  也因为运河出现,让南北经济互通有无,一个个码头,一个个集镇,一座座都市在花光绿色中掩映着,繁华着,出现在炊烟笛声里。
  码头上,总有帆船停泊,货物上船,或卸下;有来往行人在烟花时节去江南,看无边莲叶、断桥明月、深巷柴扉;或者小舟一只,竹管笔一支,远行长安或汴梁,走向科场,想要金榜题名,一日看尽长安花,踏花归去马蹄香。因此,这里就形成了都市,有了长长的石板小巷,有了粉墙黛瓦,高楼林立,有“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繁华;有清明上河世界的烟火锦绣、茶馆优雅、诗酒年华;有了“长安一片月”的晶莹清亮;有了“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典雅。至于沿水集镇,随处皆是,乌镇、南浔、塘栖、锦溪、杨柳青……一座座古镇,名字就带着平仄,带着水意。古镇上,少不了雕花镂纹的戏楼,上面二乎咿呀,水袖轻扬;少不了有文庙,飞角翘檐,弥漫着文字、文化的韵味,让小镇多一缕书香,多一缕文化味道;少不了出现会馆,天井院中竹影琳琅,栀子花盛开;高楼上有古琴铮铮,细雨中有芭蕉沁嫩。
  因为一条运河,一路翰墨,一路书卷气张扬着,弥漫着。
  也是因为一条运河,一路繁华一路歌。
  运河,是一项环保工程。那个诗歌帝王,带着他的诗情画意,他的浪漫情怀,在华夏大地上开凿一条运河,将华夏文化滋润得一片锦绣,鸟语花香,更让这片大地烟火兴盛,灿烂如花。
  运河长流,盛世永远如花,时光一片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