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在秦岭深处的丹凤县,“一碗拉面”带动1.2万多人就业致富,年劳务收入超3亿元——
“丹凤厨工”撑起县域劳务经济“半边天”
本报记者 张 英
文章字数:3178
    “寻找乡村美食”丹凤农家乐厨艺大赛

    丹凤人陈伟在南京开的面馆

  提及丹凤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丹凤葡萄酒。然而,近几年越叫越响的“丹凤厨工”劳务品牌,正逐渐成为丹凤县的另一张闪亮名片。
  何谓“丹凤厨工”?对此,丹凤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先锋解释道:“简单来说,‘丹凤厨工’指的是我们丹凤人在餐饮行业奋斗的劳务人员。他们不仅限于厨房工作,整个餐饮业的各个环节,从开始到结束,他们都能参与其中。将‘丹凤厨工’打造成百姓致富的新产业,一直是丹凤县努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数据显示,丹凤县每年输送餐饮务工人员超过1.2万人。其中,中高层管理岗位年均收入超15万元,创业人员年收入约20万元,餐饮服务及产业链人员年收入约4万元。全年经济收入可达3亿元,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收入的30%以上,几乎撑起了全县劳务经济的“半边天”。
  那么,“丹凤厨工”是如何成为一个品牌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在丹凤县进行了实地探访。
  “丹凤厨工”劳务品牌源于“一碗拉面”
  在武关镇,村民们曾经主要以务农为生。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年轻人决定离开大山,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遇。如今,他们不仅为自己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更带领整个村子迈向富裕之路。惠家坪村的惠中宝,就是这群人中的杰出代表。
  9月13日,记者驱车来到惠家坪村。在询问惠中宝的住处时,村民们纷纷热情指引,沿着通村大路前行,转过一个弯,就看到了一座气派的三层小洋楼,这就是惠中宝的宅院。当时,惠中宝正在南京忙于经营面馆生意,家中只有82岁的老父亲惠怀卫。
  说起儿子,惠怀卫的脸上满是骄傲之情。据老人讲述,儿子在南京经营一家拉面馆,生意太忙,几乎无法抽身。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启程,直到农历腊月二十六才回家。
  随后,老人自豪地带领大家参观了他的宅院,房屋周围种植了各式各样的花卉植物,门前还矗立着一座大型假山,鱼池里几条中华鲟和其他一些鱼类正自在地游动。
  惠怀卫介绍,惠中宝18岁便开始在南京的一家餐馆打工,随后创立了一家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拉面馆。经过不懈努力,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现在他已经拥有一家日营业额超过7万元、拥有60多名员工的南京“网红”拉面店,员工都来自丹凤县武关镇。
  “每年农历腊月廿六,中宝都会包个大巴车,带着店里的员工从南京回家。有时候座位不够,就坐中宝的小车。正月初六又出发回南京。”惠怀卫说。
  惠中宝在武关镇是无人不晓的名人。许多村民表示,他们家中有好几个人都在惠中宝的店里工作,月均收入在6000元到1.2万元之间,还有不少村民从开店之初就跟随惠中宝一起打拼,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已经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如今,惠中宝的拉面馆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邻村的村民务工增收。
  同样,早年前往南京以“一碗拉面”起家并创业成功的还有来自武关镇南坪村的李锋和耿明生。如今,武关镇已经孕育出13位在外地创业成功的杰出企业家,他们在餐饮行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了行业的佼佼者,并激励了更多武关人乃至全县的人民。在这些优秀创业者的带领下,一个以丹凤县武关人为核心的“丹凤厨工”劳务品牌逐渐形成。
  宁丹携手擦亮“丹凤厨工”金字招牌
  “目前,南京聚集了330多家丹凤籍面馆,5000多名丹凤人在南京从事厨工职业。”陈先锋说,不仅在南京,西安的小杨烤肉店创始人杨书升也是丹凤人。在他的努力下,已经成功开设了32家门店,每年为丹凤创造2400多个就业岗位。
  “丹凤厨工”这一劳务品牌的崛起与壮大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了多年的精心培育和市场检验,政府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陈先锋介绍,为打响“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县上专门成立了“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工作专班,并投入资金80万元支持劳务品牌发展,为餐饮行业及其相关上下游企业免费提供技能培训。此外,还认定了一批“丹凤厨工”示范企业与个体户,并根据情况给予2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奖励补贴,符合条件的个人还可同时享受创业补贴。
  为做强做优做大“丹凤厨工”劳务品牌,这几年,丹凤县抓住苏陕协作机遇,与南京市和雨花台区相关部门联系对接,全面深化拓展雨丹劳务协作领域。南京对在宁丹凤厨工培训积极提供免费场地和师资,帮助建立“丹凤厨工”创业孵化基地,为输送丹凤厨工提供交通补贴或免费大巴等支持。
  “一个响当当的劳务品牌,是靠一批批技能人才用过硬本领、专业服务、良好口碑建起来的。”陈先锋说,他去南京考察时发现,在南京,丹凤人开的面馆五花八门,有的叫陕西特色面馆、陕记面馆,有的叫陕西油泼面、西安面馆,名字都不一样,形象也不统一。目前,丹凤县正致力打造规范化、标准化“丹凤厨工”品牌,目的就是确保丹凤的面食风味统一,并推动其发展成为连锁经营,这样一来,无论顾客走进哪家由丹凤人经营的面馆,都能享受到正宗的陕西手工面。他期望“丹凤厨工”能够遍布长三角乃至全国,让更多丹凤人通过这一品牌实现创收。
  为进一步规范化发展,丹凤县正在筹划成立专业品牌公司,打造“丹凤厨工”创业基地、技能培训中心、实训基地及鉴定中心,构建以“丹凤厨工”为中心,集技能培养、人力资源和职业认证于一体的“六位一体”模式。
  经过数年发展,“丹凤厨工”的声誉逐渐打响,其影响力已扩展至西安、杭州等地,带动当地万余名群众实现就业、创业,成为推动丹凤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主动脉”。
  口袋鼓起来的“丹凤厨工”没有忘记家乡
  1995年,年仅18岁的武关镇南坪村青年李锋独自一人前往南京。他从基础的洗碗和端盘工作开始,经过不懈努力,创办了自己的拉面馆、小吃店,最终涉足高校团餐业务。
  成功后,李锋选择回乡创业,2021年投资2000万成立了陕西鸿泰宁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并组建了丹凤中学和丹凤县医院的餐饮服务团队,首次将团餐业务引入丹凤,带动了当地180人就业。
  “我是丹凤中学毕业的,就想让家乡的学生吃上和南京大城市学校一样可口的饭菜。”李锋说,“回家乡承包学校食堂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把南京大单位大企业的团餐管理经验带到家乡,帮助提高家乡校园团餐的服务意识。”
  此外,他还帮助3000多名家乡的务工人员在南京稳定就业或定居,亲自指导和协助开办的拉面馆有15家。在他的鼓励下,11名在南京创业成功的丹凤人返乡创业,并促成了12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额25亿元。李锋因此获得了“全国优秀农民工”和“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并成为“丹凤厨工”劳务品牌的代言人。在2023年,他更是凭借卓越贡献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5月,李锋还受到了苏陕党政代表团领导的亲切接见。
  还有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丹凤厨工”,通过与制造业企业合作投资的方式,在家乡建设社区工厂、修建道路,引领乡亲们共同走上富裕之路。
  9月13日,位于武关镇聚源圣景科技仿真植物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制作仿真竹叶。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片片仿真竹叶在工人的熟练操作下逐渐成形。这些竹叶不仅外观逼真,连触感也与真正的竹叶无异。
  “我每天早上6点来到这里上班,中午11点回家为孩子准备饭菜,时间相对自由,一天能赚80多块钱。”南坪村村民操建红谈及家门口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与操建红一同在这务工的村民有60多人。
  聚源圣景科技仿真植物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耿明生,同样是在南京早期创业热潮中,凭借“一碗拉面”成功开拓了自己的商业版图,并创立了自己的餐饮企业。到了2022年,耿明生决定返乡创业。他在武关镇投资了8000万元,创立了聚源圣景科技仿真植物有限公司。
  目前,该公司已经建成3条生产线,产品涵盖仿真竹、仿真树、仿真动物等种类。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产品远销省内外,辐射带动周边60多名农户在家门口就业。
  随着事业的不断壮大,耿明生还把目光转向了丹凤的农产品供应链,在南京创建了东西部协作扶贫产品展销中心和秦岭农产品展销丹凤馆,帮助1000多名乡亲就业,并指导150多人开店。
  陈先锋告诉记者,目前返乡创业人员以及南京帮扶丹凤的社区工厂有61个,先后帮助86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随着“丹凤厨工”劳务品牌的日益崛起,不仅促进了丹凤县域经济的增长,也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