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庐江
文章字数:1952
五月,我去了一趟庐江。
今年回合肥小住,本没有去庐江的想法。庐江就在家门口,随时都能去,谈不上诗和远方,而且,庐江也没有高山大川。从地图上看,庐江属于大别山边缘,对于我这个在大别山腹地长大的人来说,也没有新奇和心动的地方。
对庐江,我并不熟悉,却记忆深刻。二十世纪末,我还在安徽做记者,帮庐江一名受伤害致残的青年女子伸张正义,为此还修改了司法鉴定中的某项条款,省里一家都市报以头版头条报道过。那是我第一次去庐江,坐长途汽车从早晨颠簸近中午才到,觉得非常遥远。几年后,一个搞音乐的朋友去庐江钓鱼,我跟着去散心,从当地人口中证实那名女子已过上安稳生活,心下释然。那两趟,我像一只鸟匆匆飞去飞来,没顾上看一眼庐江模样。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时光恍惚,竟有一种无法触摸的虚幻感。当曾经的同事说“去一趟庐江,去看看合肥后花园”,我觉得像是唤醒了什么,有着意外重逢的欣喜。
一个人与一个地方,或许真的有着某种缘分的存在。
如今去庐江,几十公里,坐车个把小时就到了。这速度让我意外,也太快了吧。或许心理上接受了温柔的暗示,毕竟庐江于十多年前就已划归合肥;再者,这些年合肥发展势猛,将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也囊括麾下,城区变得辽阔,日渐繁华;更重要的,是道路四通八达,畅行如风。
汽车奔跑在庐江大地上,丘陵、平原或水乡,不慌不忙一一闪过。视野及处,绿色涂抹于旷野,映衬着一片片丰富的黄,让人想起画家笔下那些山乡的姿态和浪漫。油菜和麦子皆以醉人的黄色表达成熟的欲望,渴望收获后归家。五月的风温柔拂过,卷起波光粼粼的热情。山水写意,总是恣意奔放。
情不自禁走入自然中去,走入古街,慢行细品,身心感受。大半天工夫,参观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逛果树老街、云里安凹,走庐南川藏线、黄屯老街,还有矾矿工业遗址。虽然走马观花,感受却是实实在在。
黄屯老街令人惊讶,竟然是形成于汉,自唐宋繁荣至今。这样的古朴老街,真是难得。街道两旁,那些居民摆卖的一些手工痕迹浓重的农具、生活用品,都能唤起我心中的记忆。沿老街漫步,古意悠悠,亲切地攀爬上心头。
都市的喧嚣不见了踪影,世界属于这乡野老街,幽静雅致。短暂时光中,领略这两重感受,似乎也只有现代生活才能呈现出如此喜剧:一转身,一颗心便像一颗石子落入水中,沉入沉静。
天南地北,去过的地方已经不少。我对各地的景观其实并不苛求,地形地貌就像一年四季,各有姿色,各有魂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气息。这种独特,更多的还是人文景观的不同。人杰地灵,自有深意。蝉与鸟,喜欢依在树上远瞩和生活,我却喜欢依靠历史之树,寻找精神的依恃。我感兴趣的,多是那些有趣的人物曾经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时光漫漫,往往会造就一个个谜一样的神奇存在。这是历史的肌肉记忆。
仔细打量一下庐江,面积2348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却是人文荟萃。“华东第一泉”汤池温泉天下闻名,王安石为此留下诗句;冶父山被誉为“江北小九华”,相传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在此铸剑而得名,36平方公里的冶父山森林公园是4A级旅游景区;三国人物周瑜墓坐落于此,建有“周瑜文化园”;还有,晚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抗战名将孙立人等等,都是庐江人。
位于黄屯老街的方何宗祠,把我惊了一下。这座宗祠,怎么有方何两姓氏?原来,明朝方孝孺拒绝拟写“篡位”诏书,触怒明成祖朱棣,惨遭“诛灭十族”,方家后裔方友谅避难迁徙至庐江,“因郡更氏,易方为何”,改姓何,以防朝廷追捕。方家就此创立祖训:生者姓何,入土姓方。方家人在死后恢复原姓,至死不渝方家心。想来的确惨烈。六百多年过去,方何宗祠无言地矗立,像一座碑。方孝孺那样的人,后世还会再有吗?方孝孺所处的那样的时代,后世应该不会再有。然而,时光遥远,谁又知道呢?
大别山至庐江,已是强弩之末,山势小巧近乎玲珑,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气息,安静、洁净、精致又不失豪气的烟火气息。从那些历史悠久的老街,从饭桌盘子里菜的分量,从依山傍势筑起的民居小楼,都能感受到这种气息的存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应该是时光沉淀下来的一种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像那山坡上的云,像那水面上的雾,自然而然,自由自在,无处不在,是温馨、柔软、淡雅的情态,是掩盖不住的生命能量。
晚上,歇在虎凹欢乐茶谷。这是一个山势不高的狭谷,与上午看过的云里安凹有点相像。青山白云,山风阵阵,水池、草坪、树木、山石、甬道、小楼,清雅叠翠,势如飘逸。想这荒野山谷,能筑起这一片园林似的家园,与天地山水相合,不禁欣然。
关了灯,躺床上也能看见漆黑夜空的繁星闪烁。有虫鸣和蛙声传来,其中一只壮年青蛙的叫声,让我想起金庸笔下那些武林人物的仰天长啸。
一夜无梦,由此感受到“后花园”的魅力。对人来说,梦是精神负担,无梦才是真,不起波澜,灵魂安宁。这是佛家追求的境界。一个让人无梦、能一觉睡到天亮的地方,一定是个好地方。
今年回合肥小住,本没有去庐江的想法。庐江就在家门口,随时都能去,谈不上诗和远方,而且,庐江也没有高山大川。从地图上看,庐江属于大别山边缘,对于我这个在大别山腹地长大的人来说,也没有新奇和心动的地方。
对庐江,我并不熟悉,却记忆深刻。二十世纪末,我还在安徽做记者,帮庐江一名受伤害致残的青年女子伸张正义,为此还修改了司法鉴定中的某项条款,省里一家都市报以头版头条报道过。那是我第一次去庐江,坐长途汽车从早晨颠簸近中午才到,觉得非常遥远。几年后,一个搞音乐的朋友去庐江钓鱼,我跟着去散心,从当地人口中证实那名女子已过上安稳生活,心下释然。那两趟,我像一只鸟匆匆飞去飞来,没顾上看一眼庐江模样。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时光恍惚,竟有一种无法触摸的虚幻感。当曾经的同事说“去一趟庐江,去看看合肥后花园”,我觉得像是唤醒了什么,有着意外重逢的欣喜。
一个人与一个地方,或许真的有着某种缘分的存在。
如今去庐江,几十公里,坐车个把小时就到了。这速度让我意外,也太快了吧。或许心理上接受了温柔的暗示,毕竟庐江于十多年前就已划归合肥;再者,这些年合肥发展势猛,将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也囊括麾下,城区变得辽阔,日渐繁华;更重要的,是道路四通八达,畅行如风。
汽车奔跑在庐江大地上,丘陵、平原或水乡,不慌不忙一一闪过。视野及处,绿色涂抹于旷野,映衬着一片片丰富的黄,让人想起画家笔下那些山乡的姿态和浪漫。油菜和麦子皆以醉人的黄色表达成熟的欲望,渴望收获后归家。五月的风温柔拂过,卷起波光粼粼的热情。山水写意,总是恣意奔放。
情不自禁走入自然中去,走入古街,慢行细品,身心感受。大半天工夫,参观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逛果树老街、云里安凹,走庐南川藏线、黄屯老街,还有矾矿工业遗址。虽然走马观花,感受却是实实在在。
黄屯老街令人惊讶,竟然是形成于汉,自唐宋繁荣至今。这样的古朴老街,真是难得。街道两旁,那些居民摆卖的一些手工痕迹浓重的农具、生活用品,都能唤起我心中的记忆。沿老街漫步,古意悠悠,亲切地攀爬上心头。
都市的喧嚣不见了踪影,世界属于这乡野老街,幽静雅致。短暂时光中,领略这两重感受,似乎也只有现代生活才能呈现出如此喜剧:一转身,一颗心便像一颗石子落入水中,沉入沉静。
天南地北,去过的地方已经不少。我对各地的景观其实并不苛求,地形地貌就像一年四季,各有姿色,各有魂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气息。这种独特,更多的还是人文景观的不同。人杰地灵,自有深意。蝉与鸟,喜欢依在树上远瞩和生活,我却喜欢依靠历史之树,寻找精神的依恃。我感兴趣的,多是那些有趣的人物曾经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时光漫漫,往往会造就一个个谜一样的神奇存在。这是历史的肌肉记忆。
仔细打量一下庐江,面积2348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却是人文荟萃。“华东第一泉”汤池温泉天下闻名,王安石为此留下诗句;冶父山被誉为“江北小九华”,相传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在此铸剑而得名,36平方公里的冶父山森林公园是4A级旅游景区;三国人物周瑜墓坐落于此,建有“周瑜文化园”;还有,晚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抗战名将孙立人等等,都是庐江人。
位于黄屯老街的方何宗祠,把我惊了一下。这座宗祠,怎么有方何两姓氏?原来,明朝方孝孺拒绝拟写“篡位”诏书,触怒明成祖朱棣,惨遭“诛灭十族”,方家后裔方友谅避难迁徙至庐江,“因郡更氏,易方为何”,改姓何,以防朝廷追捕。方家就此创立祖训:生者姓何,入土姓方。方家人在死后恢复原姓,至死不渝方家心。想来的确惨烈。六百多年过去,方何宗祠无言地矗立,像一座碑。方孝孺那样的人,后世还会再有吗?方孝孺所处的那样的时代,后世应该不会再有。然而,时光遥远,谁又知道呢?
大别山至庐江,已是强弩之末,山势小巧近乎玲珑,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气息,安静、洁净、精致又不失豪气的烟火气息。从那些历史悠久的老街,从饭桌盘子里菜的分量,从依山傍势筑起的民居小楼,都能感受到这种气息的存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应该是时光沉淀下来的一种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像那山坡上的云,像那水面上的雾,自然而然,自由自在,无处不在,是温馨、柔软、淡雅的情态,是掩盖不住的生命能量。
晚上,歇在虎凹欢乐茶谷。这是一个山势不高的狭谷,与上午看过的云里安凹有点相像。青山白云,山风阵阵,水池、草坪、树木、山石、甬道、小楼,清雅叠翠,势如飘逸。想这荒野山谷,能筑起这一片园林似的家园,与天地山水相合,不禁欣然。
关了灯,躺床上也能看见漆黑夜空的繁星闪烁。有虫鸣和蛙声传来,其中一只壮年青蛙的叫声,让我想起金庸笔下那些武林人物的仰天长啸。
一夜无梦,由此感受到“后花园”的魅力。对人来说,梦是精神负担,无梦才是真,不起波澜,灵魂安宁。这是佛家追求的境界。一个让人无梦、能一觉睡到天亮的地方,一定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