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别味诗经
黄业勤
文章字数:1222
  窗外,秋雨飘萧。
  窗内,炭笔沙沙作响。
  墙角垒叠的纸堆已经泛黄,一本《诗经》摆放桌子旁边——这是小青不知第几次的作画,他要为《诗经·蒹葭》作一幅蒹葭的插图。然而这些画作始终无法满足小青的要求。“到秦岭看看,去看看真实的蒹葭,也就是芦苇地。”一个念头从小青心头荡起,不再迟疑,他当即前往,去一睹芦苇的真容。
  (一)
  秋日的空气,洇染着或清甜或馥郁的芬芳,将小青本就期待的心情微微酝酿。他来到秦岭腹地的商洛。连绵的秦岭山脉为这片邹鲁之地送来一丝大自然的清凉,“印象不错。”小青住进了漫川关,站在阳台由衷地感叹:“真期待能找到我想要的芦苇。”
  《红楼梦》中有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这句话对于小青来说可改作“好有好的难处”——芦苇太多太好。河中芦苇,水芋,黄菖蒲,细叶莎草,都伸着细绿的脖子,无形中给小青添加了困惑:究竟哪一株芦苇才是最符合诗经要求的呢?白天,他背着画板与一泓清泉相伴。夜晚,他托着画板,与一盏台灯相伴,思索哪一株芦苇与文字最般配。
  (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小青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细仄小路上暗自思索着,一位老人背着布袋,在草丛间发出沙沙的响声,将小青从想象中拉回现实。“小伙子,喝完饮料一定要把塑料瓶扔进可回收垃圾桶啊。”老人抬起头,小青看到老人写满沟壑的双手,心旌一荡,“老人家,您岁数这么大了还捡破烂……”“不是捡破烂,是保护环境,减少塑料污染。”老人认真地纠正了小青的说法。
  “不是有专门的环卫工人吗?”小青眉头紧蹙。
  “这几年不是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嘛,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对,这里有青山绿水,我们要更加热爱这方净土。”老人眼神里流露出了自豪,语气里也有了骄傲,“看那片芦苇荡,美吧!”
  小青听完若有所感,原来这几天自己所画的不过是老人口中致力改善环境的成果。这里的芦苇虽然没有诗中那种朦胧的美感,但有一群心怀热望的环境保护者守护着它们。心怀热望的人们在这里用泥土和石块写诗,把笔墨吟诵交给小画家。他们的诗句,是躲在水草间石缝里的掩口而笑,虽不如《蒹葭》响亮,但却有一番不同的情愫。自己只关注蒹葭在文字中的意象,却从未留意过蒹葭的自然之美。一道光从小青心中漫射开来,心中的困惑瞬间而逝。
  (三)
  芦苇一片茂盛的样子,小风偶然吹过,惊动了叶尖的水珠,一颗颗如银珠般跳下来。
  小青再次来到湖边,不只是带着书和画笔,而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思考人们用双手改造的自然之景。那些日子,他在芦苇间穿梭,看到了先人们劳作的样子;那些日子,他在大自然中穿行,看到了新时代人们保护环境的行动。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小青完成了画作。画面上瘦长的芦苇以单纯的自我构成集体的青绿,迎着强劲的北风,远处是蓝天白云,尽是山清水秀的生命家园。小青终于明白这里的人们热衷于生态建设,愿意为书中的景造景的原因:文本文化的繁荣是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如果没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再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无法得到展现,生态没了,文化气自然没了。(作者是商州区九年制学校九年级13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