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养生正当时
文章字数:2273
炎热的夏季,许多人选择内服汤药调理身体。图为市中心医院中药房里大夫正在为患者配药。
“夏至三庚便数伏”是传统历书对“三伏”的规定。意思是说,从夏至开始,用古代的“干支纪日法”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三伏”与“三暑”(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古人之所以将一年中的极热天称“暑”,同时又找出了一个“伏”与之搭伴,除了文化含义外,另一重要目的是出于养生的考虑。
7月15日是今年正式入伏的日子,而今年的中伏足有20天。“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竹窗》,这是描写三伏天的经典诗句之一,反映了三伏天气温高且潮湿、闷热的特点。
炎热的天气对人体发出诸多挑战,三伏天养生防病就显得尤为重要。近日,记者采访了商洛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陈丽英,请她从专业的角度讲解三伏天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改善作息、运动锻炼、中医干预等方法调理身体。
三伏天为什么是养生好时机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最潮湿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机体阳气最旺、体内凝寒易解的最佳时间,若运用得当,反而会对身体有利,特别是对于体质虚寒、脾胃虚弱、易感冒、发烧、咳嗽、哮喘的人来说,这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冬病夏治”起源于《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春夏养阳”养生法则,《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夏季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生长的时节。此时,天气沉降,地气升腾,湿热之气在空气中弥漫,若人体失于养护调摄,暑邪侵袭人体就易导致内热,出现中暑、血压增高等症状。”陈丽英说,与此同时,自然界阳光旺盛,人体的阳气浮于浅表,而身体内部脏腑却少了阳气的温煦,若一味贪凉,可能会导致寒气入内,耗伤人体阳气,给身体带来一些隐患,因此三伏天不仅要防暑,还要防寒凉。
根据多年的从医经验,陈丽英告诉记者,夏季由于天气变化大、吹空调、食生冷等原因导致感冒咳嗽的患者增加,另外,暑湿之气也会造成身体困乏、头晕,出现失眠、肠胃炎、心脑血管疾病。
三伏天如何养生
陈丽英主任从饮食结构、生活作息、运动锻炼等几个方面给出了以下建议:
饮食调节:
适当补水。三伏天温度过高,机体失水多,要及时补水以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但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应分少量多次补水,必要时还可以适当饮用淡盐水。丰富饮食。三伏天炎热,人体消化功能下降,食欲也会变差,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少吃辛辣、烧烤类食物,可适当多吃应季蔬果、汤饮,如黄瓜、苦瓜、西瓜、绿豆汤等,可起到补水开胃的功效。
生活作息:
夏季昼长夜短,高温导致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三伏天熬夜的话,很容易引起气血不足,因此要避免熬夜、劳累过度,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同时,要保持室内通风,室外温度过高时尽量减少外出,防止中暑,并且不要贪吃冷饮、冲凉水澡、过度吹空调,注意固护阳气,防止寒气和湿气进入身体。
运动锻炼:
不宜做剧烈运动,以避免体力消耗过大,可以选择慢跑、快走、游泳、瑜伽、太极拳、八段锦、冥想、静坐等活动量较小的运动,适当出汗,将体内寒邪排出体外,以达到祛湿养阳的效果。
冬病夏治正当时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就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在夏季三伏天利用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近年来,商洛市中心医院中医科根据患者所表现的突出症状,在三伏天推出三伏灸、三伏贴等特色疗法,利用三伏天的“天时”,起到“冬病夏治”,调整人体生理机能,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陈丽英告诉记者,随着冬病夏治理念的广泛普及,来医院咨询、贴敷三伏贴的患者逐年增多,特别是入伏第一天,市民通常会扎堆来体验三伏贴。
三伏贴也叫天炙,是在中医“治未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理论指导下创立的以预防为主的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即根据天人相应原理、中医气血经络运行原理、中药透皮给药原理,于夏天农历的三伏天,在后背、四肢等一些特定穴位上敷以辛温发散之药,使药性直入气血,循经络直达病所,以达到温阳祛寒、宣通经络、补益人体正气之功效。
“我们主要沿用传世名方,以及广州、上海、北京等名医的祖方配伍,结合商洛地域气候及人们的体质特点,推出肺病贴、风湿贴、胃肠贴、免疫贴这4种三伏贴,疗效独特,患者反响很好。”陈丽英说,三伏贴贴敷对象为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适用于阳气不足、寒湿阻滞及免疫力低下类的亚健康人群,不适宜阴虚火旺、实热偏盛及对胶布过敏类人群,一般在三伏天及其前后贴敷效果最好,贴敷时间成人6至8个小时、儿童4个小时,以7到10天贴一次为宜,一个疗程三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
陈丽英提醒患者,贴敷三伏贴期间,应忌烟、酒、辛辣、油腻、生冷之品,贴敷后24小时不洗澡,不见凉水,快到时间时可以晒晒太阳,以促进药物更好地吸收。
此外,陈丽英补充说明,贴敷三伏贴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局部皮肤微红轻度发泡或有色素沉着、轻度瘙痒均为正常反应。若局部皮肤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一般能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红肿、严重水泡等反应,需及时来医院就诊。
“夏至三庚便数伏”是传统历书对“三伏”的规定。意思是说,从夏至开始,用古代的“干支纪日法”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三伏”与“三暑”(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古人之所以将一年中的极热天称“暑”,同时又找出了一个“伏”与之搭伴,除了文化含义外,另一重要目的是出于养生的考虑。
7月15日是今年正式入伏的日子,而今年的中伏足有20天。“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竹窗》,这是描写三伏天的经典诗句之一,反映了三伏天气温高且潮湿、闷热的特点。
炎热的天气对人体发出诸多挑战,三伏天养生防病就显得尤为重要。近日,记者采访了商洛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陈丽英,请她从专业的角度讲解三伏天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改善作息、运动锻炼、中医干预等方法调理身体。
三伏天为什么是养生好时机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最潮湿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机体阳气最旺、体内凝寒易解的最佳时间,若运用得当,反而会对身体有利,特别是对于体质虚寒、脾胃虚弱、易感冒、发烧、咳嗽、哮喘的人来说,这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冬病夏治”起源于《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春夏养阳”养生法则,《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夏季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生长的时节。此时,天气沉降,地气升腾,湿热之气在空气中弥漫,若人体失于养护调摄,暑邪侵袭人体就易导致内热,出现中暑、血压增高等症状。”陈丽英说,与此同时,自然界阳光旺盛,人体的阳气浮于浅表,而身体内部脏腑却少了阳气的温煦,若一味贪凉,可能会导致寒气入内,耗伤人体阳气,给身体带来一些隐患,因此三伏天不仅要防暑,还要防寒凉。
根据多年的从医经验,陈丽英告诉记者,夏季由于天气变化大、吹空调、食生冷等原因导致感冒咳嗽的患者增加,另外,暑湿之气也会造成身体困乏、头晕,出现失眠、肠胃炎、心脑血管疾病。
三伏天如何养生
陈丽英主任从饮食结构、生活作息、运动锻炼等几个方面给出了以下建议:
饮食调节:
适当补水。三伏天温度过高,机体失水多,要及时补水以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但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应分少量多次补水,必要时还可以适当饮用淡盐水。丰富饮食。三伏天炎热,人体消化功能下降,食欲也会变差,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少吃辛辣、烧烤类食物,可适当多吃应季蔬果、汤饮,如黄瓜、苦瓜、西瓜、绿豆汤等,可起到补水开胃的功效。
生活作息:
夏季昼长夜短,高温导致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三伏天熬夜的话,很容易引起气血不足,因此要避免熬夜、劳累过度,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同时,要保持室内通风,室外温度过高时尽量减少外出,防止中暑,并且不要贪吃冷饮、冲凉水澡、过度吹空调,注意固护阳气,防止寒气和湿气进入身体。
运动锻炼:
不宜做剧烈运动,以避免体力消耗过大,可以选择慢跑、快走、游泳、瑜伽、太极拳、八段锦、冥想、静坐等活动量较小的运动,适当出汗,将体内寒邪排出体外,以达到祛湿养阳的效果。
冬病夏治正当时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就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在夏季三伏天利用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近年来,商洛市中心医院中医科根据患者所表现的突出症状,在三伏天推出三伏灸、三伏贴等特色疗法,利用三伏天的“天时”,起到“冬病夏治”,调整人体生理机能,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陈丽英告诉记者,随着冬病夏治理念的广泛普及,来医院咨询、贴敷三伏贴的患者逐年增多,特别是入伏第一天,市民通常会扎堆来体验三伏贴。
三伏贴也叫天炙,是在中医“治未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理论指导下创立的以预防为主的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即根据天人相应原理、中医气血经络运行原理、中药透皮给药原理,于夏天农历的三伏天,在后背、四肢等一些特定穴位上敷以辛温发散之药,使药性直入气血,循经络直达病所,以达到温阳祛寒、宣通经络、补益人体正气之功效。
“我们主要沿用传世名方,以及广州、上海、北京等名医的祖方配伍,结合商洛地域气候及人们的体质特点,推出肺病贴、风湿贴、胃肠贴、免疫贴这4种三伏贴,疗效独特,患者反响很好。”陈丽英说,三伏贴贴敷对象为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适用于阳气不足、寒湿阻滞及免疫力低下类的亚健康人群,不适宜阴虚火旺、实热偏盛及对胶布过敏类人群,一般在三伏天及其前后贴敷效果最好,贴敷时间成人6至8个小时、儿童4个小时,以7到10天贴一次为宜,一个疗程三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
陈丽英提醒患者,贴敷三伏贴期间,应忌烟、酒、辛辣、油腻、生冷之品,贴敷后24小时不洗澡,不见凉水,快到时间时可以晒晒太阳,以促进药物更好地吸收。
此外,陈丽英补充说明,贴敷三伏贴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局部皮肤微红轻度发泡或有色素沉着、轻度瘙痒均为正常反应。若局部皮肤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一般能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红肿、严重水泡等反应,需及时来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