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等 待
段光耀
文章字数:1321
  每天定点取报纸,形成习惯,转眼已三年了。
  具体时间记不住了,依稀是微风轻拂的一个早上,同事说起了一件棘手事。单位退休的赵叔每天坚持看报学习,这是好事,但问题在于赵叔要求他和老伴高姨订的3份报纸一期不差,那会处于疫情防控期间,报纸要经过邮政、门房和办公室等多人之手,缺失在所难免。这个理由对于别人可以,但赵叔万万不能接受。为此,给单位反映过,给邮局打过电话,甚至热线投诉。后来,单位没人愿意接这件出力不讨好的事,这样一来,报纸缺失反而越来越多,赵叔更加急躁。
  同事口气是试探和商量,不抱希望,这事八竿子打不到我。我却同意了,同事一扫阴霾,感叹终于有人愿做这件事。
  我接手是因为我和赵叔爱好相同,兴趣使然。但开始给赵叔转送报纸后,压力陡然而至。我读书看报可以从微信公众号和官网获取,但赵叔不行,这就是他计较报纸缺失的原因,也是我要弥补的漏洞。我把赵叔家订的3份报纸集中到单位,专门申请了专用报箱,安链上锁,自己掌管钥匙,可谓万无一失。至此,赵叔的报纸极少缺失了!
  接下来就是翘首以盼地等待。赵叔一家居住省城,他平均一个月回一次商洛,每次取报纸事先给我打个电话,我把事先按日期、类别整理好的报纸拿上,然后在门房静静等待。初时的赵叔目光炯炯、强健的腿脚蹬踏着飞鸽自行车缓缓而来,我每每都迎上去,嘘寒问暖。赵叔也很关心我的发展进步,甚至说出近期报纸上有我写的农情报道,最后依依不舍送赵叔离开。
  高姨属于特别健谈的那种,得知我父亲要在老家盖房后,她每每都要询问盖房进展。父亲主张在70多公里外的家乡盖房,我们一家立马分成三派,父亲支持盖房,母亲保持中立,我和妻子持反对意见。说是反对,但父亲真的行动起来全家人还是义不容辞地给予人力、物力支持。盖房先修防护堰,就是在房和后坡间修一道石头砌成的堰,前前后后修了一个月。当听到乡亲交口称赞时父亲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当修建师傅说这条石堰是他20年修建生涯之最,能屹立百年不倒时,父亲更是喜上眉梢,眼里闪烁着泪花。
  高姨说他们有前车之鉴,于是见我父亲一次说一次,怕力度不够,还拉上赵叔。事实摆在那里,赵叔家在距城区20分钟车程的镇上盖了房,他俩年龄渐大,儿子去省城工作后,房子闲置起来净是吃灰。可遇上一心想落叶归根的父亲,他们的话收效甚微。高姨见到我,说了很久,他们是过来人,不想我们走弯路,在经济上吃亏,我唯有感谢她的直言不讳。或是机缘巧合,或是父亲听进了劝告,最终没有在家乡盖房,而是在距城区十多公里的地方买了房。
  每当报纸堆得像小山时,我会自觉不自觉地看,期待那个熟悉的电话和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一次赵叔打来电话,语速很沉,说半个小时后到。这次见到赵叔,他缓缓从车上挪着身子下来,我连忙上去搀扶,他说近来腰不舒服,回商洛的次数少了。分别时依旧不舍,他重复着谢谢,我重复着保重身体。
  从那以后赵叔回来,我都主动去送报,送到家门口,顺便承担起送物资等杂事。
  不计较得失,不在乎付出与收获。就这样,这几年我和赵叔、高姨有了情感上的羁绊,彼此关爱、温暖,每次见面,总是亲人般的感觉。
  等待的时间很长,相聚的时间总是很短。这份惦念像流沙从指缝间穿过,抓不住、摸不到,但又挡不住、忍不了。这会儿,我又拨通了电话:“赵叔,近来身体可好,回来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