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商州:让非遗活起来用起来传下去
本报记者 张 英
文章字数:1864
    商州花灯传承人雷美丽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花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一个地域珍藏的宝贵记忆。商州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多文化融合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商州区不断挖掘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将非遗带入校园、社区、景区,让更多人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同时,通过政策激励、人才队伍建设、文旅深度融合等举措,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让非遗活起来、用起来、传下去。
  学校是文化艺术教育的主阵地,“非遗进校园”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5月23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商州区文旅局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商洛市幼儿园,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宣传展示活动。
  在商州,小猫、小马、小兔、小狮、小猴等造型的泥哨统称“狗娃咪”。东龙山“狗娃咪”流传数百年,不仅是一种儿童玩具,更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当日,东龙山“狗娃咪”代表性传承人祝乐给孩子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狗娃咪”作品,演示了匠心独运的制作过程。花灯传承人雷美丽通过“商州传统花灯工艺介绍”“习俗文化问答”“花灯制作”3个环节,面对面地传授传统技艺,让小朋友们在手工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进行剪裁、折叠、粘贴,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对花灯进行加工装饰,使初具骨架造型的花灯披上了五彩斑斓的丝绸,不一会儿,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花灯展现在大家眼前。通过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互动,手把手传授非遗技艺,让孩子们化身为“小小非遗继承人”。
  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商州花灯”“商州东龙山狗娃咪”进校园活动是商州开展非遗传承保护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商州区多次组织非遗传承人先后深入辖区各学校及江山景区、卧虎岭景区等地向学生和游客讲解非遗传承与保护知识。
  为营造全社会非遗保护氛围,商州区还利用网络媒体、展览展示等方式,大力宣传非遗保护和传承知识。同时,通过商州文旅、商州文化馆、商州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建立数字服务平台非遗资料库,利用数字平台对商州非遗名录项目、非遗扶贫工坊、非遗传习所进行图文、视频宣传。
  商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晓平介绍,每年春节期间,商州区都会开展群众文化展演,将传统的非遗项目踩高跷、云云、旱船、皮影等表演呈现给观众,提高广大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用展板集中展示商州非遗保护成果,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技艺,并向广大市民赠阅非遗保护法宣传单。
  非遗人才的培养始终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张晓平说:“这几年,我们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组织商州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举办商州民歌座谈会。积极推荐非遗传承人参加省上举办的非遗培训班,并推荐黑龙口豆腐干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郭锋代表商州参加全省非遗助力扶贫经验交流。”
  据悉,2023年,商州区制定出台了《商州区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成立非遗工作专家委员会,定期开展非遗理论研究,并编书立著。截至目前,已编辑出版10多部非遗类图书,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健全完善商州各类非遗项目传习所、传习基地,以区文化馆总馆非遗保护中心为阵地,在腰市、黑龙口镇、大赵峪办事处等设立非遗传习所,开展非遗传习活动,促进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6次大面积的非遗普查,采用实时动态数据采集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舞蹈、戏剧、体育、游艺与杂技、技艺、民俗等具有形体动态的门类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数据转化成数字文化资产。
  截至目前,商州区已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名录项目5项、市级名录项目38项、区级名录项目56项,有代表性传承人省级2人、市级35人、区级59人,涵盖传统手工艺、美术、戏曲、音乐、民俗等类别。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能够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张晓平介绍,这几年,商州区充分发挥56个非遗产品优势,探索“非遗+产业”新路径,通过“非遗+线上直播”“非遗+旅游”等多种方式带动村民居家就业增收3.6亿元。探索“非遗+文物保护”、非遗进社区等多种创新模式,依托从业人员较多、适宜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黑龙口豆腐干、东龙山狗娃咪、商州剪纸等非遗项目,建设覆盖108个村(社区)的非遗工坊219家,带动就业1.2万人,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生产、生活和市场。
  在商洛广袤的乡村中,还有不少传承数百年、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期待更多的“守艺人”传承文化血脉,守护文化瑰宝,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