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坚守初心,做群众健康守护者
本报见习记者 杨若阳
文章字数:1742
    邓北珍(右)正在为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手术

  7月12日,山阳县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一如既往地忙碌,科主任邓北珍从手术台上下来时,身上的衣服早已湿透。“造影手术需要穿26斤的防辐射铅衣,早上站了三四个小时,连做了两台。”说完,邓北珍没作停留,又去察看病人的术后情况。
  这样的忙碌而紧张的工作状态,今年46岁的邓北珍已经坚持了23年。
  2001年,23岁的邓北珍从湖北医科大学毕业后,在河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工作了两年,2003年,她选择和丈夫一起回到丈夫的故乡山阳工作,做山区群众的健康守护者。“我和丈夫商量了一下,我们认为山区更需要我们,我也想用自己的所学为山阳的医疗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邓北珍说。
  “在别的行业,可能参加工作就意味着学生生涯的终结。然而,在医生这个行业,大学毕业之后走上临床岗位,意味着开启了更重要、更艰苦的学习之路。”邓北珍笑着说,她从未觉得学医是件辛苦的事,相反,她觉得医生是一个让她内心充满自豪的职业。
  回想从医这一路,邓北珍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没时间”。但她的“没时间”不是没空休息、没空照顾家庭,而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自己忙不忙、累不累。“有时候人都回家去了,脑子里还想的是病人的病情以及随后的治疗方案怎么改进。”邓北珍的生活可以说已经被“工作”二字塞得满满当当,“对于病人的治疗,可能家属只是听一听、了解了解,可背后的付出只有自己知道。翻阅资料、会诊探讨、如何花最少的钱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2011年,邓北珍去西京医院开始了神经内科方面的第一次进修学习。“第一次去西京医院进修,接触的病种多、领域广,才知道自己所见所闻只是冰山一角。”邓北珍说,在西京医院的学习,她认为对她帮助最大的是疾病诊疗的思维能力培养。“人家不是告诉你这个病要用什么药的灌输式,而是引导你这个病来了你怎么去思考。我虽然长期从事这个专业,但在县级医院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想到神经内科的病况从头到脚都会涉及,真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
  “和第一次进修完全不一样,2019年第二次的进修学习我是带着任务去的。”当时的山阳县人民医院并不具备脑血管造影、动脉栓塞术的手术条件,邓北珍便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再次进修。也正是这次进修学习,让她更有信心面对今后工作上的困难。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是父亲对邓北珍的期望,因此成为一名良医是邓北珍一直以来的追求,而她也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
  2017年,一名42岁的患者在从河北去北京的火车上脑干出血,北京的医院诊断后建议回家保守治疗,回到山阳后,患者来到山阳县人民医院找到了邓北珍。“能不能看?能看到什么程度?这是我处理病情首先考虑的问题。”邓北珍说,她与病人家属沟通后,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治疗措施以及最终的效果,获得了家属的理解,最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治疗结果。
  “那段时间,我把自己大部分精力都投入这一个病人身上。每天详细记录他的恢复情况,什么时候睁眼、啥时候用眼神找人、什么时间讲话……每一个细节我都写在了日记里。”邓北珍说,有时候晚上睡觉做梦都是在救治患者,心里满是牵挂。当听到这位患者能说话的时候,她和家属都激动得眼泪直流。像这样倾注了自己全部心力的病患,邓北珍已经数不清了。
  回顾与病患相处的点点滴滴,邓北珍最大的感触是真诚和共情。她认为,一名医生在保持理智判断病情的同时,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从患者角度出发,用心用情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有的时候,患者会因担心花钱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我们会着急担忧,所以会依据实际情况帮患者采取最省钱、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邓北珍说。
  “说出来不怕笑话,家里买菜做饭我也几乎没有管过,菜价什么的我也很少关注,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提起家庭,邓北珍很是感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她说,丈夫和儿子会唠叨她总是忙碌,但从不埋怨,有他们支持是她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
  身为脑血管科医生,掌管着病患的“生命中枢”,邓北珍习惯了紧张忙碌的抢救,也习惯了经常面对挑战。正是在一次次的手术中,邓北珍练就了一身盔甲,蜕变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专家,陆续荣获第五届“健康县域卓越建设者”系列评选活动中的中国县域名医奖、“商洛市第三届最美医务工作者”称号。“选择医学事业、医生职业,我从来都不后悔,我将用自己所学,尽自己最大努力守护山区群众的生命健康。”邓北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