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那片松树林
王荣金
文章字数:1589
  在我老家房后,有一片茂密而又上下成行、左右齐整的松树林,不仅四季油绿,而且棵棵树干笔直,根根都是能做房檩木榇的好材料。那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父亲领着我们兄弟栽植的。
  我祖辈上十代人都是生活在城南深山的山民,与树木结下深厚的情缘。别说盖房、做家具需要上好的材料,就是一日三餐也是一点也离不开树梢树枝做燃料。还有一家人春夏秋冬生活中的衣服被褥、油盐酱醋、生病吃药的置办购买、子女上学学费筹集也需要卖柴换钱来完成。
  老家山大人稀,哪里都是树林。早年开荒扩种,山地开发,社员盖房,不几年,大片大片树林消失,树被砍伐,整个故乡的一个个山头、一道道河沟就跟生了皮癣的病人一样,这里一块光秃秃,那里一块大癞疤。土地承包到户后的初期,饱受饥荒的故乡人,披星戴月开荒扩种,温饱问题虽然解决了,但付出的惨痛代价是自然灾害频发,接二连三的水灾,山洪暴发,一块块“挂牌地”被剥皮,一季季庄稼被水冲毁无收成,一户户房屋被泥石流冲塌毁坏,好多人瞬间成了衣食无着、居无住所的难民。失去土地、庄稼和遮风挡雨房屋的多数故乡人从灾难中醒悟,生在大山,吃山靠山更要养山,这一观念也成了父亲的人生哲学,不仅时时处处遵守这一理念,还经常教育我们不能做事顾前不顾后,要为自己留后路,为子孙留后路。
  20世纪80年代,生产队大面积的树林划归林场管理。干部号召群众在二荒地和房前屋后植树造林供家用,然而,很多人认为住在深山老林里,哪用得上去植树造林。可父亲有自己想法,早早动手,在门前、地边栽了不少核桃树、红椿树,又去林场买回千余棵半尺高的松树苗,领着我们兄弟在房后那片二荒地和自留山空间栽植。父亲挖窝子,我们抬水浇幼苗。每年春季三月植树造林的时候,正是山里翻春地、送家粪到耕地的季节。大山里的土地不是在山上,就是在沟里,从家到耕地总是有很远一段羊肠小路,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干农活,出去一背篓沉重的粪土,回家一捆柴草,干活时汗流浃背,歇下后腰酸背痛。记得那几年春天总是雨水少,第一年栽树,虽然我们把苗根蘸了水,栽下后又浇了水,但仍然有很多没能成活。“地里农活都干不完,还去栽树,要用木料漫山遍野还缺你的?”好心邻居的劝说,父亲心里也明白其中的暗示,可一生做事正直的父亲委婉地说:“我的娃多,以后要用木料的地方多。再说,房后多栽树,也能防水、防泥石流。”
  一年栽,多年补。经过连续几年的补栽,终于苗齐了。可是,幼松在那满是杂木、刺草间头扬不起,腰也伸不直,总有受欺负的样子。父亲瞅空就拿着镰刀去疏林除杂草,为松树疏枝剪丫,经过几年的管护,幼苗从杂草杂木丛中探出了头,幼苗长成了小树。小松树前后左右如兄弟般携手成长,没多少年就相继长成大树,旺盛的枝丫如伞如盖,一派葱翠,能做檩能做榇,就连最小的也能做房椽。那些杂木刺草如欺软怕硬的乡间混混,一个个在松林下销声匿迹、不敢露头。一年到头,那片随风呼啸的松树林,默默守护着我们兄弟的一排老房子,让山野的狂风刮到此处歇歇脚,别那么肆无忌惮;让狂暴的雨水在这里有所含蓄,别随意走蛟龙。
  如今,我们兄弟都不在老家居住生活,那片父亲领着我们栽植的松树林,对于我们来说已派不上用场,但每次回到故乡,第一眼就会看到郁郁葱葱的松树林,心里就暗暗想:那是当年父亲的心血和我们兄弟汗水的见证,也是我们留在故乡的根脉。也许是这片松树林的蓄水涵养,才使老房屋后那超过45度的山坡,数十年来从未出现过滑坡。也许正是因为这片松树林的护佑,故乡那几间老土房子历经半个多世纪仍安然如山。看着那片松树林,还让我有更多的预期:也许乡村振兴的来日,老家还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那这片松树林或许在基础建设上发挥作用,也或许能在绿化美化乡村中起到一点作用。这也许就是“前人栽树,后人歇阴”的道理见证。
  不管我们今日身在天南海北,心中的那片松树林时刻提醒着我们,别忘了曾经奋斗的日子,要像先辈那样,不要丢了艰苦奋斗的这股劲,要把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